凡是能成就一番大業的人必有過人之處。那就是他們都有過人的智慧和能力,有著寬容的心胸,有著忍讓的作風,並使這成為有助於成功的一種習慣,敢於麵對複雜的戰爭,能夠審時度勢,忍受一時的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在身處逆境之時不氣餒,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救國救民,化險為夷,成就大事。
一、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不因惡小而為之,不因普小而不為。自古至今,縱觀成大事者,他們沒有一個人不是嚴於律已的典範。時刻注意檢查自己的品行,持之以恒,從點滴做起,從小處做起,嚴格要求自己,為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品格基礎。
放縱還是積極進取、自強不息,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我們羨慕那些積極進取、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強者,同時,我們對那些放縱自己、無所作為的頹廢之士要加以批評和唾棄。
放縱自己,會使希望變成失敗。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某某幹部因放鬆對自己的約束而由公仆變成了人民的罪人。一個人放縱自己,那這個人將不會有什麼希望。這是小的方麵來講。從大的方麵來講,如果一個政黨、一個國家放縱自己,不注意省過、嚴約,那也同樣會出問題的。
所以,做學問也好,做人也好,不管外界如何,不管周圍的環境如何具有吸引力,即使外麵的世界很“精彩”,也不能放縱自己。
在人和人的接觸中,有時候最容易做的是小事,因為它無處不在;最難做到的也是小事,因為它很瑣碎。譬如,隨口簽應別人一件舉手之勞的小事,可隨即就忘了,別人卻常常惦記著,寄厚望於你;約好的時間,也並沒有因為什麼特殊情況,就遲到幾十分鍾,甚至個把小時,也不大在意。這些雖然事小,但卻都能體現一個人的人生態度。
怎樣要求別人,怎樣要求自己,這是一個人做人的態度與原則問題。人在交往中產生矛盾恩怨,工作中發生缺點錯誤,總有自己和別人兩方麵的原因。解決矛盾,克服缺點錯誤,需要從自己和別人的兩方麵找原因,嚴格要求自己,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如果隻看到別人的問題,看不到自己的問題,隻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矛盾和問題就永遠不能解決,甚至有時候會更加使矛盾激化。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古人教給我們:與人相處有了矛盾,消除怨恨。才能為你的人生之路掃清不該有的障礙。隻有對自己嚴格,在責人之前先責已,把矛盾解決好,才會“身正”,“令行”。
從古人的身上,我們可以領悟到,嚴於律己是一件很主要的事情。大至國家君臣,小至布衣百姓,發生矛盾以後,如果雙方都有責己的雅量,任何矛盾都不難解決。如果隻責備對方,不檢討自己,隔閡怨恨就會越積越深,以至矛盾激化,關係破裂。甚至還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
既責人,又責己;先正己,後正人。“專責己者兼可成人之善,專責人者適以長己之惡。”責己就是從我做起,以實際行動和活的榜樣去教育人、感化人。這樣,別人才會心悅誠服,教育批評才起作用。如果隻責人,不責己,就會助長自己的錯誤。隻有自身正,其令才會得以行,如果自身都不能正,去教育別人,誰會聽呢?
諸葛亮為蜀之相國,“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但“刑政雖峻而無怨者”。這不僅因為他“用心平而勸戒明”,還因為他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街亭之役,馬謖違反諸葛亮的節度,舉動失宜,使蜀軍大敗,諸葛亮既斬了馬謖,又上疏檢討自己“授任無方”、用人不當的過失,自貶三級。
這種具有感召力的人格均是從嚴於律己而出的。從自身做起,而日常生活中,卻有一種人恰恰與此相反,他們責人嚴、律已寬,捕風捉影,信口開河,助長了言行不一,清淡空議、惹是生非的不良風氣。身體力行,對自己的要求嚴格、全麵,對別人的要求寬厚、簡約。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蔡元培認為:“古之君子”以舜和周公這樣的聖賢為標準的,認為他們能做到的,自己也應該做到。因此對自己的要求就嚴格而周全;對別人則先看他的優點和進步。“取其一不究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唯恐損害別人為善的積極性。這樣,對別人的要求自然就寬厚而簡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