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適應生存順時而動(4)(1 / 3)

“幾何學讀通之後,他研究代數,接著又讀天文學,後來甚至寫了一篇談語言發展的演講稿。不過,他最感興趣的仍是莎翁名作。他養成的文學嗜好依然存在。”

度過辛酸的六年之後,突然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林肯的一生的方向,也使他開始往“白宮”出發。

1858年,亞伯位罕·林肯參加了美國曆史上一場著名的政治戰爭。由此,他徹底擺脫了默默無聞的狀態。當時他49歲。盡管七年之後他就去世了,但在這七年間,他卻贏得了不朽的名譽和榮耀。

論戰一周又一周進行下去,許多人也都加入混戰,紛紛譴責道格拉斯,甚至同是民主黨的成員,也對道格斯大加鞭撻。政黨分列又腹背受敵的道格拉斯以寡敵眾,四麵楚歌。他在絕望中打電報給好友伍秀·F·林德:“我被惡犬尾隨。拜托林德,來幫我對抗他們。”發報員把這一份電報抄本賣給共和黨,上了20家報紙頭條新聞,成為極大的笑柄。

選舉之夜,留在電報局閱讀統計表的林肯知道自己失敗,就動身返家。當時外麵下著雨,一片漆黑,通往他家的小徑滑溜溜。突然間,林肯的一隻腳絆往另一隻腳,他迅速平衡身子,並說:“失足但沒有摔跤”。

競選國會議員雖然失敗了,但林肯在這次競選中的辯論,為他兩年後入主白宮做了極佳的宣傳。不久以後,一份伊利諾報的社論中提到林肯說:

“可敬的亞伯拉罕·林肯真是伊利諾州從政者中最不幸的一位。他在政治上的每次舉動都不順利,計劃經常失敗,換了任何人都無法再支持下去。”

的確,假如林肯麵對暫時的挫折、失敗就不再前行、不再奮鬥,那麼他隻能是一個微不足微的小律師,而不可能成為美國曆史上偉大的總統。

“奇跡多是在厄運中出現的。”好多事,在順利的情況下做不成,而在受挫折後,在經受悲痛的“浸染”後,卻能做得更完美、更理想。“壓力能使人產生奇異的力量。”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於逆境的情況下做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

壓力,為人創造了值得思考琢磨的機會,使人能盡快成熟起來。木以繩直,金以淬剛。世上成就大事業的人無不是經過艱苦磨煉的。郭沫若先生說:“艱難的環境一般是會使人沉沒下去的。但是,在具有堅強意誌、積極進取精神的人眼裏,困難終會被克服,就會有出色的成就等待我們。這就是所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玉汝於成這個詞是說玉經過琢磨而成器。”

壓力,能使人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多方撞擊,從中感悟人生的真諦,自覺把握人生的走向。有一在某重要部門任職十多年的中年人,手中有點兒權,但他不以為驕,為人正直,潔身自好,人際關係亦不錯。當談及這方麵的情況時,他說:這應得益於當幾年知青上山下鄉的磨練。當年在農村苦與累且不說,由於家庭的原因,政治上受到壓抑,招工上學全沒有我份兒。在一塊下鄉的知青中我最後一個回城的。我知道有今日來之不易。靠我工作的便利條件,搞點歪門邪道是容易的,但我知道那樣做的最終後果。想想當年和我們知青一塊勞動的同齡人,他們大多數仍在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土裏刨食”。所以,我始終能保持一種清醒和理智。其實,人要有所長為就要有所不為。應做的一定要做好,不該做的堅決不做。人要有所得,就要有所失。該失去的東西就要毫不吝嗇,甚至忍痛割愛。得到的並不一定就值得慶幸,失去的也並不完全是壞事情。能否從容對待、恰當處理這些問題,就看自身的修養和品德了。

相反,人若是太幸運了,離開壓力的“哺育”、悲痛的“滋養”,常常是淺薄的。懶於思考,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自己能力究竟有多大,或碌碌無為,抑或墮地塵埃。

六、順時而動,改變你的處世方式

在環境變化或時勢變化時,你的處世方式也應隨之改變,不然你會吃虧或敗下陣來。所以,我們必須能順應時勢,善於變化。這也是成大事者適應環境的方法。

當今社會,各種事物都是飛速發展變化的,因此深處其中的人,也應用時度勢,順勢而變才能取得成功。在這裏我們以曾國藩為例,雖然他並不處在我們這個時代,但從他的一生“三變”中,我們可以獲益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