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開篇即有“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律,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樽節退讓以明禮。”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誌不懾。”

禮是幾千年封建統治的基石,也是儒教文化的精髓。我國傳統文化的諸多習俗,都建立在禮的基礎之上。禮在精神層麵約束著人們的行為,規範著人們的追求,連接著人們的交往,維係著人們的情感。禮是個人和社會溝通,乃至存身立命,建功創業的必備學問。禮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即使在今天,我們倡導以德治國,構建和諧社會,傳統文化中的禮儀,仍然有其積極意義。

中國自古就被尊為“禮儀之邦”,中國人在娘胎裏就感受著禮的熏陶,一生的經曆都是與禮同行,我們就循著人生軌跡來追尋黃陵地方的禮儀習俗。

第一節 初涉人世

一、孕育

萬事皆有始,十月懷胎就孕育著一個生命的起始。現代人講求胎教,其實,我國很早就注意到培植和嗬護一個生命的問題。拋開擇配的諸多因素不說,就僅新媳婦娶過門,家人乃至公婆對其的百般嗬護和關懷,就是在塑造和關注著一個物質和精神都處在最佳狀態的母體。她們的起居作息、飲食寒暖都受到倍加優厚的照顧。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都要由公婆給兒媳婦饋贈戒指或鐲子。這其實是一種不言而喻的溝通。因為,舊時認為婦女的經期是汙穢的,當然也不便言表,媳婦平時不戴戒指,月經來潮便戴上戒指,以期引起家人的重視和關注。細心的婆婆觀察到這一細微的暗示,則倍加關懷和照料,尤其不讓洗冷水,吃冷食或辛辣之物。婆婆由此便大概可以掌握其月經周期,從而發現和判斷是否懷孕。一經確定,就更加注意其飲食的營養調劑和生活的嗬護料理了,並生發出求神許願燒香拜佛的虔誠來。婆婆的和顏悅色較之平常要多出許多,並邀約一些小媳婦大姑娘與媳婦家長裏短、談天說地拉家常、諞閑傳。一方麵為了和同鄉同輩鄰裏之間拉近距離,融洽關係,疏通隔膜,了解村情。更重要的就是愉悅心境,開闊胸襟,給媳婦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氛圍和健康的保胎育胎環境。農活家事自然是做不得的,免得動了胎氣。凡事都隱忍恭讓,婆婆則主動地為小生命的降生做著各方麵的準備。

佩戴鐲子,在舊時是農村已婚婦女的必備物品。這種鐲子和戒指一樣,雖然質地不同,價值迥異,但通常無論大家、小家、富家、貧家都還是要有的。據說腕部集全身脈絡之大彙,佩戴鐲子是會通經活血,調和氣息的。鐲子、戒指有金銀器、玉器,翡翠、瑪瑙等就更加珍貴了。雖然其功效主要還是裝飾,但其擔負著婆媳溝通的信息,卻是民俗的產物。

黃陵地方有“催月”之俗:即孕婦臨產的當月初一,娘家人用裹肚包袱或衣服的前襟,俗稱“撩撩”。包裹蒸的或烙的兔兒饃、老虎饃等,並在饃中包藏紅棗、花生、鋼針之類,帶上衣料等前來探望。進門後不說話,先把饃包袱放在門檻上,讓孕婦掰開饃,若先看見饃中針尖,兆示必生男孩,若看見針尾,認為必生女孩。有的人進門後不說話,徑直走到灶前倒在鍋裏看針尖針尾的朝向而定順產、難產。娘家人一般不留宿,當天去當天回。新媳婦到家頭一年,收倒自家麥子到場之後不碾即回娘家,謂“麥上場女歇涼”,娘家即派人來叫。頻繁地熬娘家,既保持著新嫁的難割難舍,聯係著兩邊的情感與信息,又使新婚的迷惘得以引導,對新生活有所教益,對新生命有所保護,對新角色有所適應。新媳婦熬娘家還是有著很大的自由空間。

二、生產

所謂“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這是一個小生命的誕生,一個新家庭的拓展,一個血統的延續,然而,舊時農村醫藥事業不發達,大夫很少,女醫生就更微乎其微了。接生都是由該村或附近村裏比較細心且有經驗的婦女承擔。俗稱“接生婆”或“老娘婆”。預產期,就由公婆預約,臨產時就去請到家裏。胎兒落地,也叫“臨盆”,助產是由老娘婆一手進行的,剪臍帶、包紮、帶裹肚、穿衣服、裹娃。舊時,物力有限,農村小孩是很少穿褲子的,僅以裹肚、肚兜護體,為的是不讓肚子著涼。俗語有“小孩有三年鐵尻尻(káo):屁股,臀部。子”,意思就是小孩子在三歲以前不需要穿褲子。胎兒降生後,產婦不能平臥,隻能背靠被褥,半仰半臥在炕上,俗稱“坐月子”。並立即給喝一碗紅糖水,據說紅糖屬破性,可以破除產婦產後淤血不盡,髒物不絕。也有的會讓醫生給開些“掃膛藥”,除陳腐、補氣血,促進子宮收縮。給嬰兒要灌甘草水,因甘草是藥中王,可除邪臭、解胎毒。一兩天之內不停,嬰兒便出黑膠糞,才是胎毒外瀉的征兆。產後產婦開始揉乳房擠奶,等奶汁下來之後,把先擠出的奶汁倒掉,再讓嬰兒吃奶。第二天,婆家人就給娘家、姑家、姨家等親戚報喜,以使其放心,並邀請娘家媽或嫂妹前來探望並侍候月子婆,一般是十天半月。娘家人來時攜帶餅幹、紅糖、雞蛋等營養品與嬰兒衣被等。第三天,行“洗兒禮”。宋代大文學家、詩人蘇軾,在其兒子的洗禮上還賦詩一首,曰:“人皆生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子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有講究一些的人,還是要請人看一看、算一算的,按“生旺死絕”表合一個長生、沐浴、冠帶的日子,才給娃正式地行“洗兒禮”。黃陵地處西北旱塬,氣溫偏低,幹旱缺水,故將洗禮改作“燎□”。也就是生一盆旺火,火內放一些食鹽,將嬰兒抱於手上,在火上來回晃動,以求驅除穢邪之氣,保障小兒的健康成長。小兒出生的第七天,也叫“小滿月”,說是嬰兒開始有了魄,雖不舉行儀式,但本家是要稍事慶賀的。到第十天媳婦的娘家攜禮來給女兒“做十天”。攜帶的禮品包括女兒的一條褲料、補品、外孫的衣物等,還有給親家的禮品,以示慶賀添喜。

產婦的產房外人是不許擅入的,這一點也十分講究。所以產婦臨盆,即在產房的門簾上綴有一塊紅布條和懸掛一麵籮,一方麵為了驅除和隔阻外邪內侵,另一方麵也明示人們,這是產房,禁止入內,即便是自家人,也禁止晚歸,避免驚動與衝撞。

三、滿月

從胎兒降生,到滿一月的這一天,叫滿月。為這一天慶賀準備的酒席叫做“過滿月”“滿月酒”“滿月宴”,是“一天事”,即客人來賀不隔宿,一天的招待即可。黃陵地方講究男孩的“過滿月”要提前一天過,屆時要給嬰兒剃第一次頭發。如是女孩則在滿月的當天剃第一次頭發,剃掉的頭發要揉成一個小團綴於小孩的枕頭上,說是為了避免驚悸,並舉行慶賀滿月宴席。滿月的喜宴來客是要下書的,下書也就是主人要登門通知應到的客人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辦什麼事,當然也少不得一些家況瑣事、祝福慰勉的寒暄。稍微講究或條件允許的,也有用帖子的,也就是請帖,寫明事由、日期等項,其實這才是真正意義的下書。下書是要攜帶禮物的,舊時都是要專送蒸饃的,下書的人帶上一包袱饃,給每家兩三個、三五個不等。空手是不行的,否則所邀的客人會認為你不懂禮數,或許還會因為你看不起人而不接受你的邀請。現時隨著物質的富足一般都是點心、副食等禮品盒和酒。來客的多寡,要看主家下書的多少。這頓席,因為一般情況下都是些親戚,俗稱的“嫡親”或“底親”,所以席次坐第還是應該有所講究的。當然鄰居、朋友也還是有一些,這部分人被稱做“朋親”,屆時,會被安排在除了上席之外其他座位上,也就是俗稱的“圍旁席”或“圍幫席”。席次坐第的安排,基本上是:首席的上席由男方的長輩陪女方的長輩,若女方到席的是兄弟,則男方也以相應輩分的人陪之;其次二席三席則依次安排雙方的姑姨、姐妹等,滿月宴一般女客較多,都是由夫妻雙方先依席敬酒,主家也要向來賓敬酒的,以示答謝。舊時,嬰兒舅家要贈送帶牌鈴的銀項圈及衣物等,其他親友鄰裏則多是送一些鞋帽、布料之類。主家一般也適當回贈一些毛巾、手帕之類,以示答謝。舊誌雲:“鄉黨朋友多贈銀鎖、銀牌、項圈、衣服、鞋帽為賀。而外家特備一大餅作環形,印以花紋,俗稱曲欄,祝子將來圓滿也。主人則設宴酬客焉。酒菜五,取五子登科意,飯菜十三,俗稱‘十三花’,祝生子多也。”

四、過百天

嬰兒降生後滿百天,其舅家和戶家近鄰也會攜帶適當禮品前來祝賀,主家設一餐賀宴招待酬謝即可。俗稱“過百天”“過百□”□(zuī):嬰兒滿百日或滿一歲之稱。

五、過生日

嬰兒降生滿周年,稱“過□”,也是一天事。其他禮數過賀如同“滿月”“百□”,隻是舅家必須給孩子饋贈“長命鎖”。過去,有專事金銀製作的工匠,俗稱“銀匠”,主家就請他們打製一些金銀簪子、首飾、冠帽飾品、佩飾、小用具、項圈等。其中的項圈,是圓銀條綰成可以伸縮的係於脖頸上的圓圈,通過幾根造型各異的銀絲軟鏈,吊垂著一個華貴別致的大型古代鎖型裝飾物,鎖體鏤刻精美,圖案考究,內涵豐富,且中間必定鐫鑄著“長命百歲”“吉祥富貴”等字樣的銘文。就是期望孩子健康長壽,富貴榮華。這種“長命鎖”也有玉器製品等其他種類,但用途是一致的。

過周歲還有一個重要的講究,就是在孩子麵前擺放一些小農具、筆硯和一些食品之類,讓小孩自己去抓,用抓到的東西來預測孩子的將來。若抓到農具,則認為長大愛幹農活;若抓起筆硯之類,則認為小孩將來有出息,是可造就的材料;若是抓了食品,就是好吃嘴了。這種風俗,被稱為“抓周”。這種風俗在《夢粱錄》中記雲:“至來歲得周,名曰周□,其家羅列錦席於中堂,燒香秉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鬥戥戥(děng):亦作”等“,一種稱量金銀、藥品等的小秤。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共兒戲物,卻置於周小兒於中座,觀其先拈何物,以為佳讖,謂之拈周試□。”當然,所放的東西,定是吉祥的物件,象征不吉祥的東西,是不會放上去的。

六、入學

黃陵地方長期處於農耕經濟的禁錮,治家的最高境界就是“耕讀傳家”。但是舊時“讀”也隻是有錢人的專利,對於一般家庭來說,要想讓孩子讀書,確非易事,首先是沒有可供孩子讀書的學校。有的隻是私塾,也就是有錢人自己出錢聘請先生而設置的私家塾學,最多教一些自己的子女或自己族內的子女,沒有學製之分,隻學一些“三字經”“幼學”“百家姓”,再長一些就是“四書五經”之類了。民國初年,倡導新文化,各鄉也都辦了一些學校,黃陵的最高學府也僅至完小,再高一些就要到蒲城、西安去求學了。當然,一般的家庭是承受不了的。新中國成立前夕,原□延師範遷至橋山,洛川、宜君、□縣也都有學生在這裏就學,為黃陵培養了一大批文化人和新中國的行政人才。農村人送娃到縣裏讀書,開始時一般采取在城裏找戶人家每月給三鬥麥子作為費用,謂之“幫”或“幫吃”。後來學校有灶,也分“水灶”和“夥灶”,水灶是隻給熱饃供水,學生須從家裏背饃,拿鹹菜。“夥灶”可交錢,也可交麵、米,也叫“搭灶”,費用相應高一些。家長稍通文墨的,自己在家教孩子能認幾個字兒就可以了。大多數農村孩子是沒有這份禮遇的,他們小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熱天隻有一個裹肚護著肚子不著涼即可,赤身光腚,男女皆然。男孩子頭上留有“囟門角”,稍大一些,兩邊各梳一個發髻,稱之為“抓角”或“髽髻髽髻(zhuājì):挽束於頭頂兩旁的頭發。”。女孩子的髽髻的發束垂至耳下,再大一點的梳成辮子,一條或兩條,直至結婚,才開始盤頭,稱之為“垂髫髫(tiáo):古時小孩的下垂的頭發,引申以指童年。”。小孩子們不諳世事,七八歲,乃至十歲以前一般都幫襯家務。砍柴,放牛羊之外,就是男女一塊玩耍了。如有入學的,都盡可能整肅衣冠,在家長的陪同下,覲見先生是要行“拜師禮”的,要攜禮物,禮拜孔聖人,跪叩先生,登記注冊,有的還要先生給起名字,俗稱“學名”“大名”“大號”。不管以前叫貓呀狗呀的,這一刻就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從此便要全身心投入到學業中去,家裏的雜活基本再不要動手了,穿著舉止便要有些學生的模樣,平時見了先生都要整衣肅冠,立正鞠躬的。把先生稱作老師也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稱呼,其實敬意依然,有道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無論是學生,還是其家長,甚至村鄰鄉親對先生、老師還是畢恭畢敬、尊敬有加的。這也是尊師重教的鄉風民俗了。

七、成年禮

成年禮就是向社會宣布,此後,該人就是成人了,能夠行使其社會權利,同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後來,有些學校,組織年滿十八歲的學生舉行成人儀式,作成人宣誓,勉勵一個剛步入成人行列的學子必須遵守社會規範,承擔社會責任,正確行使社會權利,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努力為社會作出貢獻,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古時的男子成年禮,稱為“成丁禮”“冠禮”。《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儀禮·士冠禮》規定為十九歲,古代漢語中“冠”表示男子的年齡段,童時不束發,垂髫。少年時束發為兩結,稱髽鬏,可上學,語雲:“束發受書。”冠禮後就可結婚。

而女子的成年禮叫“笄笄(jī):婦女用的簪子,特指女子可以盤發插笄的年齡,即成年。禮”。於十五歲時行之,屆時女子盤發於頂成髻,用笄也就是用簪子插住,就表示成年了,在古漢語中有“及笄”“未笄”“已笄”等的笄都是表示這個年齡段的。

過去的成年禮儀式,其實也不很流行,但是留髽鬏、束發、及冠、及笄這些過程的形式卻普遍被接受並延續下來。

舊時男子的及冠還是有些講究的,所謂“冠而後字”就是行冠禮時,召集賓客,由長輩加冠(也就是帽子),然後賜字。“字”也稱“表字”。“表字”,即男子入學則請先生給起的名字,也就是正式對外的名字,乳名則除了家人和比較親近的人還繼續稱用之外,基本上已經不用了。到成人禮後,在名之外又多一個表字,而五十歲以上又有賀號之說,謂之別號,在表字之外,又多了一個號,所謂姓、名、字、號就全都齊了。這些繁禮,雖然沒有在人生禮儀中形成一個特定的禮節,但在鄉俗之中還是沒有被忘記。

現代人雖然沒有這麼多的繁禮,但是,對將要成年的學子做一些成年的教育,舉行成年儀式,對於他們步入社會將會是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的。

八、結拜

也叫“結義”“換帖”“拜八字”“拈香弟兄”“結拜弟兄”“金蘭之誼”。就是結交異姓兄弟,或異姓姐妹。這是過去人們走入社會,擔家理事後,所追求的一種交往空間的拓展,是誌向、情趣和友誼連接的紐帶,是相攜相幫的依托。它是超越了地緣、血緣和姻緣之外的一個精神層麵的組合。我國曆史上的“一諾之交”的結義的典範是大有人在的,也流傳著諸多的流傳恒遠的故事,戰國時的管仲、鮑叔牙之交就是這種結義的典範。三國時劉、關、張的組合更是把這種結合張揚得家喻戶曉,發揮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為如此,一般“拈香結拜”時都供有劉、關、張的畫像或是僅寫上他們的名字。這種結拜,皆由一人或幾人發起,聯絡和選定人選,擇日預約聚會在一起,共覽庚帖,即排八字,就是各人寫出或報上自己的生辰八字,然後排定倫序。拈香時,設置香案,供起劉、關、張的畫像,置香爐、黃表紙、一把香、一碗酒或水。參與結拜的人共同跪在香案前,按倫序依次焚香,同時異口同聲地祝禱一些祈語,如“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寧學管鮑分金,不學孫龐鬥智”“恪守信義,互相協作”等誓言。禱告天地,磕頭叩首。對著供奉的神位叩頭焚化黃裱,將紙灰捧落於酒碗或水碗中,傾注於地上,共念“一碗酒水一張紙,誰賣良心誰先死”的結義咒語。更有甚者,把自己的中指刺破,將血滴於酒碗中,按倫序逐一喝完,謂之“歃血為盟”。禮畢,往往共進一餐酒宴,席間免不得交談一些情誼約定之類,從此,就結成了互幫互助、生死與共的異姓兄弟,而承擔起一份責任與義務。他們相互的妻子則互以姐妹相稱,子女則將她們互叫“幹大”“幹媽”。

結拜幹姊妹,也稱“拈香姊妹”“金蘭姊妹”“巾帕姊妹”,這種結拜在中青年婦女中還是有些流行的,與男子的結拜相比少了一些程序上的繁禮,多了一些誌向與情趣上的默契,往往一經說合便成定事,其情感的交融較男同胞更為密切。其丈夫對於妻子的結拜姊妹則稱為“妻姐”“妻妹”,孩子們稱她們為“姨”。

九、認子

俗稱“義子”“螟蛉之子”等,認子的行為作為一種血緣親情之外的補償,其中摻雜了一些功用的、利益的組合,或許還有感情的補充,情況也比較複雜,最常見的就是:一、結拜兄弟之間的子女都是義子女。二、托附明白人教養自己的子女,以期使其成為可用之材,如三國時關平的父親托囑關羽帶自己的兒子。三、封賜,這當然是指皇家或有權的人,如薑尚為周武王的相父,範曾為項羽的亞父等。四、徒子,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雖未生身,卻是授業托命的長者,所以有的也叫父。另外就是無嗣的人收養,繼養等等,其中除了結拜弟兄之子和師徒之子不再舉行收納和拜認的程序儀式之外,其餘的認子都要舉行相應規模的儀式,為的是向公眾、向社會、向親友做一個交代,並取得認可。其禮儀除設壇上香,禱告天地,尊親以外,還要約請同門長者或鄉紳名士為中,以為見證,當然也要言明父子之間相互承擔的權利和義務,以便各自珍惜。

十、請幹大(dá)

黃陵方言把父親稱做“大”,那麼請幹大就是給兒子約請“義父”。請幹大的情況基本上都是有其功用目的的,最普遍的就是自家人丁不旺,或者育兒不成,或是聽信江湖巫術所言,小兒命舛,或命犯相克等等,總之都是為了讓孩子健康、安全、順利地成人。請幹大的形式很多,根據其不同的需求大約可分為:一、約請子女多,所謂福身重的人,為的是給自己也帶來多子多福的命運。二、請三姓人,也就是說給孩子多請幾個“幹大”,有的也按諧言約請多人,比如“劉”“寇”“黨”,就是為了“留”住,“扣”住,“擋”住孩子,不要讓鬼祟勾了去。這對於多次生子不順或中途夭折孩子的人家來說,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希望把孩子保住,保佑其長命百歲。另有一說是取宋時“狸貓換太子”之典,戲劇中有寇珠保太子事而借以保孩子長遠。三、碰幹大,也稱“撞道”,即是當事者或其托請的戶家鄰裏的長者婦女選一個吉祥的日子,清晨早起,備酒菜盛盤設在大路上,人則藏於暗處,最先遇到的一個或幾個人,擬或是豬、狗、牲畜也算是娃的幹大。如果是人,則敬酒獻菜,約請回家,設席,請來宗老相陪。幹父幹兒女見麵,叩首認親,幹父即解下腰帶給兒子做長命鎖,取回帶子後在門斬門斬:舊式門在門疆中腰有橫板用以固定門扇,而鎖定這塊橫平板是用兩個雕刻的木段作穿透榫結,再以木鉚釘鎖緊,這兩段木頭黃陵稱其為門斬,雕作花形露在門平麵外,可以掛物。上掛一下,給兒子做成衣或鎖舊時人們都有在外衣上係腰帶的習慣,其腰帶為整幅布,長約2米,可用來製作衣服。在方便一些的街鎮,則給幹兒子買一身布料、玩具、吃食之類。鄉間則給幹兒子衣料錢,有的主家還讓給兒子起名字。主家要給回禮並因此而結為異姓兄弟,此後便多了一些往來,尤其是幹兒女過□,幹父母必至。如果是遇著了家畜,雖沒有了這些禮節,及至兒女的生日,也還是要給該家畜一些特殊的待遇,以示敬意。四、救身者,如孩子遇難獲救,施救者不管是人是畜,為表感激之情,也是敬為幹大的。五、指物為幹大,一般被指認為孩子幹大的物件,都承載著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和希望。比如,高大的樹木,堅硬的石頭,清澈的泉水等等,也要依禮施敬的。因為這些神聖的物件是兒子賴以生存的寄托,也就是“寄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