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寄鎖
也是為保全孩子、安慰家人所采取的一種人與神靈溝通的寄托。尤其對於體弱多病,難抓養的孩子,父母在求醫問藥的同時而采取的安撫家人的行為。一般由父親提籃備供獻香表酒具等,到就近的廟宇向神靈祈求跪拜,訴說事由和期望,許諾陳願。所許諾的“願”往往是以自己能夠兌現為原則,隨後從給神靈焚燒的香燭上,把自己在家準備的紅線繩繚繞幾遍後帶回,再編串起和孩子歲數相等的銅錢,係掛於孩童的頸胸前。俗稱“寄活”“寄命鎖”或“保命鎖”,隨身佩帶,不得離身,以後孩子每長一歲,即給鎖上加一枚銅錢,戴至滿十三歲取掉。也有“贖身”說,即給寺廟捐錢捐物以贖回孩子的真身。一般到孩子長大成人或結婚時,由父親帶領孩子依約還願。這可是馬虎不得的。因為有了神靈的庇佑,孩子才得以長大成人。
十二、養子
收養別人的孩子,對於沒子嗣的人來說是一種安慰和寄托,但對於宗法觀念比較濃厚的地方,收養也還是有一些禁忌和約定的,因為這種事情牽扯到繼承和分割財產等諸多問題,收養的雙方情況也是比較複雜的,我們就以下幾種情況來看鄉俗所表現的收養類別:
1.過繼 過繼是給沒有子嗣的人家,過戶一位本宗族或親族的同輩中的孩子繼承家業,養老送終,延續香火的行為。一般自己提出要求,由本宗長者在同宗族中擬定人選,最好是本家兄弟。然後,方才協調同宗他家或親族中人,一經說合,即擇日約請宗老、親鄰,甚至要請出影軸,簽訂文書,過戶為繼方能成立。
2.要娃 就是對於無子女的家庭,憂慮自己祖業無繼,香火隔斷,老無依靠而采取的無奈之舉。當然一般是在產子無望、過繼不成的情況下,即使是這樣,也要征得宗族的首肯。這種情況一般都是要他姓別人的孩子,舊時也有娃多家窮,實在養活不了,主動送人的;也有圖財的;也有為孩子有一個好前程的。至於窮困潦倒,生活不濟,也有賣兒賣女的,把這種行為,看成是一種解脫,既為他人解了急,也為自己解了困,還為孩子謀了福。
3.收養 也有如下情況:撿拾來的孩子。即有的人家出於不同的原因和目的,把才出生的小孩拋之於道旁,而讓別人撿去撫養,自己在隱蔽處觀望,或給被單裏寫明生辰八字或其他寄言之類,也有幹脆什麼都沒有,省去了抱養者的多心,也了卻了自己的牽掛。有意的撿拾者便會自己撫養,恩愛有加,當親生子女一樣,別人不說孩子是不會知道事情原委的。未婚先孕的孩子。因不諳世事,延緩至不便做掉,隻得生產,但事先都先約好了過戶主家,產後即抱走。有的為了掩人耳目,在還未露形的情況下,即由願意抱養的人家供養於異地。待產後康複,各自相安,皆大歡喜。還有一種俗稱“碰娃”,即碰見生活無著的乞丐、浪流兒、或無人照管的孤兒,收為己養,也不失為一種義舉。但一般這樣的孩子年齡都偏大,自己的根底都很清楚,未免給收養人形成一種壓力,害怕收不回孩子的心,同樣使自己老無所依。於是就多出一些優厚恩遇和必要的防範,有的也是要有中間人和保人的。
在舊時的宗族禮俗中,對於過繼、要娃、收養、帶來的異姓子嗣還要例行“合戶”手續,以取得宗族的認可。
第二節 成家立業
十三、婚姻
所謂婚姻,古義有二,一是嫁娶。《毛詩·鄭·豐·序》孔疏雲:“論男女之身,謂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際,謂之婚姻。嫁娶、婚姻,其事是一。”二是親家。《爾雅·釋親》:“婿之父為姻,婦之父為婚……婦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謂婚姻。”有婚姻關係的親戚稱之為姻親或姻戚,姻親中的同輩,可互稱姻兄弟,親家的雅稱也可謂姻兄弟。由此可見,婚姻是構成家庭、家族並產生親族的基礎。在人類社會中,家庭、家族、宗族的構成和延續,親族的擴展和聯係也都源於婚姻。
人們的原始媾和肯定是生理的需求和繁衍的需要,但當婚姻形式隨著物質的豐富與積累進入到有剩餘價值可資占有和掠奪的時候,婚姻的形態也和剩餘價值的分配與再分配一樣上升為精神層麵的東西了。婚姻的形式也就不可避免地以財產的紐帶而維係,舊時婚姻的構成形式無不打上財產的烙印。其原因就在於男子的求偶必須回避血緣,不能在自己的氏族裏去找,必須到別的氏族去找對象。那麼,其他氏族的姑娘是他們辛辛苦苦養育大的,憑什麼要讓別人娶走呢?要想娶,就拿出相應的身價來。這就形成了買賣婚、交換婚、掠奪婚、服役婚、轉房婚、表親婚等等諸多的婚姻形式,由此也就產生了諸多的婚姻習俗。
黃陵自古民風淳樸,卻又長期禁錮在封建思想的束縛中,人們追求多子多福、家大業大、早婚早育、四世同堂、樂享天倫的農耕生活方式。大多數的婚姻都是以買賣婚的形式結合的。指腹婚、童養婚、交換婚、表親婚、入贅婚、搶婚、典婚、招夫養夫婚的現象也都時有所聞,極少數的官宦富紳也曾有一夫數妻、娶小的、納妾的醜惡觀象,當然窮漢家也有終生未娶的終老光棍漢。
舊時受“三綱五常”的壓抑和夫權的製約,婦女的地位低下,“一女不嫁二男”,隻有丈夫“出妻”“休妻”的,沒有妻子主動離異的。在重婦節,佳節婦的倡導和理學思想的渲染之下,把“再婚之女”和“犯法之男”相提並論。一個一個節婦烈女的匾額、牌坊建立在苦難婦女的血淚之上,而又成為一代代女子們的榜樣,同泯滅人性纏足裹腳一樣摧殘著女子的身心,而使她們自甘沉淪、自我愚弄以至於爭相效仿。這一習俗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也永遠退出曆史舞台。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也是倫理綱常所必然給予關注的,無論以什麼樣的形式而結合的婚姻都關聯著家庭、家族、宗族、親族、乃至社會。
黃陵地方的婚姻觀念,一直講究“郎才女貌”“門當戶對”,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雙方的男女當事人不能自己做主,還有一些特殊的行業歧視、氏族歧視的殘餘。比如,俗有“一不嫁宄宄(guǐ):原指作奸犯科的人,黃陵人用來貶稱樂戶為宄子。也有稱樂人為龜子。子二不嫁戲,三不嫁待召把頭剃,”有不和××行業的人當親,“不和××姓”的人當親等等。至於買賣婚姻也早已從身價而轉換為“財禮”或“彩禮”而見婚姻的儀程中,也許是身價說的延續,但多以“添彩”“饋贈”的方式出現,並至今猶存。過去一般男女多在十五歲左右議婚定親,十七八歲前後結婚成親,有所謂“寧讓男大十,不讓女大一”的說法。也講究親戚之間五服之內不得結親,要親上加親,必須是同輩。姑家女不能嫁舅家男,謂之“返回”等。總之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社會文明的進步,一個良好的婚育習俗正在形成。現代人已經不再囿於舊時落後的觀念,正以理智的人生態度麵對生活、構築家庭,一些陋習也逐漸退出曆史舞台了。
十四、議婚
俗稱“說媳婦”。一般孩子長到十五六歲時,家長們就張羅給娃說媳婦,也有自己相中的,委托媒人也稱“月老”去說合,或全權委托“媒人”或“介紹人”去為自己的孩子尋找合適的對象。這些“媒人”一般都是農村能說會道、交際廣泛的人充當,也有一些是半職業化的。在這一過程中,婚配的男女當事人是不能見麵的,全由家人和媒人穿梭,往來牽連,從中撮合。一旦雙方有了意向,則雙方家長向媒人交遞“庚帖”。所謂“庚帖”,也就是各自孩子的生辰八字即屬相,生日,也就是出生年、月、日、時的天幹地支的八個字的組合。由雙方的家長各自請先生,也就是“算命先生”或“陰陽先生”對屬相合八字,不外乎一些“相生相克,相衝相刑”之類的迷信的陋俗,其中還有“破月”“屬相犯衝”就更顯重要而列入必須考察的範圍。這一過程,舊時是被分為幾個步驟進行的,即“納采”,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去表示意向,當然媒人是不能空著手去的,就是所謂“納采”。“問名”,即第二次派媒人去女方了解姑娘的名字,實際上是盡可能全麵了解姑娘的情況,討八字。“納吉”,即將雙方的“八字”交先生推算也叫“合婚”。“納徵”,即正式訂婚。“納”即是納財禮,“徵”者“成”也,隻有納了錢財,才算締結婚約已經告成。這種婚約在當時是受法律保護的,任何一方悔約,除了要受到社會譴責外,往往還要受到法律的製裁。
十五、訂婚
“訂婚”是在議婚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即要有一個相應規範和相當規模的儀程和形式,使締約意向更趨穩固。這一形式是由男方出資,約請媒人及女方的各主要親戚、自己的主要親戚,在自己家裏或酒樓、飯館之類地方聚集的一次會餐,俗稱“會親”。其目的就是要使這種締約擴大影響範圍,也使雙方的親友們互相認識,起到見證和監督的作用,促進雙方的溝通和了解。俗言:“一家養女百家求”,通過這種形式避免有人再來說事,外界人也知道某某家的姑娘已經有了人家。在這一過程中男方要把議定“財禮”的部分或大部兌付給對方,再給未過門的媳婦一些衣物、首飾等。女方也適當給未來的女婿一些禮物。
十六、請期
訂婚也隻是確定了婚姻的意向,取得了雙方的認可。而要完成男女雙方的結合,還有一段路要走。這一過程,或長或短,一則過去訂婚一般十四五歲就議定婚事,結婚則相應要晚幾年等孩子成人之後。二則也留有繼續觀察和考驗的餘地,也可增進了解,培養感情。當然,也有連訂帶結的。在這一過程中,男方若有意要結婚,也由其父母商議好,再約請媒人轉告女方父母商磋,如女方不同意,則由媒人從中斡旋或推遲再議,或有所妥協,然後,再找陰陽先生卜占吉日。有以下幾種合婚方法:1.男女配宮合婚法:就是根據雙方的生辰八字,尋找各自所占宮數,從書籍資料中找出宮數占位比對:分為上、中、下三等婚合結論。如男一宮,女四宮,則合成一四宮,為生氣,是上婚。一、八為天醫,也是上等婚。一六宮合成遊魂,是中等。一七則合為五鬼是下等婚;如此而已,全憑書上查出,然婚姻之事,理難十全,得中平即好,如果遇下等之合,按八字中神煞相敵又有另外克避之法,倒也無妨,過去對於先生所言,百姓們還是看得很重的,這些先生也不知妨礙了多少美滿姻緣。2.根據“不將圖”擇日(即天幹、地支比和為不將日),依女子屬相找出大利月、小利月,大利月最好,小利月次吉,因女子出娘家進婆家而換家門,所以選擇吉日,以女子為主,擇出大利月的不將日,即為嫁娶日。3.根據女子命相,避開當梁勾絞,即如女命子相,即自子起數至第四位是卯,為平是當梁,到第十位是酉,為收是勾絞,所以子相人卯酉二日不可用。4.根據所選定的日子,再推嫁娶周堂圖,所謂嫁娶周堂圖共八個字,曰“夫姑堂翁,第灶婦廚”,按大、小月初一順逆而數,擇堂、第、廚、灶日而用之;如遇翁姑,而無翁姑者亦可用。5.推完嫁娶周堂圖後,再推白虎周堂圖,白虎周堂圖也是八個字,曰“堂、床、死、睡、門、路、廚、灶”。也是從初一按大、小月份順逆而數,擇死、睡、灶、廚日用之,若遇門、堂、床、路日要斬牲而禳之。6.看翁姑禁忌,即翁忌天罡,姑忌河魁,天罡是子年虎、馬,寅年牛、羊;辰年猴、虎;午年雞、兔;申年龍、狗;戌年蛇、豬;陽年翁必忌,陰年無妨。河魁是子年雞、兔;寅年龍、狗;辰年蛇、豬;午年鼠、馬;申年牛、羊;戌年虎、猴。7.以上各項都擇定後,在寫婚書時必須寫明娶、送女客所忌三相,也就是男方的迎娶女客,和女方的送嫁女客中禁忌有三個屬相的人,這三相的禁忌分別是申、子、辰年蛇、雞、牛;巳、酉、醜年虎、馬、狗;寅、午、戌年豬、兔、羊;亥卯末年龍、鼠、猴。8.指明天狗方法,就是根據四季如天狗頭,春酉方,夏子方,秋卯方,冬子方;天狗尾;春卯方,夏子方,秋酉方,冬午方;天狗口:春寅方,夏巳方,秋申方,冬亥方。天狗腹:春午方,夏卯方,秋子方,冬酉方;天狗背:春子方,夏酉方,秋午方,冬卯方;天狗前足,春戌方,夏未方,秋辰方,冬醜方;天狗後足:春辰方,夏醜方,秋戌方,冬未方。天狗者妖星有形狀者,故分頭、尾、口、腹、背、足。新人以踏腹、背最好。9.寫婚書,先在書皮正中靠上一點寫“萬福之源”“福壽雙全”等吉祝,下寫乾選×年×歲×月×日×時健生;坤造×年×歲×月×日×時健生;第二頁選擇嫁娶吉期。
吉日擇定之後,男方家長會同月老前往通知女方,同樣商議嫁娶諸事,征詢女方其他要求和條件,包括酒席供給、彩禮、零碎瑣事,商定後移交婚書,一式兩份,各執備查。凡約定諸事,雙方需擇吉日通知各親戚鄰友,亦即“下書”。並立即著手準備一應物事,下書須攜禮,下書對相為給外家(孩子的舅家)、老外家(家長的舅家)的,應由家長親自去;其他的親戚兒子去亦可。親戚家孩子小的,隻給家長下書,如有已婚並和家長分居另處的,還須分別下書。
婚前的準備工作至此全部結束,“月老”“媒人”也就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隻等著新婚之時“謝大媒”了。俗稱“新娘娶進房,媒人撂過牆”即指此,當然也是戲說之謔了。接下來就是結婚的嫁娶送迎了。
十七、嫁娶
新婚大喜,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婚禮,其實,也隻是狹義的婚禮,而廣義的婚禮還包括“回門”“廟見”“滿月”等諸多的程序。就婚禮當天而言,有著諸多的繁文縟節,豐富多彩,熱鬧異常,然其意義不外乎①向社會展示婚姻的進程,以求得見證;便於對婚姻的狀況進行社會監督,對該婚姻的不道德行為進行譴責,以維護社會公正。②昭示親族接納新成員,並祝願新人與親族中其他成員關係融洽,尊卑有序,互敬互愛。③祝賀新婚夫婦感情篤厚、白頭偕老、生活幸福、家業興旺、多子多福、後世昌盛。④驅邪,即驅除對新郎新娘不利的邪惡鬼神。這一主題,在古代和舊式的婚禮中較多,在文明的現代婚禮中逐漸剔除和轉化。例如,放鞭炮,過去是為了驅邪,而現在是為了營造喜慶的氣氛。
當天的過程大致是:
太陽剛冒紅時,男方家準備迎親的花轎子,古時有專製的花轎,沒有專轎時,則把方桌倒置,四腿朝天,紅藍布包蒙,大紅新被子蓋頂,彩花裝飾,轎門口懸掛彩色綢布門簾,用兩頭毛驢駕車(禁忌用騾子,因騾子絕後)。當然,也可用人抬。其行進間的順序是,有樂人的,則樂人引路,隨後是花轎、娶親的婦女,後隨娶親的男賓。啟程時,新郎要坐轎前行幾步名曰“壓轎”,轎內拴置一隻大紅公雞,同時在轎內四個角壓藏四個油饃,轎頂也壓一個。帶去又帶回意為去時不空轎,所用牲口要掛紅,帶鈴鐺。一切停當,迎親隊伍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地出發了。
迎親隊伍到得女方家,女方家則有“一湯一席”的禮遇。“一湯”即一餐□□或掛麵、麵條先行墊襯,隨後“一席”就是較為豐盛的聚餐宴席,席麵大多為十碗,講究一些的有十二啟、十三花、十五觀燈,依各自能力而有所不同。這個席的席次坐第為首席是來娶的男客頭上坐,新娘的舅舅陪(因為送女一般是由新娘的舅家兩口子去送)其他娶親的男賓圍坐幫席。二席是送女的。另有一女席由新娘的妗子陪娶親的女賓,和新娘在一個席上,其他親友便可各隨其意,依尊卑各自入席了。開席前,娶親的客頭和送女的客頭要行一轉過書參拜禮,隻作揖首。兩人身穿禮服並排麵對酒席宴桌行三揖禮,互相麵對麵再三揖,兩人手臂相參調換位置,麵對酒席再三揖。在這個過程中要切防對方下跪,一方若有下跪的預備動作,另一方趕緊拉扶。然後娶親的向女方遞上邀約送女出嫁的紅書劄,沒有書劄的用話說明即可。然後,入席開宴。
宴席一畢,娶親者拿出所帶禮物,表示相贈,但女方家不收。娶親女賓拿出“□衣”(新娘子上轎時所穿戴的衣服)等交於女方家,並及時催促新娘及早梳妝打扮,準備上轎啟程。女方家包裝好給女子的陪嫁衣物和“添箱”。但仍找種種借口,遲遲不肯行動發轎,娶親者隻好苦苦催請。這中間當然有依依不舍、真情難割的情愫,但也不排除借故多要一些財物的雜念。
這期間,新娘必須坐在男方家帶來的毛氈或床單上,由娶親的婦女給梳發、盤頭,使發髻在腦後形成一個“圓餅”形的發髻,並用笄插住,所謂“笄髻”。也有的講究女方在娘家不梳頭,隻留自然發卷,有辮子的,也要解開,留待第二天的“梳頭飯”後,同樣由娶親女客為其梳發盤髻。新人走時不能帶娘家的土,免得帶走了娘家的福氣。新娘上轎前要離開父母必須啼哭,即使婚姻再如意,也須假意哭泣幾聲,一方麵,從此便是別人家的人了,歎惜不能再侍奉父母的悲哀和難分難舍的愁苦。另一方麵,也為了不使別人笑話,“××家的女子想男人,忘父母,沒家教,負恩義”。女方家陪嫁的諸多添箱,也是要勞動娘家人送上車或毛驢上的,於由是也多出了一些戲謔,娘家親朋拖著不動,娶親的必須苦苦求情,或發紅包策動,這是一個漫長而熱烈的索要與催請的過程。
新人上轎後,娘家人事先在大門口設置桌椅,煙、酒、茶及兩碟菜,送飯人告別女方家長,女方家長男女一起送至大門口,讓娶親的坐在席口上,女方家長和送的女客頭給客人一一敬煙、看茶、斟酒,這叫“餞行”。相互回敬謙讓,寒暄客套一番。送女客要向娶新的拜一拜,然後讓娶親的先上驢。啟程前,娶親的在酒宴結束後,須向廚子幫忙的人倒酒、作揖,以謝“出力的”。
從女方家啟程時迎送隊伍的排列依次為:鼓樂前導、花轎、娶親的送女的先女後男,約走出一半路程後,娶親的主動讓送女的走在自己前麵,這也是禮節,否則就招人笑話。路途中,若對麵遇到另一支迎娶隊伍則有爭先搶道之俗,誰家先行,預示所娶媳婦聰明、勤快、利索、幹練。因此爭鬥的現象時有所聞,然而黃陵自古民風淳樸,崇禮厚德,一般情況下,這種情況雙方隊伍都停下,由雙方客頭下馬,拱手行禮,兩個轎裏的新人則掏出自己的手帕交給客頭,由客頭行禮交換,以結友好,互相謙讓,同時各自起行。過去迎親隊伍若遇見縣老爺出巡,則縣老爺下馬或下轎恭立路旁讓道,娶親的客頭則將轎簾搭起,告知情由,新人則跪於轎內,轎子照行。轎過縣老爺麵前時,縣老爺則一邊拱手一邊說:“小登科,與民同樂,恭喜恭喜。”待迎親隊伍過後,方才上馬或進轎離去。迎親隊伍將近自己村子時,就要有一個人(一般為迎親客頭)策馬揚鞭,前邊跑去,通知家人,男家即著手準備迎接新人新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