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人,男方家要在大門前準備桌椅,放好酒菜、香煙、茶水等,安排燃放鞭炮的人架好鞭炮做好準備。拉棗刺的人也要準備。這種棗刺,是稍帶一些根須的完整的酸棗樹,在各枝杈、棗刺上紮掛一些核桃、棗、小型的兔兒饃和小動物造型饃等備用。還要準備一個小鬥或升子,盛裝些穀子、豆子之類,還需攪拌一些牲口槽內吃剩下的幹草節。意為驅除三煞,其典出於《事物紀原》:“漢世京房之女,適翼奉子。奉擇日迎之,房以其日不吉,以三煞在門故也。三煞者,謂青羊、烏雞、青牛之神也。凡是三者在門,新人不得入,犯之損尊長及無子。奉以為不然。婦將至門,但以豆穀與草禳之,則三煞自避,新人可入也。由是以來,凡嫁娶皆宜製草於門閫內,下車則撒穀豆,既至,蹙草於側而入。今以為故事也。”此俗流傳甚廣。這時還要準備好鑼鼓樂隊等。

新郎新衣新服新長袍,頭戴禮帽佩飾黃金帽花,肩披紅綢,身掛古大銅鏡,在姐夫或姑夫的陪同下,滿麵春風,騎馬或步行至村口等待新人的到來。娶親隊伍一行快到村口即燃放爆竹。等於告訴家裏人隊伍已到村口,此時,新郎緊步迎上,娶親隊伍暫停並揭開轎簾,新郎麵對花轎作揖,三叩首起身再作一揖後返回(有的鄉鎮隻作三揖,不叩首)。娶親的隊伍繼續前行。此謂之“迎轎”。娶親隊伍到達男方家大門外下騎落轎,鼓樂齊鳴,鞭炮爆響,主家急忙迎接。送女客由迎親客頭和家主熱情款待於所陳酒席桌上,遞煙敬茶,問寒問暖,也謂之“接風洗塵”。新娘頭頂蓋頭由娶親女賓和迎接女客攙扶下轎,新郎的姐或嫂子急忙送上“米麵鬥”,米麵鬥為兩個,一個盛麵,一個盛米,這種鬥是專製的一種小鬥,容量約為三升三合。同時送上在鬥內放的用五色彩線包紮著的剪子和尺子及新郎的護心鏡等。並且招呼兩名童男童女,忙給新娘“搭彩子”,即一條用竹竿挑著的紅橫幅。新娘與兩個童男童女共提米麵鬥,在拉棗杆人的引領下,款步入院,提鬥的人也隨即將鬥內所備的穀豆幹草之類不斷地灑向新娘,俗稱“撒憨頭”或“打憨頭”,新娘隻能隱忍躲避,不得有半點嗔惱之態。提鬥和拉棗杆的也大都是能耍得著的姑夫、姐夫之類,也就趁機多占些便宜,這大概就是打憨頭的謔趣所在。拉棗杆的人,一般都很能隨即說唱些戲謔甚至挑逗的順口溜,招惹得一群小孩和愛熱鬧的人們爭相蜂擁。拉棗杆人則愈見精神,口無遮攔,信口說開去,大家也都跟著起哄,這一過程可從新娘下轎一直說到入洞房止,其內容也緊密配合儀程的各個程序和新郎新娘的穿著打扮,行動舉止,心理活動等。拉棗杆者麵對新娘,倒退行走,邊走邊說,比如在新娘下轎之初即有“桌子綁轎腿朝天,紅布藍布圍三邊,大紅被子把轎頂蓋,花花轎穗四角戴”;麵對剛下轎的新娘,即調侃道:“棗刺上邊紮棗棗,伢娃穿的紅襖襖;棗刺上邊紮兔兔,伢娃穿了個紅褲褲;棗刺上邊紮核桃,伢娃兒女一笸籮。”在拜天地的花堂,麵對夫婦雙方戲謔道:“女婿在前把香燒,媳婦後邊偷的摸(mào)。女婿前邊把表吊,媳婦後邊偷的笑。女婿前邊把酒奠,媳婦後邊偷的看。女婿前邊把揖作,媳婦後邊把頭磕……”

拜堂是很有些講究的。鼓樂鳴響,禮讚唱酬,花堂雅陳,賓朋雲聚。司儀一聲高唱,喜曲悠長,家尊隨引讚者入站主桌兩側,再引新婚夫婦男前女後以紅帳相牽,緩步並排站立於紅氈或蘆席之上,賓朋看客合圍喧鬧。司儀高唱“拜花堂”開儀,鞭炮震響,鼓樂齊奏,一曲終了,炮靜煙消。司儀唱曰“一拜天地”,讚畢樂起,新郎上香、焚表、奠酒,四揖三叩首,新娘隻跪在原地,隨司儀唱禮而作。這些過程都在司儀的禮讚引導下完成。在桌上靠裏正中另設一台,上奉“天地至尊神位”,其下再置“×門列祖列宗神位”。儀程依序而行“二拜列宗”。“三拜高堂”,此時健在的男方家長可坐於桌側椅上受禮。“四拜親鄰”夫婦轉身叩謝眾賓。“夫妻對拜”,這五拜各不相同,但禮數要做到極致,比如作揖,男的右手半握,左手搭包於右手之外,上舉至額,雙臂盡展自上向下劃弧,腰隨臂動,彎腰至於拳齊腳腕,動作徐緩舒展而行。女的則手執絲帕,握手齊腰側,躬身即可。然後,屈膝至地,後坐直身,而後前傾,雙手拄地,低額至地,反複三次,起身再揖,謂之“四揖三叩首”。這些程序過完,則“天地尊親”及友鄰鄉裏都見證了這個結合,在過去有了這場婚禮,婚姻示為合法遵禮。就是所謂的“三媒六證”鐵定了的合法家庭。然後,新郎就以中間綰著一個“同心結”的長紅綢子牽著新娘子,這一條長綢子或紅綾,被稱做“通心錦”或“合歡梁”,意思是新婚夫婦從此心心相通,架起了合歡共度的橋梁。前後緊隨,步入洞房。

隨著新婚夫婦的進入洞房,能玩得著的客人們,尤其是小孩、同學、同事則爭先恐後,蜂擁而入。新郎方才揭開新娘的蓋頭布巾來,得見廬山真麵目。大家在一片歡呼聲中,開始了漫長熱鬧的戲耍,俗稱“鬧洞房”,或“騷房”。在耍房的人都走了之後,新娘要給新郎穿上她自己親手做的新鞋,這雙鞋叫作“靸靸(sà):即拖鞋,也讀tà,即穿鞋時將後跟壓倒,拖著走。帳鞋”。另有一條腰帶,現今一般也就是現買的皮帶了,男的則要給女的見麵錢。在新郎新娘入洞房前,公公要給燒柴煨炕,其中必有一塊棗木根柴墩,謂之早懷得子。婆婆要給兒子媳婦各做一碗拌湯,令弟、妹送來,一定要喝完,謂之“子女湯”。新郎新娘開始就寢,退出洞房的一幹人等,則三三兩兩、偷偷摸摸潛到窗下、門前偷聽、偷衣物甚至用辣椒煙熏房,生出許多惡作劇來。

在這一冗長而繁複的婚禮中,還有些行進中的小禮節,在整個活動中雖不算什麼大事,卻是不能或缺的。比如男方娶親時要準備若幹小紅包,以備給在裝運嫁妝時抬搬東西的小孩子,有些小物件,也得幾個人搭手,便有幾個小孩索要紅包、香煙、糖果等,還不能拂了他們的意思,一旦哭鬧起來,掌握紅包的人臉麵上是很有些掛不住的。同樣的道理,送女的也得準備一些紅包、手帕,屆時,以新娘的名義贈給布置洞房的、拉棗杆的、迎親的、搬東西的,以示謝意。

第二天清晨,送女客的嬸或嫂給新娘、新郎梳頭,並把兩個人的頭發攏在一起梳一梳。新郎若不蓄發,則把新娘的頭發搭在其頭上梳,此即為“結發夫妻”的由來。新郎家要專設一席飯相謝,謂之“梳頭飯”。此宴皆由新郎的姑夫、姐夫向上端送。他們便以各種手段索要紅包和手帕之類。

十八、追節

新媳婦過門後的第一個節日前,比如三月結的婚,就是端午,六七月結的婚,就是中秋。娘家的父母親要攜帶一件或一身衣服去已出嫁的女兒家為已過門的女兒追節。追節不外有三種意思,一是取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意,女兒出門後的第一個節日,父母親倍加思念,故趕來看望女兒。二是取節製、節約、節用的意思。父母在節日的時候,趕來看望並囑托女兒居家節儉、節用有度之意,或許還有敦誡女兒要講求禮節,以及待人接物之禮儀。三是在節日之時強調要重節操、重氣節,尤其在過去,崇婦節、佳節婦的時代,娘家最擔心的是在貞節和氣節上出問題,於是鄭重告誡。也許諸意全有隻取其“節”而用之,也可謂難為父母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婚禮早已成往,居家持節日久,女兒雖已成他人之婦,仍無時無刻牽動著父母的情懷。

十九、交往

一個新的家庭隨著婚俗諸禮的結束而獨立麵對社會,榮辱成敗係於一身。承擔起忠國、奉孝、悌兄、育子、敬業、交友、謀事、聚財、光宗、耀祖的一切責任和義務。以一個新立門獨戶的家,與宗族、親族相聯係而活動於社會之中。苦苦勞作幹事,惶惶待人接物,善德惡行,勤懶富貧,興衰毀譽皆在自身調理。以理行之,以禮處之,往來進退,也要講求一個度,自己的行操規範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謀求物質生活富裕發達的同時更要講求誠信明禮,人生的大部分時段是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的,我們循著這條軌跡來審視人生交往中的禮。

黃陵人崇尚勤儉持家,不以貧富論成敗。巧取豪奪為世俗所不齒,勤勞厚憨得鄉裏所傳頌。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在這裏得以發揚光大。

日常相處,盡可能以自身的能力而為之,粗茶淡飯,禮讓必恭;助困救難,好義必勇;敬老攜幼,扶弱必至;交朋處友,來往必誠;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品、家聲、村風、鄉情,一個禮讓和睦的氛圍,也同樣在精神上限製和約束著人們的行為舉止。而審視和檢驗個人行為的優劣,平常不怎麼明顯,而一旦“遇事”,這種“事”,並不一定就是壞事,而是每個家庭與日常生活之外的一切事,俗說的“大行小事”,就成為一種無形的標尺。

自身的事莫過於創業,各人的能力有限,總免不了尋求外界的“扶幫”,謀劃籌措,往往非一人力所能及,扶幫的多寡好壞,非在他人,全賴自身的日常行為在親友中獲得的威信高低而寫。有思謀良久,借錢無門的;也有稍有動議,送捐資助的;“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遇事而能檢點自身行操的不是癡人,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的,豈算智者。所以,一般人很重視一件事情的起始慶典,一方麵圖個吉利,紅火一番;另一方麵也是對大家相扶相幫的酬謝。對於開業大典,街坊鄰裏、三朋四友也都要聚餐,行“分子”。當然多寡就更是各取其便了。

修建作為人生的大事,是每個家庭傾囊追求的,這樣的事從動議、擇址、策劃、備料、請工、施建以至竣工都不是自己所能辦到的,都要“央及”他人,當然也要以禮敬人。對待工匠黃陵人還是尊敬有加的,一方麵是出於對百年大計的修建工程質量的保障,另一方麵在黃陵民間流傳著諸多關於工匠搗鬼受到懲戒的故事。所以,在立木、上梁、合龍口結工時,都相應有一些工錢之外的豐厚待遇。比如,合龍口時要給工匠們辦一席酒菜,為每個工人辦一份諸如背心、毛巾、手套、香皂或其他禮品。鄉坊鄰裏也都是一瓶酒或一條煙的禮品,稍重一點的也有提隻雞的。在動土、上梁及竣工時都要以香表敬祀神靈,祈求其佑護。搬家時,一般也是要請客的。俗稱“暖房”或“暖窯”。主家要事先請先生看好日子。然後“下書”通知應到的客人以及鄰裏朋友。屆時主家按照先生交代的時分開始生火,俗稱“動火”。貼上喜慶喬遷的對聯,燃放鞭炮。在過去是應先安放灶君神龕和祖宗牌位。現在一般開門迎客即可。過去一般在家裏待客,現在一般都在食堂飯館包席待客。來賀的客人,提一隻雞、一斤酒為禮,當然也有送現金的,意在為主家的修建費用幫襯幫襯。席後都要到新房巡視一番,評說道賀,以示關心。

黃陵人固守本土,富不涉遠,貧不離鄉,深知離鄉背井的艱辛,所以,厚待外鄉來客,食宿禮周,言語柔和。一般無論生熟客至,必執掃除塵拍掃灰塵,打水洗漱後,請到炕上就座,隨後沏一壺釅茶,提一把暖壺,隨喝隨沏,遞煙敬茶即是常禮。過去,鄉人喜喝陝青磚茶,用鐵壺熬著喝。煙是自產的旱煙或是水煙,現在一般都是香茶和香煙了。黃陵人喜食麵食,飯時,席炕而坐,客人上首,家常時鮮小菜放置方形盤中,中間空出炒換熱菜的空間,隨炒隨上。待客主食,便是雞蛋臊子麵,一般先盛一碗湯的,再盛一碗幹撈麵,隨後自便,在上飯的同時,必有一盤饃端上,供客自選。在菜碟之上通常都要放一碟切碎的青辣子或是調和的辣子麵,是為吃饃用的。菜肴都是滿碟子滿碗,且要把菜堆放成寶塔形,頂部尖尖。客人們夾菜一般不動頂尖,而從周邊取食。招待客人的飯菜,講究不上“四碟”和“七碟八碗”,認為是對客人的不敬,因為鄉俗給行業歧視的“宄子”吃這樣的標準。平常一般是三五個菜,吃饃總是要掰開,吃其一塊,另一塊放於盤中,吃完再取,不可抓起一個饃就吃,以為不雅。出門坐席,要自帶手帕,聽從襄□安排後,要禮讓他人入席,席間要等上席的人拿筷子方才能拿,且筷子隨吃隨放,不可一直拿在手中,夾菜端茶端酒,都要環顧左右而禮讓,不得隻顧自己享用。有長者或小孩在側,還要給夾菜送到臨近的碟中或口碟之中,夾菜夾饃給別人時須將自用的筷子倒轉。入席離席都要等上席人坐定或起身後再動。若自己坐上席,要等全席客人都食用完畢,再答知眾人離席。出門、進門也都要禮讓他人先行,且要搶先撩起門簾,待客人通過。見麵的稱謂一般視年齡親疏,“叔家”“老哥”“老弟”“嫂子”“妹子”等,不可白搭話,別人以為不敬。

到別人家裏,一般不貿然直入,龍門若是關著的,可輕撞門環,靜待回音。若是開著的也不要徑直進去,而要“搭聲”,先問清情況,決定進退。靜待回音了。若是鄰裏之間互相借用東西,必是“好借好還,再借不難”。用具之類,須擦拭幹淨,保持完好,若是糧米吃食必須欠借豐還。鄰裏之間的相互幫忙,要主動殷勤,若確因故不便出勤,須講明原委,承諾後補。田頭小憩,村裏紮堆,一般不家長裏短地涉及別人的隱私。所謂“靜坐沉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一些微小的生活細節不是耿直所能遮蔽的。黃陵人的淳樸民風在日常交往中得以弘揚和承襲。

第三節 敬老尊賢

二十、祝壽禮

祝壽禮一般是在六十歲以後才開始過的,也就是滿一個花甲,算是人生基本圓滿了。過去有“人活七十古來稀”之說,能活到七十歲已經很不容易了。六十歲以後,就又是一個甲子,算重生了。當然值得慶賀。也有五十歲就過壽的,對於過去,“五十而知天命”,也已年過半百,加之生活、醫療條件的限製,過個壽也無可厚非,七十八十過壽就更見稀罕和重要了。所以祝壽作為人生的大禮是備受重視的。

祝壽禮的日期一般都在壽誕之日,也有在當年大年初一過的,大約是為圖方便。壽期一般有“作九”,也就是在壽星五十九歲時過六十大壽,在六十九歲時過七十大壽,大約是取“九”“久”諧音,希望長者活得更長久一些,也有“過一”的就是逢六十一歲、七十一歲時過。本地一般都是“作十”,也就是滿十之年在誕生日慶賀。另外,對於有高堂父母健在的,自己再大,也不能過壽,可給父母過壽,自己則在父母都不在了,才能過壽。其禮儀也是相當隆重的。

過壽作為一種禮儀,一般是兒女為自己的父母親盡侍孝道,揚名聲,顯父母的,當然要視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而定。祝壽禮的規模、型製、請客的多寡等也懸殊較大。有的不願張揚,邀約三親六朋,在家小聚而已;有的則動樂請賓,廣邀親朋、設棚起灶、鄰裏遍請、唱堂會、演大戲,不惜耗資勞神,其實,也無不可。

過賀壽典禮的事同樣首先要請襄□,也就是召集同族長者及村裏的襄□頭等商議壽禮的準備過程、規模等。一應事宜商定後,依據過事的具體情況,製備請柬,寫明於××年×月×日×時在什麼地方辦什麼事,指派專人持帖攜禮去各親戚、朋友處下書,尤其是重要的親戚一定要帶禮物的。請柬可以壽星本人具名謹邀,也可以壽星子、孫具名敬請,隻是稱謂行文簽款不同,以壽星的名義則為:

×××兄台鈞鑒:

×年×月×日,愚弟忝壽七序,敢乞鈞駕光臨寒舍共進桃觴,不勝榮幸之至

×××謹邀

×年×月×日

而其兒子的請柬則為

×××先生台鑒

茲定於×年×月×日(古曆×月×日)星期×,×時,在原籍村舍下,為家尊七十大壽誕誌慶。謹治桃觴,恭候屈尊。敬請

光臨

×××頓首

×年×月×日

請柬一般沿用古製,為豎寫,下書的人應討個回話,能來與否,以備陪壽賓座次和席口安排。一般情況下,嘉賓親戚會在壽誕吉期前一天下午前趕到。

屆時,已經通知到的襄□和請來的禮賓先生,將召集所有已到賓朋到棚下用餐,也是一湯一席,這頓湯就叫“齊客湯”,一般也是□□,或湯麵叫長壽麵之類。飯後在專設的壽棚內祭拜列祖列宗和由壽翁子女們從祖塋請回的“三代祖宗”牌位,壽棚的布置與陳設是比較講究的,棚底布有深紅色、墨綠色底幕,正中高掛壽星圖或三星高照圖,也可單掛一個“壽”字,或五福捧壽圖案等。兩側可粘貼合和二仙或恭喜童子圖案,外側垂吊壽聯,壽聯可依情自擬。稍下方供放壽樓,壽樓內安放列祖列宗神位,上寫“供奉××邑××村×門列祖列宗之神位,×門後裔敬祀”字,也可供奉宗族祖影。壽樓外則可供其家族三代祖宗牌位,即顯高祖諱××府君,顯祖諱×××府君,顯考諱×××府君之神位,因為自己年齡再大,在先人麵前仍是小輩,不敢妄自尊大。所以,先敬先人,才敢給自己過壽。供桌為八仙桌帶黃色桌裙,裙飾五福捧壽圖案。棚側可掛八仙慶壽圖畫或二十四孝圖畫,棚頂可陳掛四五道壽貼吊簾若幹,五色紙書以慶壽吉語即可。棚口上懸壽額布幔,可寫上“龜齡鶴壽”“鬆鶴延年”等吉語,也可寫“××父××翁×十壽誕慶典”兩側紅布對聯至地,也有的在棚口或大門口搭建鬆柏枝彩門的,張燈結彩,喜氣濃鬱。在搭建布置好的壽堂上設有供桌、香爐、燭台等一應祭器,屆時,先生和襄□將招呼眾人準備“祭祖”“暖壽”。

當晚,樂人隨先生的唱禮,奏響大祭祖的旋律。壽翁攜妻率子、親族戚眾齊聚於供案前燃燭焚香、化表,尊爵行三拜九叩大禮,先安了自己宗族的祖神和家族的先祖,向人們展示宗族的綿續和族權的威儀及崇祖尊老的傳統,也使壽翁謙和明禮的家風得以彰顯。在兩側設有幾個連靠的條桌,後設座椅,主家請到的宗內旁係長者、外家、老外家、幹親等底親中長者列上首順序就坐觀禮,老同事、老戰友、老同學、老朋友之類的朋親則在下首一列就坐觀禮。一般安放神位坐北麵南,則東一列為上,西一列為下;若因壽棚搭建方向不明,則麵對主神位,禮拜者右手為上,這個常識在貼對聯敬酒遞茶等尋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免得招來笑話。敬獻陳供的獻品,皆在禮賓先生的喝禮及樂曲聲中隨引拜者亦步亦趨地進行。如果是四個禮賓,則有一個主喝禮者,稱為“統生”,站於供桌側上首位。另一個應和的喝禮者,也叫“酬禮”,站於桌側下首位,後邊的叫監禮,由他們展開了整個拜禮的程序。另外兩個為引拜,皆走於施禮者前,把施禮者從備禮的地方取什麼、怎麼實施都教給他們,然後轉圓了場子,站定於拜氈兩側,遞香燭、樽爵,協助施禮者,完成應施諸禮後,領下。先生們是禮儀的維護者、施行者,所以,他們一般是很講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