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碑同其他過事一樣,也是要勞動親友、興樂請賓、設席籌宴的,也有一套程式化的禮儀。當然,仍然有不事張揚而為的。這樣的舉動往往都是在過三周年祭祀時一並舉行,也可免去更多的勞神動眾了。一般情況都是父母的合碑,立樹於兩個墓穴的中間。這種事沒有定製,依各自的情況而定,隨葬即立者有之,三年內立的有之,幾十年後再立的也是有的。這樣的過事,一般隻宴賓不收禮,大過小過都相宜,大過可以下書、動親戚、雇樂隊、請禮賓,小過則自己人到墓地立碑祭祀而已。
若是要為立碑過事,和其他事一樣要禮讚唱酬,另外又多出一個“點主禮”。也就是點碑,點碑是要請當地的名人,或官職相當的人。在過去是由縣官、地方紳士,至少也是秀才之類,現時也講究是地方上的名人或有聲望的長者。由此而提升死者的品位和功德。是對人生品格和德行的肯定與彰顯,所以被請來點碑的人也還是會有一番權衡的。點碑是在碑石樹立完工後,甚而碑樓墓圍等全部竣工後,在陵園舉行的一項儀程。完工後的碑體用大紅綢布圍裹,屆時的揭紅禮儀程序一般是:
一、肅立就位(在樂聲中請點碑官就位,主賓就位,來賓就位,孝男及直係跪)
二、鳴炮
三、奏樂(三吹三奏,鼓樂齊鳴)
四、揭紅(請外家等來的貴賓揭紅)
五、恭讀碑文(樂止,請點碑官恭讀)
六、獻饌(樂起,由孝子敬獻)
七、主客恭奠(上香、化紙、奠爵、叩首、孝子們陪叩)
八、孝子恭奠(上香、化紙、奠爵、跪叩)
九、點碑官點碑(點碑官用朱砂、神砂、猩紅、白芨等合成的塗料,口中念念有詞曰:上點天國,下點地府,前點朱雀,後點玄武,左點耳通,右點耳順之類的話語,將碑上大字中凡有封口的字描點一番,然後將筆隔碑扔向墓後)
十、鼓樂前行,繞陵一周
十一、孝子叩謝(孝子們向點碑官、主客,來賓一一致謝叩首)
十二、栽植紀念樹(至此禮畢,孝子們可同時謝土神)
附錄
老中醫樊玉山夫婦碑文
歲在甲申,時值隆冬,緬祖念親之情如凜凜朔風,寒氣襲人。逢慈母仙逝三周年之祀,葺塋樹石,泣血鐫銘,不盡追憶而記曰:
先嚴祖籍山西臨縣七級鎮新卓村,五世中醫傳家,祖輩棄醫從商,落業本邑,迎娶太賢,定居備村,誕先父於一九二二年三月十二日。慈祖罹病,父僅七歲,隨祖返晉,賴伯祖恩養,塾學苦讀至高中二年,遭日寇侵淩,輟學返陝,承繼隔代家傳,先後在韓城、黃陵、師從程振宏、劉子林等名醫,習研岐黃之道,承傳濟世之術。秉深厚家學根底,揚篤誠聰穎心性。一九五二年即任縣衛協主任。一九五九年赴省中醫學院深造,先後在省醫科院針灸研究所、中醫研究所工作,一九六二年回縣醫院,曆任中醫科主任、延安中醫學會副會長、省科協會員、縣政協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陝西分會理事。著述豐碩,頗有建樹,曆贗表彰獎勵。家父勤奮好學,潛心習研。潔身敬業,修醫著以存世;平易近人,視患者如親友。醫術超群,德望卓著,操守行範,有口皆碑。晚年離而不休,整理醫案之餘,接診療疾如常、終老不輟,仙逝於二零零一年三月一日,終年八旬過一。
先慈閨居魯村,張門望族淑女,諱字靈霄,生於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劬勞晨昏,協父理家,睦鄰和友,養育後昆,衍一女四男,皆家成業就。慈恩昭彰,懿範雋永,二老廝守,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偕老同歸,追父駕鶴於同年臘月廿九日,享壽七十有三。
考妣偕歸,痛心疾首,銘恩承誌,唯善修為,寄拳拳孝祀於碑版,訴切切思念以鐫銘,誠惶誠恐,謹此記略。
我們循著人生軌跡,把各個時期的禮儀粗略地陳述如前,僅作為一般的常禮而已。人生不滿百年,禮數何止萬千,曆史的演進,社會的變遷,地域的□異,人際的交融,有承傳也有發展,有刪除也有增益,有陳腐悖理的更改,也有創新順情的添加。禮從遠古走來,也要向未來走去。它的終極目的永遠是構建一種規範的、合理的、和諧的社會關係和人際交往,伴隨我們走向永遠。
第五節 瓜瓞(dié)綿續
隨著立碑鳴炮的硝煙散盡,一個人不但走完了在這個世界上的全部路程,也盡情地享用著後輩們幾近奢華的追悼,□服禮畢,碑樓高聳,或偉大或平凡的生命變成了一通通死寂的碑石,接受著來者的憑吊。歲月的流逝,滄桑的更易,能讓人們記起的往事,畢竟為數寥寥,在宗法觀念相當嚴重的黃陵,在追求著光宗耀祖的同時,也把聲名顯揚的祖緣,作為進身的名帖和出身的標誌而廣泛被人們所看重,來脈久遠的承傳,名門大戶的排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這種記緬在中原以至南方都以宗祠、家廟的麵目出現,而在黃陵卻是以“影”和“家譜”來完成這種承續的綿延。
大約也是黃陵這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長久以來的戰亂,造就了人們把宗祖的記緬和家族的綿續,托付給這種帛畫的。其原因蓋出於它便捷的攜帶和珍藏形式,為流離做好了準備。也許是黃陵的土著居民在和遊牧民族交往中獲取的靈感,把祖宗的簡要信息繪製書寫於布帛之上,走到哪裏都記得清自己的來脈,都聯得起龐大的親族。這對於任何一個氏族的延綿都是有著積極的意義的。
這種帛畫就謂之為“影(nie)”,或者“影族”“影軸”,天杆地軸,寬約六尺左右,長約丈餘。最高處端坐著宗族的始祖夫婦,帷幄帳幔,供桌獻品和與其身份、地位相關的物件,文則書牘典籍,武則甲胄刀戟,必有一個相應的身份地位。其下就是以排列的小方格,填寫各輩人等的名諱官位,簡要事略,婚配情況等。家族過大或輩分太多,當然會分支,被分支的稱作“小影軸”,不再重複元祖,隻將被分出的人作為“小影軸”始祖,要尋祖歸宗,就需拜謁“老影族”了,續接起宗族的淵源。這種帛畫既然承載著這麼重的家族責任,當然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家譜”“族譜”則是以文字的形式記述家族的延綿曆史,除了宗族的承傳譜係以外,還敘寫了各個輩分的名人軼事和行操規範,在《黃陵文典》資料收集的過程中,我們有意識地注意這方麵資料的搜集。但苦於“家譜”作為家族流轉傳承的依據,一般都秘不示人,或者由於諸多的文化厄運而遺失。在《人物卷》為求證李東垣其人的真偽時,我們有幸從陝西省中醫學院尋得黃陵縣阿黨鄉李家的“家譜”,不但解決了元末明初中醫名家李東垣先生確係黃陵籍名醫,也同時使我們一睹神秘家譜的真顏。擇其要意輯錄於後,以補缺憾。族譜的書寫和承續重修作為一個家族的大事,一般都由族中的大輩提議,闔族商定,選取族內能文之士,抑或聘請族外有識之士擔綱編纂,但原則上都是本族後裔承修。闔族分攤編纂和刊印的費用。
族譜的行文仍依古例為豎排自右至左排出,目錄、序言一應俱到,世係、家傳、外傳等也都要寫到,承啟接續,來龍去脈,軼事要聞,麵麵俱到。在世係篇內,世係輩分以豎排向下逐行排列;平輩倫序出身以橫行自右向左排列,倫序分明,長幼尊卑一目了然。至於家傳和外傳,後補等則是將族中可資宣揚的人物逸事重點以傳略的形式摘要寫出,以傳永遠。
嚐謂家譜之設,豈徒然哉?蓋以著名諱,尊先人裕後昆,使先人之名字不得湮沒於後世,而後人之名字不得襲犯乎前人,實所以上繼夫宗祖,下貽乎子孫者,悉於此家譜基之耳。自古巨家大族,未有不以此為急者,吾族邇來雖無公卿名宦及元始祖諱晉者,為元世都督大元戎,有子六人,一曰天祐安屯征行百戶;一曰天享,軍中參謀;一曰天祿,元進士,後權州知州;一曰天禎,元都監;一曰天福,元達魯太守;六子留守河南,失其名諱。曆四代而下字東垣諱杲者,係元賜進士,精醫道,元帝召入京都,為太醫院聖醫。及柒世而字西垣諱常者,係明進士,後又采取人才,授以慶陽府知府。吾族自來詩書傳家,世守潔操,進身明經,序黌宮者,代不乏人。家譜之書序,由來尚矣,迨至崇禎辛未,失於兵火,至今未序及我朝定鼎以來,吾族漸漸生色,人民殷繁,兼之坐落星散,起名諱非有犯於先人,或有犯於族之尊長者,不可勝紀。吾父年愈柒旬,日以家譜之序時厪於懷,乃於上巳之日,與合族弟侄商榷,共舉此事,族之人鹹欣曰,美哉此舉,實獲眾心,雖曰吾父之舉念或亦先人之靈異所感也。餘遂同族兄仕美、侄因、公、袞、衣、彙、征、價、臣,各出己貲彙成編籍於前代不可考者,姑闕自捌代繼續不絕,序著名字,為後世傳之。俾先人得以永垂於後世,而後人不克襲犯乎先人,於以尊先人而裕後昆也,豈不賴此家譜哉,餘不敏,略抒己臆,以誌不朽,是為序。
其後又有乾隆二年李爾淑序、李蔚序、李玿序、李子寶序,在李子寶的序言中,還錄入了當年祭墳的對聯和當年的祭祖文,以及光緒十二年後補族譜序等等篇。
世係篇諸世名錄見影印的譜係:
在家傳一節中僅為一世和二世的事跡要略,而後為第四世杲公家傳,即李東垣,原文照錄。“曰杲公原鎮州遊住,世以貲雄鄉閭,杲幼歲好醫藥,從易州張元素學數年,盡傳其業,資性高譽,少所降屈士大夫,非危急疾,不敢請謁,時以神醫目之,因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古名東垣,著東垣十書,流寓橋山,人稱東垣先生,入縣誌。”這段文字很確切地將中醫史上金元四大家中的李東垣的祖籍定在黃陵縣阿黨村。其第七世李常,字曰西垣,在家譜中有如下記載:“曰常公字西垣,晉公七世孫也,明進士,後慶陽府人才知府,為元帥墳前碣碑傳後,因留其名字官銜焉。”其後各節皆長子有成者凡有學業、有武功、有善行、有德為者皆立傳記敘事略。
在外傳一節中僅以第四世杲公東垣先生以補中益氣湯治愈皇後疾病事,著有《東垣十書》而傳名後世一事和第十二世李日長以仁義孝友聞於閭裏的事等兩則成章。
生活。依據《辭海》的解釋,首先是指人的一切活動,其後是生存、活著;然後是生涯、生計;再則就是工作、手藝或成品。所以,標作“生活習俗”,似乎太過大了一些。但是在一個特定的區域,探究人們為了生存和生計,習慣上所采用的適應生存的手段和謀求生計的方式方法,權且作為我們生活習俗的涉獵內容。隨著曆史的演進,不斷地淘汰故舊,發展創新。革故鼎新,記取以往不單單是懷舊的追緬,也許還孕育著新習俗的誕生。衣、食、住、行、用,油、鹽、醬、醋、茶,就讓我們從這些與生存休戚相關的小事,來尋求黃陵地方的生活習俗。
第一節 民間服飾
新中國成立前,黃陵民間服飾比較簡單樸素。大部分農家婦女,都是自己紡線織布,以解決全家的穿衣問題。群眾也基本上都穿用手工紡織的粗布服裝。農村極少數的富裕戶與城裏的部分人,穿機織的市布衣服,綢緞質料的服裝則很少見到。
手工紡織的粗白土布,多數是在秋季用成熟的植物——俗稱“牛蔓”或“老鴉嘴”草的根莖,煎熬成深褐色的水汁,把新布浸泡數十分鍾後,勻埋於從澇池挖出的沃泥中,再浸泡約二十分鍾,然後淘洗幹淨,經過多次反複,即可染成黑色布料。少數是在街鎮的染坊中用靛藍染成藍色布料。也有自購的煮藍,煮黑等顏料,經熬煮,漂洗染色的。最後由家庭婦女手工縫織成各式服裝。
婦女服飾
1.一年四季輪換穿用黑色或藍色的布料,製成大襟、稍寬大的單衫,夾衫(雙層布,俗稱夾襖)、棉襖和大襠有大腰的單、棉褲子。腰係布、線或毛軟褲帶。有的還有齊肩、有領、稍寬大的棉褂;頭頂黑色長條型手帕,其手帕大約寬七八寸,長六七尺,也很薄,如紗、如翼。或是方布巾,束挽於腦後圓餅式發髻的下部,用以防曬、防冷與遮塵;腳穿布、線或自織的毛襪子與淺口單布鞋;多數人耳下戴銀質耳環;少數人腕戴銀手鐲。
2.夏天。中青年婦女還是穿家織的白、藍相間的花格布或花條布單衫。絲綢料單衣也鮮見於鄉間。
3.冬天。中老年婦女的棉衣內、多有粗布襯衫與襯褲;棉襖袖一般都稍短些,便於做飯幹活,手腕帶棉套袖以防寒冷;中年婦女棉襖外的肩、胸與腹部,穿罩藍色布遮裙,以保持棉襖不髒,便於洗滌。老年婦女的胸腹部,多內穿裹肚,長寬各約一尺三寸,基本為方形,下弧圓,上兩角,左右各一角,縫鏈有帶扣,用以攀掛脖頸間。雙層布,中有小口衣袋,有的還繡花,中間兩角縫係帶環綁紮於腰後,以防肚受涼;棉褲下口多用帶束綁紮緊,以防鑽風受涼;多數人穿布棉鞋。老年婦女也有戴自製的暖帽。過去的女上衣都較長,一般都在胯下。
4.春夏秋冬。新婚媳婦的穿戴都較好些,多為機織市布,花色絢麗。也有少量綢緞服裝;耳下多戴銀耳垂;腕戴鋁合金或銀質手鐲。姑娘出嫁,參加娶新與送女的中年婦女須著彩裙,是為禮服之一。孝女與孝媳在喪葬祭奠和接送“老人”靈魂時,必須頭戴白孝帽,身穿白孝衫,下著白裙子。
男人服飾
1.一年四季輪換穿黑色或藍色的對襟單衫、夾衫、棉襖和較長大於棉襖的棉褂子(基本相同於棉襖,隻是稍薄些,左右兩邊下襟有小岔口)和大襠有大腰的單、棉褲子。腰係布、線、毛或皮褲帶,有的還有齊肩、有領、對襟的棉褂。春夏秋三季多為光腳穿淺口布鞋。夏季下雨天也穿自己用馬蓮草編製的草鞋。較有身份的人或有錢的商人等也穿著禮帽長衫或大襟的中式長袍,也僅是應酬或在適當的場合穿著。
2.夏天,中青年男人也有穿對襟、無領、無袖的白布汗衫,相當於現時的背心。青年人也有穿以白色為主,白、藍相間的花條布單衫。
3.冬天,棉衣內多有襯衫、襯褲;腳穿布、線、毛或自織的襪子;頭戴瓜殼帽子,也有戴帽暖的棉或絨帽子(俗稱“火車頭”),少有氈帽,有的頭上包有從前向後束挽的白毛巾。老年人也有穿大襟的棉襖,外束白色、單幅家織布、長約兩米多的腰帶,俗諺曰:“三單(衫)不如一夾(衫),三夾不如一棉(襖),三棉不如一纏(即大腰帶)。”棉褲下口用布帶束綁紮緊,以防鑽風受涼;並多穿棉鞋,也有的老年人腳穿“氈窩窩”;有的還穿藍或黑色、大襟的長棉袍,常作為出外的禮服。還有穿著套褲(缺後襠的褲子)的。
4.新婚男青年的服裝一般都較好些,多為機織的市布衣服。孝男孝孫在喪葬祭奠與接送“老人”靈牌時,必須頭戴白布孝帽,身穿白布大襟長孝衫(袍)。
青年男女的服飾基本相同於中年男女的服飾,隻是上學的學生稍有差別。少年兒童的服飾相對新穎多樣。
民間服飾隨著時代的演進,也同各地一樣,相應地依據不同時代發生著變化,卻始終以衣著蔽體保暖的最基本功能為要素,或長或短,或寬或大,但都緊貼漢族的服飾形製。由於地域偏頗,經濟貧匱,黃陵服飾沒有太多的修飾,在崇尚節儉的理念倡導下,以“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為原則打理著自己的衣著。另一方麵,也是由於地域的關係,人們普遍擁有毛、皮、氈服飾和用品,這也是遊牧民族的印記,氈毯作為鋪設,幾乎家家都有,用羊毛拈線織襪也較普遍,冬閑的時候,男人們腳穿一雙氈窩窩,身披一件沒有布麵的老羊皮襖,有的也揣一把羊毛,提一吊線錘,在曬太陽的人堆裏,信手拈著毛錘,續添著雜亂的毛絮。
新中國成立以後,民間服飾的變化節奏明顯加快,西式服裝以其便捷簡約、筆挺美觀迅速地普及開來,寬腰的襠褲甚至連老頭老太太都不再穿著。經曆了由學生裝、列寧裝、中山裝、解放裝為基本著裝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服裝早已遠遠超越其基本功能而向時裝的時尚和美觀發展。近年來,人們的服飾已經從款式、色澤的追求而向品牌化發展。
第二節 民間食譜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要素。俗話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這個道理。戰爭時期是這樣,日常生活也是這樣。人隻有吃飽了飯,有了體力,有了精神,才能夠從事生產勞動和其他各項活動。隨著社會向前發展,吃飯從生存的基本需要而演進為精神層麵的享受,從吃飽到吃好,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飲食水平也在不斷地改進,並逐步形成各種地方最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黃陵縣地處渭北高原,川塬交錯,物產豐盈,氣候適中,溫度鹹宜,無霜期長,土層深厚肥沃。農產品以小麥為主,雜糧有玉米、穀子、糜子、豆類、高粱、蕎麥等。薯類菜蔬瓜果梨桃,豐富著人們的生活,飲食習慣既有陝北風情,也有關中特點,無論是豐歲災年,還是節慶宴賓,人們以烹飪的技藝豐富著生活,盡情享用大自然的賜予。
一、日常生活飲食
1.蒸饃:蒸麥饃的麵粉多為自己磨的麵粉,約是八零至九零粉,所以比較黑些。蒸麥饃的做法是:把酵麵用溫水泡軟,揉搓成粉漿,置溫熱的地方發酵至氣泡廣泛。若發得不旺,可用米湯晾溫接續再發,至發泡驟增,遂倒於麵盆中的幹麵粉內,打成麵絮,用拳揉摻成軟硬合宜的麵團。在深秋、冬季與初春時,將麵團盆加蓋置於熱炕,用棉被封蓋讓其發酵。春末與夏秋,麵團盆加蓋遮塵置案即可發酵。俗話說:“三月麵,不離案。”麵團經約四到七個小時即可發起,以不酸為好,麵團體膨脹增加約一倍,然後從盆中挖出置案,用手反複揉摻到勻光,再揉滾成圓長條,用刀軋切成小節,雙手合抱每一小節饃胚,貼案稍圍圓楞角,揉好的圓饃,擺放在篾子上放置一段時間叫做“泛”,冬季在熱炕上或太陽下“泛”至稍脹,以不要裂開為好,然後上篦或籠,入開水鍋,用快火燒蒸約四十分鍾即熟,俗稱節節饃。若酵麵菌不太好或在深冬氣候過冷,則把酵麵揉碎泡溫水或米湯中再加上少許幹麵粉,稍打和成稠漿置熱炕,讓酵麵先發酵,再與幹麵粉加溫水和成麵團置熱炕,這種麵團則較易於發起。農家蒸的節節饃體稍大些,質稍硬些,掰開的饃茬基本為齊楞,饃味濃香,頂硬耐飽。麥饃是農家早晚經常食用的主要飯食品。
在軋節切饃胚前的麵團內,若加上適量或對半的發起的玉米麵團,揉摻均勻,軋切蒸熟則稱為兩麵饃;若加上適量的發起的豆麵團,軋切蒸熟則稱為豆麵饃;若加上適量的用開水稍煮過的捏幹的切碎的菠菜或野薺薺菜軋切蒸熟,則稱為菜饃或曰“菜疙瘩”;若在揉滾圓的長條麵團內加上適量的發酵的軟糜麵團擀開疊加包卷後,軋切蒸熟,則稱為加杠饃;若把發酵的麵團拚成長條片狀,加上適量的食油、鹽麵和幹辣麵,排勻抹平卷起滾圓再軋切饃胚蒸熟,則稱為油卷饃。這幾種饃吃起來都別有風味。農家也偶爾蒸些素菜包子,噴香可口。扭裂的花卷俗稱“油餑餑”,也常為閑時主食。
2.糜子饃:用黑硬糜子(磨麵粉時去皮)麵粉置於盆內,用滾開水燙成攪團狀的稠麵團,適度冷卻後加酵麵,揉摻均勻置熱炕發酵,再加適量的幹糜麵粉踩勻揉光,軋切成長約三寸、寬約一寸、厚約一寸半的長條狀,蒸熟即食,質味香甜。是農家過去常用的主食之一。
3.玉米麵饃:把玉米麵粉用滾開水潑燙成攪團狀的稠麵團,適度冷卻後加適量幹玉米麵粉,發酵後揉摻成勻光的扁長條,切成長條狀蒸熟食之,質稍硬味稍甜。是農家常用的主食之一。
4.蕎麵饃:把蕎麥去皮磨粉置於盆內,用滾開水燙拌成攪團狀的稠麵團,適度冷卻後加少量幹粉揉光,擀成長條片狀,加上食油、鹽麵與幹辣麵,攤勻抹平卷起滾圓,軋切成長條狀蒸熟食之。稱為蕎麵卷,質軟噴香可口。
5.蒸黃饃:做法同於玉米麵饃,隻是把發酵後稍稀點的玉米麵團平攤於蒸籠,蒸熟後出鍋置案,用刀或細繩切割成塊狀食之,質較鬆虛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