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在食用上述饃食時,隻配有醃鹹菜、醃酸菜與水鹽調和的辣麵,很少有炒菜。並以小米湯配食飲用。隻是在偶爾或來客時,就其現有原料,加工一兩盤素炒菜,如洋芋絲、洋芋片、豆芽、幹蘿卜片或絲、幹豆角、幹南瓜片、幹涼粉片、粉條、豆腐、雞蛋等,或單炒、或配炒、或涼拌,以作調劑與待客之用。在夏秋青菜旺盛時,有西葫蘆、水蘿卜、豆角、韭菜、辣椒、黃瓜、西紅柿、南瓜、洋芋、白菜、黃花等等,單炒、燴炒、醋溜、涼拌均可,以改善生活。
6.麥飯:把洋芋擦切成細絲,或用嫩苜蓿芽、嫩白蒿芽、榆樹花嫩芽(俗稱榆錢錢),洋槐樹花等,加麥麵幹粉與調料拌勻成絮狀蒸熟。食用時再澆少許蒜泥調料湯,味道噴香可口。
7.黃米幹飯:把硬糜子去皮成米(也稱黃米),淘淨倒入開水鍋內煮至半熟,撈出空幹置於蒸籠蒸熟,米粒較鬆散,稱為黃米撈飯或黃米幹飯。若把黃米煮至半熟舀去餘湯至稍幹,再用□火燜蒸至熟,米粒較黏糊,稱為“窘”米飯。食用時,一般都配有素炒燴菜。
8.大米飯:做法同於黃米飯,因黃陵地處旱塬,僅雙龍、腰坪等川道有稻穀的種植。故隻是農家日常生活偶爾的調劑食品。
9.菜卷:把較好的麥麵粉置於盆內,用快要達沸點的滾開水燙攪拌成攪團狀的稠麵團,冷卻後加少量幹麵粉揉摻勻光,擀成稍厚點的圓麵皮,再勻攤用小豆腐塊、小洋芋塊、碎粉條、碎辣片、調料等拌勻的蔬菜,卷緊滾圓成圓柱條,盤旋置於篦子上蒸熟,食用時切成約一寸長的節狀,澆上少許蒜泥調和湯,味香可口。農家俗稱籽卷或紙卷,是偶爾製作的食品。還有潑麵團與燴菜包成半圓形的角狀蒸熟食用,稱為蒸菜角。
10.烙餅:把較好的麥麵粉置於盆內,用滾開水燙成攪團狀的稠麵團,冷卻後加少量幹麵粉揉摻勻光,擀成稍厚的圓麵皮,再勻攤食油、麵鹽、辣麵、蔥花等,卷滾成圓柱條,切成若幹塊,把每塊再擀成圓餅胚,置於熱鍋烙熟,質軟油香可口。也是農家偶爾製作的食品。
11.白麵條:農家的白麵條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之一,比蒸饃的麵粉要白得多,一般每日的午餐,多為擀薄有窄寬自便的白皮麵,再拌調料和小菜。俗語講:“擀薄切寬,陳醋調酸,脖子一展,呼嚕一碗。”也有切成菱形或稍短的長條麵片,再燴素炒菜和食;或麵條快煮熟前再加切碎的菠菜、白菜嫩葉、野薺薺菜的連鍋麵。
12.臊子麵:擀薄有窄有寬的白皮麵,再加素的或肉的臊子菜湯,多為普通待客食品。
13.鹵麵:把擀切的細長麵條,置於半熟的有適量湯的素炒菜浮麵,或再加點熟豬肉,用文火燜蒸至熟,拌勻食用,噴香可口,是農家偶爾製作的食品。農家平時還有炒麵、漿水麵、油潑麵和刀削麵等用來調劑。
14.蕎麵:農家的蕎麵條多為有窄有寬的白皮蕎麵再拌調料與小菜,或和菜麵或連鍋麵。也有把和成的蕎麵團用手拍壓成厚約半寸、寬約四寸的長條扁圓狀,置於小案板放在鍋口沿,雙手執麵刀切成薄片,直接撥入開水鍋內煮熟的剁蕎麵或叫拌蕎麵,或白皮、或燴菜、或連鍋均可。還有將摻好的蕎麵取一小綹,用拇指和食指上關節捏成一節一節的連體麵條下鍋煮熟,俗謂之“耳朵套”,可調和調料幹食,也可炒食,很受歡迎。
15.攪團:攪團多為蕎麵攪團和玉米麵攪團兩種,做法相同。用少許蕎麵粉在鍋水內打成糊狀,煮沸後再陸續灑進幹蕎麵粉,邊灑邊用擀杖攪拌,至適量後用□火燜煮,並多次攪拌至熟。俗話講:“攪團要有七十二胡攪,越攪越好。”食用時把攪團舀入碗內,在中部用湯匙壓成半圓窩,澆進用食油、蔥花、韭菜、辣麵、蒜泥等熗做的調料湯,用筷子從邊部夾塊蘸調湯吃,味香可口。俗話“蕎麵攪團,香死老漢。”
16.漏漏:把蕎麵粉或玉米麵粉加少量或兌對半麥麵粉,用滾開水燙成稠糊麵團,舀入有圓漏孔(孔徑與孔距各約三分)的葫蘆瓢內,再用舀飯勺從上部擠壓,稠糊麵團則從漏孔中擠出,直接入開水鍋,狀似稍大的蝌蚪,煮熟後用笊籬撈入冷開水盆內冷卻,再搭撈入碗加素菜臊子湯吃。多為夏日中午的食品,平時不多食用。也可用粉麵(澱粉)在鍋內攪成稍稀的攪團後,再以漏漏瓢直接漏入涼水盆中,冷卻成蝌蚪狀,俗稱“漏魚”,再佐以油潑的調和湯,是入夏消暑的特色美食。
17.抿莢:把蕎麵粉或玉米麵粉,用滾開水燙成攪團狀的稠麵團,再加對半的麥麵粉,揉摻勻光,再用稍大孔的菜擦子,直接擦入開水鍋內,煮熟後撈入碗內加素菜臊子湯吃,別有風味。
18.餛飩:把白麥麵粉加水拌揉成勻光的麵團,擀薄切成邊長各約五公分的方形麵皮,中心部位放置少許用小豆腐塊、小熟蘿卜塊、雞蛋、韭菜、野薺薺菜、調料等拌成的菜餡,把麵皮對折並稍錯開角位,再對折包住菜餡,把再對折的囫圇邊的兩角弧形盤接相參合壓實捏緊牢固,麵皮的四個單角向上直立,略似貓耳朵,故也稱餛飩為貓耳朵,農家稱為煮角,煮熟加調料小菜幹食,或加調料湯與小菜湯食,味香可口,多為小型待客食品。
19.麻食:用較白的麥麵粉加水,拌和揉摻成勻光的麵團,擀切成約一公分的立方體,用手拇指在麵案上壓卷成棗核形的半開口空殼,或在淨草帽簷上壓卷成不同花紋的半開口空殼,比較花哨好看。煮熟後再加素炒燴菜食之,味香可口,多為冷天中午的食品。當地俗稱麻食,取密密麻麻多的意思。
20.熗鍋麵:把擀切好的細長麵條煮於熗好調料清湯內,調料味易滲入麵條內,味濃好吃。多為給病人專門製作的食品。
21.水餃:把細白的麥麵粉加水,拌和揉摻成勻光的麵團,搓滾成圓柱長條切成小節,壓扁,用小擀杖擀成約一寸半的圓形麵皮,中間部位放置適量的用小豆腐塊、雞蛋、小熟蘿卜塊、韭菜、小粉條、野蕎蕎菜、調料拌成的菜餡,也有肉餡的,把麵皮對折捏緊對口的邊沿,入鍋煮熟後加調料清湯食之,也可蒸熟加少許蒜泥調和湯幹食,別有風味。當地農家俗稱角兒,用潑燙的蕎麵粉麵團作皮包餡,稱為蕎麵角兒,亦可蒸食。一般為節日或待客的食品。
22.燴餅:把較白的麥麵用滾開水燙成攪團狀的稠麵團,冷卻後再加少量幹麵粉,揉摻成勻光的麵團,稍加些調料更好,取其部分打烙成烙餅,切成寬約半寸長約一寸的餅條,再煮燴與素炒菜,和起來食用。多為農家冬天的偶爾食品。
23.蕎麵□□:把蕎麵粉加水拌揉成較勻光的麵團,滾切成圓柱條,放入□□床的床壺內,用壺柱加壓便從壺底的小孔擠壓出細長圓體麵條,直接入開水鍋煮熟,撈入涼水盆或鍋內,吃時盛入碗內加臊子菜湯食用。過紅(結婚)、白(喪葬)事情時,多為豬肉臊子湯。也有用麥麵粉壓□□的。壓得多時,撈出置案,食用時回鍋或炒食。
24.煮饃:用食油、蔥花、粉條、菠菜、調料等熗成清湯,或再放入少許麥麵糊拌成稍稀的拌湯煮熟,把現有的冷饃切成手指粗的長條,燴入清湯或拌湯內,或再放入雞蛋漿,煮熱即可食用。多為個別人臨時用餐或病人的快速食品。
25.米湯:把小米揀淘淨放入適量的開水鍋內,還可把綠豆、豇豆、黃豆等放入冷水煮沸後再放進小米,煮熟熬爛,即可飲用。夏天多為綠豆清湯,用來降暑除燥。春秋多為稍稠爛的米湯溫胃保暖,是農家早晚飯配餐的飲品。
26.糊湯:把去皮的玉米糝倒入適量的開水鍋內煮熟,有稀有稠,夏為清稀,冬為濃稠,春秋為四六成。是主食饃品的配飲湯。熬糊湯火要緊,避免坐鍋底。俗謂“緊火的粥,慢火的肉”,就是這個道理。
27.玉米飯:把去皮的玉米大糝倒入適量的冷水鍋內,最好提前數小時用開水燜泡,加少許堿麵,用□火燜煮至熟,配以小菜食之。
28.稀粥:做法相同於米湯,但比米湯要稠得多,可用筷子夾起食用。有時再加豇豆更顯顏色泛紅,好吃好看。農家多為冬季早飯饃的配食品。
29.麻湯飯:是倒四六成的稠稀飯,再加進少量榨過油的小麻稠油渣,拌勻煮熟,油香好吃,也是偶爾食品。一般是榨過油後必吃的食品。
30.麵糊:把少許較白的麥麵粉或玉米麵粉加冷水拌成麵漿,倒入適量的開水鍋內,再加鹽麵調料拌勻煮熟。也是農家的偶爾飲品。
31.拌湯:先用食油、蔥花、調料等熗成適量的清湯,把少許的白麥麵粉在碗內逐加點滴冷水,拌成麵絮,漸撥入沸清湯中,或再加雞蛋漿,燒沸煮熟即可食用。還有在調料熱清湯內滴進囫圇蛋漿,稱為合包蛋,也稱荷包蛋。多為給病人或小孩專做的食品。
二、節日食品
春節
1.白圓饃:做法同於日常生活中的蒸麥饃,但麵粉較白,饃體稍小,且滾揉搓成圓錐體形。俗有“饃揉千遍,白似雪片”的說法,是經過多遍揉搓,均勻酥脆,筋道味美。
2.供饃:製作稍大一點的白圓饃,在饃頂部加裝麵塑的各種花鳥形蒸熟,是春節和清明節敬神祭祖的專用饃品。
3.棗山:用蒸饃用的發起的麵團,揉摻成扁長條從中向兩邊卷起,中心放置棗或核桃,疊壘堆放成底大頂小的塔形饃品,是專門用來敬灶神的供品。
4.軟饃:把軟糜子去皮後的米淘淨浸軟,在碾子上粉成麵粉取其四分之一用滾開水燙成稠攪團狀的黏糊上籠蒸熟後,揉摻勻光,置熱炕發酵一個晚上,取其適量捏成半圓窩,包入煮熟的蔓豆或小豆成圓錐體,饃底襯梨樹葉或玉米包皮蒸熟,軟甜噴香。不包豆餡,蒸食亦可。
5.油糕:做法的前半步驟同於做軟饃,即用開水燙、加酵麵發酵,加些幹麵粉揉摻均勻的麵團,再蒸半個小時,搓滾成扁形粗長體,冷卻發硬後切成長約一寸、寬約一寸半的薄片,用食油炸熟,食時軟甜噴香,也是走親訪友的禮節食品之一。
6.攤黃:把硬糜米(黃米)麵粉取其四分之一用開水燙成攪團狀的黏糊,俗稱“糊角子”,與剩餘的麵粉,揉摻成勻光的軟麵團,置熱炕發酵後,再對入酵頭和稍多溫水,攪拌成能流動的稠麵漿,在專用的火鏊上攤烙成邊厚心薄的軟圓餅,熟後對折成半圓形,食時鬆軟噴香有甜味。也是走親訪友的禮節食品之一。
7.餃子:把豬瘦肉和蔥剁成泥狀加調料拌勻;把炸熟的白蘿卜片剁成泥狀;還可再加適量的蒸麥饃穰粉,把三者共同拌勻作餡,再用白麥麵皮包捏成角狀,雙手合抱適當圍圓捏緊邊口,煮熟後加少許蒜泥醋調湯食用,多為正月初一、初七、十五早飯的餐食。
8.黃酒:把適量黃米(硬糜米)煮至八成熟,冷卻後加進碾碎的酵曲與麥芽(麥子泡水發芽約半寸多),拌勻入瓷缸密封發酵,置地約數月,置熱炕或在夏日約需數天即可發起,拆開封口加溫水,從缸底小孔中慢速淋出,再加溫水再淋二三次,摻和煮沸即可飲用。稍有甜酸味,噴香可口。
9.炒幹豆:把白土打碎過籮取其土粉,在鐵鍋內炒熱至泛氣泡,把用溫水泡軟空幹的黃豆倒入鍋內的熱白土中,多次攪拌至炒熟,用籮篩去白土粉;用同樣的方法,把發酵的白麥麵團加調料拌切成約一立方公分的麵疙瘩炒熟,把生玉米炒爆成玉米花;以炒黃豆為主把三者混合拌勻,用手撿抓零食。有的還拌有少量的小麻子、白麥麵粉加水與鹽,拌踩擀成餅狀烙熟的小麻疙瘩塊,更別有味道。炒幹豆是當地農家在正月月盡專製的零食品。它意為炒死儲糧中的病蟲害。
當地農家春節的菜品以素炒菜為主,並適當有豬肉和雞肉、羊肉等。在雙龍、腰坪、倉村、店頭等靠近林區的鄉鎮,有野味肉食和山珍菌類等菜品。
10.油茶:臘月閑的時候,人們將小米淘淨泡軟,在碾子上粉成麵,晾曬幹透,儲以備用。因為正月裏講究不喝豆子米湯,俗稱正月喝豆子米湯,年內容易遭雹災。正月喝油茶時,將杏仁用煎水煮沸又用涼水拔一段時間去皮,和核桃仁、花生仁等一同在鍋裏拌成糊糊,是為油茶,也做佐食的待客飲品。
清明節
11.罐罐饃:做法相同於春節的蒸白圓饃,饃體稍大些,誇張成略似罐形的饃,並在饃頂至饃身貼壓帶花紋的十字形麵條,在十字交叉處置用麵捏的花卉,四邊附貼用麵捏的蟲、鳥、饃花,蒸熟食之。取我國春秋時晉文公火燒綿山蟲鳥護救大賢介子推之意,以作紀念。也是上墳祭祖用的供品。同時,也按各家的人口數蒸製相應的“人口罐罐”,隻是在饃體中包藏有一個雞蛋,製法同於供獻罐罐。
12.饃花:用發酵的白麥麵團捏成各種小型蟲、鳥、獸形狀的饃胚蒸熟,主要供小孩食用。還可把饃花間以小箭杆或大紅棗穿成串,或紮在棗刺上晾幹,供小孩零食。還有專供祭祀用的麵花麵塑,是在起好的麵裏添加了顏料,揉摻製作成花型葉枝或動物造型的供品。一般僅供祭祀,不食用。
13.涼粉:把去皮的蕎麥糝泡濕空幹,用碾子壓碎,在麵盆中用手拳反複揉摻成糊狀,拌冷水反複攪動過籮,把細汁留於鍋內,用□火燒煮,並多次用擀杖反複順一個方向攪動至熟,舀入盆內,冷卻成較軟的固體,用刀切成長條形薄片或用涼粉笊拉成細長條,加少許蒜泥調湯食用,味香止燥解暑。
14.甑糕:把軟黃米或軟大米在開水鍋中煮至半熟成稠糊狀,舀入盆內,間隔數層大紅棗攤平,連盆放入開水鍋內燜蒸一個多小時即熟,甜香粘軟。多為清明節與秋冬的偶爾製作食品。
清明節時,個別或少數農家還製作攤黃、軟饃、油糕等食品。
端午節
端午節人們仍講究吃得好一些,包子、炒菜,但主要是包製粽子。用糯米或軟糜子米,淘淨,裝入用葦子葉卷成的圓錐體內雜以紅棗、核桃仁、花生豆等,用菖蒲(俗稱馬蓮)曬幹為繩,綁紮成橋形、三角形或牛角形,放入籠內蒸熟或在鍋中煮熟,是端午節的必備食品。
七月七日
15.鍋盔:把發酵後的白麥麵團加鹽麵、切碎的花椒葉,或再加些消開的熟豬油則更好,揉摻勻光,取其適量,擀成稍大稍厚的圓餅胚,用□火在鍋內烙熟,切成三角形食之,酥鬆噴香。
16.圓餅:做法相同於鍋盔,隻是體形較小,俗稱飥飥饃,意為祝願織女牛郎團圓。
17.烙麵花饃:把發酵後的白麥麵團捏成花卉、蟲、鳥、獸形狀,烙熟食用,用以饋贈和供小孩作零食。
中秋節
18.月餅:八月十五有的家戶也自己製作月餅。把上好的麵粉用水調和加入油和雞蛋,揉勻踩光,滾條取其適量,包以果仁、糖、蜂蜜及炒製的麵粉等製作的甜餡,然後在特製帶柄的模子裏擠壓成形後,上鏊烙熟即成。
19.臘八飯:即農家臘月初八的早飯。用白麥麵條在小米湯中煮熟並燴以素炒菜豆腐、蘿卜、洋芋等,實為較稠的米、菜和麵條。除自吃外,還給鄰裏端送一碗,互相品嚐。寓意全年糧食大豐收,新年即到。現時的臘八飯已多改為素或肉餃子。
20.炒麵:中秋食熟,糜穀飄香,新糜子收回後,將新糜子在鍋裏炒熟,在碾子上攛去皮,成黃米,粉成米麵即成,製成速食食品,可作為幹糧,上路攜帶方便。也可與柿子拌食,特別有風味。黃陵人將這種麵粉稱做“炒(chào)麵”,不發cáo音,因為與草音相近。
三、走親訪友禮節食品
過去的農家,普遍經濟較為困難,況且市麵商店的副食品很少,所以走親訪友一般都是自製的較為簡單的禮節食品。
1.油饃:把發酵後的白麥麵團取其適量,擀成長寬各約三寸稍薄的方塊,浮麵攤抹均勻食油、鹽麵、幹辣麵與花椒粉等對折,浮麵再抹相同的調料,把同樣的三至四塊饃胚相覆蓋,胚的長邊口朝上扶立,胚的短邊口各自捏緊牢固,並彎曲成圓形盤坐,蒸熟即成,即俗稱的“油餑餑”。油饃要比一般圓饃大一倍,每個油饃配兩個圓饃作為一份禮食以送親友。
2.幹紮餅:把白麥麵粉用滾開水燙成稠攪團狀,冷卻後加椒粉、鹽麵和融開的熟豬油揉摻勻光,取其適量擀成薄麵皮烙熟,方、圓形均可,脆香可口。多為給有病的親友和月子裏的媳婦的饋贈食品。
3.老饃:老饃是送給客家喪葬三周年的貢獻食品,做法基本同於蒸油饃。比油饃要大一倍,且為盤坐式的月牙形。
4.油果子:一般在家裏過事時用油炸製的花形麵品。在過事的席麵上用來和花生、瓜子、糖等放在小碟中作為開席前的小吃,開席上菜則退至桌角補空。事後的走親訪友都有一包油果子相贈。
此外,油糕、甑糕、攤黃、飥飥饃等,亦可作為走親訪友的禮食品。
四、待客宴席菜品
過去農家待客宴席的原料,多以自產的農副產品為主,較少上集市商店購買。肉食所用的豬、羊、雞、魚也大都以自養的為主,況且當地人們的食肉量不大。因此,農家過紅白事情,一天百人的待客,殺一頭豬足夠。農家的宴席均為方桌,俗稱“八仙桌”。八人圍坐,意取八仙以示敬重。每桌宴席的下酒菜一般為五至七道,多則九道的,根據經濟能力決定,多寡不限,碟裝陸續而上。具體為下列幾種菜肴,可適當選取調劑搭配。
1.涼拌豆芽:把生綠豆芽用開水稍煮即熟。涼水泡澇空幹,拌以細粉條或粉絲、海帶絲、蔥花、調料等,油潑攪勻。裝盤時菜形為錐體,外表附貼若幹豬頭肉片。
2.涼拌三絲:把洋芋絲、蘿卜絲分別在滾水鍋內過一下,涼水泡澇空幹,拌以細粉條、蔥花、調料等,油潑攪勻。在製作時,將豆腐切片、油炸及焦黃,撈出備用,涼後切細條,用以拌各式涼菜。
3.涼拌雞絲:把煮燉熟的雞肉拉成絲條,拌以炸熟泡澇空幹的紅蘿卜絲、蔥花、調料等,油潑攪勻。
4.涼拌豬肝:把煮熟的豬肝、豬肺切成條片,拌以蔥花、調料等,油潑攪勻。
5.豬灌腸:在宰殺生豬時,取蕎麵適量放入盆中盛取豬血,加調料攪拌均勻。灌進翻過洗幹淨的豬大腸中,紮縛成尺許短節上籠蒸熟後,切片炒拌皆宜,味美異常。
6.炒肉絲:把豬瘦肉切成絲,拌以澱粉、雞蛋、紅蘿卜條或蒜薹、調料等,爆炒至熟。
7.回鍋肉:把煮熟的豬肉切成長約一寸的片狀,配以木耳、蓮花白、蔥花、調料等,爆炒至熟。
8.苜蓿肉:把生豬肉切成長條,加蔥花、調料等爆炒熟;把雞蛋漿加蔥花、調料等炒熟;把兩者相拌攪勻。
9.炒肉片:把生豬肉切成長約一寸半的片狀,配以木耳、白菜、蔥花、調料等,爆炒至熟。
10.燒豆腐:把豆腐切成條或片,拌以粉麵、蔥花、菠菜、調料等炒熟。
11.醋溜白菜:把白菜切成條形片,加蔥花、調料等炒熟再加醋。
12.炒黃豆芽:把生黃豆芽配以菠菜、蔥花、調料等,爆炒至熟。
13.甜盤子:把紅薯切成杏大的塊狀蒸熟,表麵遍灑白糖。
14.炒洋芋片:把洋芋切成片狀,配以菠菜、蔥花、調料等,爆炒至熟。
15.溜丸子:一般作為最後一道菜,取其“丸”與“完”諧音,等於告訴客人,喝酒菜到此結束。要停杯換菜吃飯了。
16.煎豆腐:把豆腐切成厚約半寸方塊,放入煎配好的調料紅油湯中,較長時間煎煮,再放入蔥段、蒜片等盛大型湯盆即成。
居住在山區的群眾,宴席喝酒中適當配有野味肉、山珍素菜品種。近年來,物產富足,市場豐富,各式菜肴也都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宴席上的常用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