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花綿八月中,八月十五月光明,置鮮果,擺月餅,各家賞月庭院中。
九打花綿九月九,九月菊花遍地有,登高山,飲菊酒,山巔賞菊樂悠悠。
十打花綿十月一,家家上墳燒寒衣,綢子襖,錦繡褲,亡靈穿暖禦寒冬。
十一打花綿冬月裏,冬至節氣在月底,天逐冷,日漸長,凍死害蟲保收成。
十二打花綿臘月到,籌備過年真熱鬧,蒸白饃,葷素菜,窗花年畫惹人愛,對聯貼得滿院紅,鞭炮置了一大籠,新帽新衣齊備全,春節正月都戴穿,月盡全家都聚全,團圓聯歡度新年。
隻要韻調曲譜不變,還可編唱不同內容的“打花綿”兒歌。例如:一年四季的十二月花開、祖國地域省份與山脈河流的名稱、各地的名勝古跡與人文景觀、社會上待人接物的禮節行為、曆史典籍故事等等。以便從多方麵增加少年兒童的知識。
五、“抓雞娃”遊戲
抓雞娃遊戲是農村稍大點的少年兒童進行的一種集體遊樂活動。
遊戲的方法,由一位青年代表老鷹,一位青年代表老母雞,相距約六尺對麵站立,老母雞身後由約十數名兒童代表雞娃,後者緊抓住前者上衣的後襟,成一字長蛇陣。扮最後一隻雞娃的兒童年齡要稍大點體質好點,以便掌握雞娃隊形。
遊戲開始,老鷹雙手上下起舞,左右兜動,企圖抓住雞娃;老母雞麵對老鷹,雙手上下起舞,隨鷹左右擺動,口喊“唔哇!唔哇!”似與老鷹相搏鬥,保護身後的雞娃不被老鷹抓去;小雞娃在老母雞身後左右擺動躲避,以防老鷹近身;壓尾的雞娃要靈活,掌握隊形,不使雞娃亂跑。此時,孩童們興高采烈,左右奔跑嬉笑不止。
老鷹與老母雞相鬥約十分鍾,老鷹抓不到雞娃則為輸。因為老鷹是兜大圈,老母雞與雞娃是兜小圈,所以老鷹一般是抓不到雞娃的。但若雞娃的隊形兜亂了,或雞娃摔了跤,老鷹往往能抓到雞娃,則為贏。
六、“拿揚”遊戲
拿揚遊戲是農家姑娘和小媳婦,在春節正月和雨天休閑時,三五人坐在家裏炕席上,輪流進行的一種活動手腕拋撒、捉拿、揚接等動作的遊樂活動。拋撒捉拿即為“拿”,向上揚接即為“揚”,所以“拿揚”即是用這一活動的動作而命名的。
遊戲是用不太規則的圓形青石子或者為“杏核”“羊骨”,用基本同大的十二個做“子”,用一個稍大點的並自帶不同色澤的石子作“母”,把子堆放或散灑在炕席上,把母拋向高約三尺多的空中,眼盯母,拋揚的手迅即從炕席上抓取如數的子後,緊隨再接住從空中落下的母,把手中的子放置於懷襟內,再拋、再抓、再接,循環進行。
拿揚的一場分為四排,第一排手抓一個子,第二排手抓兩個子,第三排手抓三個子,第四排手抓四個子。四排順利拿完,即為成功。
拿揚的方法有兩種,一曰“堆堆子”,一曰“散灑子”。
1.堆堆子 第一排把十二個子散灑在炕席上,一次手抓一個子,再接母,抓子時絕不允許撞動別的子;其餘各排,把子按排數分為二、三、四個一堆,抓堆子時,絕對不允許撞動別堆子。四排順利拿完,即為本人本場成功,移交下一人進行。這種捉拿堆堆子的方法,便於如數抓準,較易於順利成功。
2.散灑子 也叫“灑灑揚”,即每排都把子全部散灑在炕席上,第一排捉拿一個子,但需兩次拋接母,第一次拋出母子後,把一子用手指夾住翻轉放下,接住母,第二次拋母後,把翻轉過的子抓起再接住母,依此循環進行。其餘各排,不翻轉子,但必須如數抓準子,抓多了或抓少了,都為違例失誤。有經驗的拿家,手感到抓多了,在空中接母前,可迅速拋掉多抓的子數,亦算有效成功。
在兩種拿法過程中,若某個環節發生違例失誤,隨即停止,移交下一人進行。
七、“登高山朝聖”遊戲
登高山朝聖遊戲,俗稱“出出展”,是農村少年兒童的一種簡易遊樂活動。
在長寬各約兩尺的平地上劃一十字,左、右、下的三個筆畫稍短,三個頂端各劃一小圓圈,代表三個的起點,每人分別用不同的物件作為棋子,置於圓圈,且每人分別占1、4、7或2、5、8或3、6、9的三個數,十字短筆畫上各有三個等距十字交叉的短線,每一格代表一步路程;十字的上筆畫比左、右、下筆畫較長約三倍,代表高山與上山的道路,筆畫上有九個等距十字交叉的短線,每一格代表上山的一步路程。長筆畫頂端有座小廟,代表朝聖的目的地。
三個人的棋子分別從自己的起點出發,走三步可相彙合,第四到高山底,再走九步可到山頂。九步象征山高到九霄雲間,第十步即可進廟朝聖。
三個人分別一手握數根小柴棍,一般不超過十根,多了無用,手置於背後,另一隻手暗取若幹根柴棍密握,同時向前一齊展開,配合動作口說“出兒展”。三個人手展出柴棍的合數,若為1、4、7,則占此三個數人的棋子向前走一步;若合數為2、5、8,則占此三個數人的棋子向前走一步;若合數為3、6、9,則占此三個數人的棋子向前走一步。若三個人展出柴棍的合數超過九,則誰也不走,重來。若三個人都是空手,則為“空空手,三六九”,占此三個數人的棋子向前走一步,為此一般都不出空手。在三個棋子相遇和上山的路上,若前一人的棋子走到某點,後一人的棋子趕上,則壓住前一人的棋子三次不能行走;若後一人的棋子已前進,則不必壓停三次。三個人經過多次的暗取、展出、合數、走步的返複較量後,誰先進廟即為取勝第一,後兩人還可繼續較量,以決出第二名與第三名。
八、“捉迷藏”遊戲
捉迷藏遊戲,俗稱“藏貓貓”,取貓捕鼠時善於隱藏之意。
方法是由一位青年或成年人,多為中年婦女擔任主持,也稱“保官”或“老母”。十數名少年兒童參加,其中一人為尋捉者,其餘人為隱藏者。開始活動時,主持人固定位置或站或坐,一手掌指展直,手心向下,約與麵部齊,參加的兒童每人伸出一食指,尖指主持人的掌心,主持人問:“你們在這裏幹啥哩?”參加者答:“歇涼哩!”再問:“啥涼?”再答:“槐涼!”“一把抓住捉迷藏。”主持人在說最後一句話時,手掌指突然迅速合攏,緊抓住掌下參加者的手指,最好隻抓住一個,被抓住的人即為尋捉者,其餘皆為隱藏者。隨即,主持人用雙手蒙住尋捉者的雙眼,藏者迅速尋找隱藏安全的地方而藏身。主持人放開捉者去抓尋捉拿隱藏者。藏者乘捉者不備或不在自身附近,飛快跑到主持人的身邊碰抓住其衣襟,是為安全返回,不再是被捉拿的對象。捉拿者最少要拿住一名隱藏者,以便替代自己捉拿者的身份。否則還得再當捉拿者。如此反複循環進行。
在整個遊戲的過程中,孩童們心情舒暢,嬉笑言歡,手舞足蹈,熱鬧異常。
九、“丟手絹”遊戲
丟手絹遊戲,俗稱“遺手巾”,是農村少年兒童喜愛的一種小型群體遊樂活動。
丟手絹是十多名少年兒童,圍成圓圈蹲蹴於場院平地,麵向裏不準向後看。由一人手執小手絹沿蹲蹴兒童的背後轉外圈,悄悄把小手絹丟在某一兒童的背後地上,或輕貼在背部,然後繞一周快走或快跑,去捉拿背後有手絹的兒童。捉住了,則被捉者站在圓心得出個小節目,或唱一首歌,或講個故事,或跳個小舞蹈等,至少也要向蹲蹴的兒童們三鞠躬。然後以同樣方式拿小手絹繞外圈去丟、去捉拿別人。若背後有丟下手絹的兒童猜測到了,則迅即撿起手絹快跑去追拿丟手絹的人,捉拿住了,被捉者也需得出節目;而丟手絹的人則快速跑到撿手絹兒童的空位蹲蹴,是為安全到達。如此反複循環進行。
這項活動,最好有一位主持人,以維持秩序,並鼓勵被捉拿者表演節目。
十、“背竹篾”遊戲
背竹篾是兩三個兒童參加的一種小型簡易遊樂活動。
竹篾為長約一尺的細竹竿,北方地區沒有竹子就用細蒿棍代替,各人準備二三十根作為成本。活動時每人拿出等量的蒿棍數(比如每人十根)集中,由一人握於手中,向上稍拋空,手掌迅速翻轉,掌背向上,五指花開,蒿棍落在手背指上,再稍向上拋空,手掌再迅速翻轉,掌心向上,緊抓下落的蒿棍,再把蒿棍散灑在地上,選定要揀取的一根,用另外一根蒿棍尖端在所要揀取的蒿棍緊旁的空間下紮至地,再用手指揀或用另根蒿棍挑取所選定的蒿棍,一次隻能揀取一根,歸己所有。但在紮空間與揀取時,絕不允許撞動其他蒿棍,動則違例無效,轉交別人背轉紮揀。在拋背過程中若有蒿棍落地,則不能作為揀取的對象。參加者依此轉遞,循環進行拋背、散灑、紮點與揀取,直至完畢。然後再集中蒿棍,照樣進行活動。整個活動結束時,除去手中原有蒿棍,誰揀取得多,誰則為勝。
十一、“彈杏核攻城”遊戲
彈杏核攻城是農村少年兒童兩人互相對壘攻打的一種簡易遊樂活動。
杏核,農村俗稱“杏胡”,各人準備數十個作為成本。活動時,每人拿出八個,用四個壘成下三上一的一堆,代表一座城壘,以城為中心劃一直經約二十公分的圓圈,代表城壕,用四個勻置於城壕圈外,代表守城的衛士,同時也是進攻的戰士。兩城相距約兩尺,中間劃一道直線,表示分界線。
攻城的方法為:各人用一隻手的拇指與中指相接緊扣,用中指彈動自己的戰士去攻打對方的戰士與城堡,被打著的戰士(杏胡)則揀歸己有;被打著的城堡(杏胡)必須彈出城壕外,仍歸己有。隻要每次都打著揀子,則可連續進行,直至打著揀完。若不能連續打著揀子,則互相交換由對方進攻。為此反複循環進攻,直至攻打完畢。隻要把對方的戰士與城堡全部打著揀完,自己的戰士與城堡(杏胡)仍歸己有。然後重新擺置城堡與戰士,另開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