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活習俗(三)(3 / 3)

十二、“墩杏核”遊戲

墩杏核(胡)遊戲,以兩三人參加為宜,每人準備數十枚作為成本。

遊戲開始,每人拿出相等數量的杏核集中,由一人一隻手全握,在地平上連蹾三下,然後把杏核散灑在地上,選定兩個相近的杏核,用一指在中間橫劃一短線,再用緊扣的拇指與中指彈動對打,打著了則歸己有。依此再選定、劃線與對打。隻要每次都能打著,可連續進行,直至對打完。在手指劃線時不能撞動杏核,揀取與對打時不能撞動別的杏核,動則違例。對打不著或違例,則移交下一人進行。

一局打完,則另開一局。最後除去各人的成本,誰的杏核多則為勝。

十三、“跳鞋”遊戲

跳鞋遊戲,可以鍛煉孩童們單腿腳的彈跳力,每次四五人或六七人參加均可。每人把自己腳穿的兩隻鞋脫下來,間隔約一尺多,平行、橫排、翻扣於平地,參加者排出次序,遞次單腳跳繞並挑動扣鞋正轉。

參加者一人從排列扣鞋的一端開始,光腳單腿繞扣鞋空間彎曲呈S形跳行往返一個來回,再間隔扣鞋從一端開始沿空間跳到頭,返回時用跳行的單腳遞次把翻扣的鞋挑動正轉過來,每隻扣鞋隻能被挑動一次。一人跳挑結束後,記住自己挑正的鞋數,再把所有的鞋照前排列翻扣,由下一人接著照樣進行。在繞跳、隔跳時,不能撞動扣鞋。若撞動則違例,交由下一人接跳。所有參加者跳挑結束後,互比挑正的鞋數,誰的多誰則取勝。

十四、“跳大頭”遊戲

“跳大頭”遊戲是少年兒童喜愛的一種遊樂活動。方法是在地平劃一直徑約三尺的圓圈(邊長各約三尺的正方形亦可),在圓圈的一側接連劃七個月牙形的半圓(稍小點的長方形亦可),數名兒童參加,每人一隻沙包,誰先開拋均可,輪流遞次進行。

參跳者站在月牙形頂端的線外,把沙包投入第一個月牙內,單足沿月牙跳到大頭,再翻轉跳回拾起沙包跳出,第二次把沙包投置二號月牙內,舊前跳動拾取。按月牙順序遞次投、跳、拾至大頭,再返回跳出,即為全部成功,由下一人接跳。在投、跳、拾的過程中,若壓踩線、或雙腳落地、或雙手著地、或身軀倒地,則違例停跳。參加者都跳完,則另開一局。

在跳動前進過程中,亦可間隔月牙雙腳落地,跳至大頭,雙腳跳起返轉回頭,雙腳落地站穩,再間隔跳拾沙包。

十五、跳繩遊戲

跳繩分為一人跳、雙人跳與多人跳三種形式。一人跳繩有的是單足跳,有的是雙足跳;有的由後向前拋繩,有的由前向後拋繩,跳過的次數越多越好,多者取勝。向後拋繩的還可兩臂在胸前十字交叉,跳出花樣。

雙人跳繩,兩人對麵站立,一人由後向前拋繩,兩人同時起步,繩過成功。跳過的次數越多越好。還可一人執繩先跳,另一人適時快速插入,變成雙人跳。

多人跳繩,由兩人分別手執較粗長的繩頭,同時按一個方向拋繩,可三五人同時參跳,快速入繩圈,亦快速離開;可邊跳邊前進,亦可回頭調轉方向;若遇到迎麵參跳者,可擦肩而過,互不影響。

十六、踢毛毽遊戲

踢毛毽遊戲,多為少年兒童愛好的活動,成年人也有參加的。

踢毛毽分為踢數量與踢花樣兩種形式。踢數量,一般是右腿由膝蓋向內彎曲,平踢起毛毽,連續不斷,不使毛毽落地,踢的數量越多越好。

踢花樣的類型較多,諸如:定點踢毽、雙腳對踢毽、“八仙過海”踢毽、毽落過手圈、腳膝輪換踢毽、單腳向外拐踢毽、腳尖落踢毽、單腳後鉤踢毽等等。各種踢法,盡量保持毽不落地,踢得數次越多,花樣越奇特越好。還有三四個人共踢一毽,踢出各種花樣。

十七、打秋千遊戲

打秋千遊戲是青少年喜愛的遊樂活動,中年人也有參加的,但人數與次數較少。

打秋千是每年清明節前後數天內的活動,因時間短,最受青少年的青睞。清明節各家都要上墳祭祖,迷信說法鬼魂也出墓散遊;青年人又樂於踏青春遊,因而人們易於“接近”鬼魂。所以民間傳說,打了秋千可以甩掉鬼魂,了卻百病。為此,青少年爭先上秋千,幼稚孩童也要坐在躚板上,由大人往返護送,既能遊樂,又能避災。

秋千,多綁架在村中廣場的大樹上,用兩根等長約三丈的粗繩,一頭固定綁縛於大樹的橫枝(還可用兩個半圓形的木圈架樹再接長繩,既便於秋千的擺動,又減少長繩的磨損),一頭自然下垂距地麵約一尺許,橫行固定綁縛一長約二尺、寬約三寸、厚約一寸的木板即成。

打秋千也叫蹬秋千,分為一人蹬、二人蹬、一人坐一人蹬等多種形式。

一人蹬秋千的方式是,兩手分別左右緊握秋繩,稍提起躚板後退數步,兩腳隨後離地穩站千板,秋千隨著離心力即前後擺動,當前行一定高度將要返回時,蹬秋者雙手左右撐開秋繩並猛力閃動,緊接身體稍下蹲彎曲,雙腿腳向後用力鉤千板,以增加秋千的擺動力;當人與秋千退至一定高度將要再前進時,蹬秋者雙手再次撐繩猛閃,同時身體半蹲彎曲,雙腿腳盡量用力向前蹬秋,再次增加秋千的擺動力。如此反複循環,秋板與蹬秋者即可漸次升高。隻要蹬秋者體質好,可盡量發揮自己的力氣閃動蹬秋,即可升至最佳高度。若自感力氣不多,不能再蹬高,也不要勉強,以保證安全,可停止蹬閃,讓秋千自由擺動,減速至緩或停止下秋。蹬秋千時,一定要緊握繩,站穩板,閃秋繩時更要小心,特別注意安全。

兩人蹬秋千的方式相同於一人蹬秋千,兩人對麵四腳花插穩站千板,兩雙手上下(禁忌花插)緊握千繩,兩人同時閃動秋繩,腳腿力一人蹬一人鉤緊密配合,即可漸次升高。同樣要注意安全。

一人坐一人蹬秋千的方式同於一人蹬秋千,隻是蹬者較費力氣,坐者必是小孩,否則蹬不動。孩童穩坐秋千板中部,雙手緊握秋繩,雙腿展直,整個身體呈直角三角形。蹬秋者雙手緊握秋繩,雙腳分開穩站於坐者身軀兩側的躚板上,閃秋繩更應注意安全。開始蹬秋時,因著力重秋繩缺少離心力,擺動很小,往往需要別人推送一兩次,才能蹬閃升高。

十八、“吆車”遊戲

吆車遊戲是少年兒童喜愛的一種遊樂活動,參加者可多可少,以四五人為宜,每人準備十數或數十枚麻麻錢(古時的製錢,形圓,中有方孔的銅錢)作為成本。其中一人稱為“寶官”,手執大小尺棍各一,大尺棍長約一尺二寸,小尺棍長約一尺,用一枚銅圓作為車輛,用一塊長約三尺、寬約三寸的木板作為車軌;其他人在車軌前場地散放麻麻錢為“柱”。寶官把木板靠牆斜置,銅圓從上滾下,落於地平。先用小尺棍丈量,“車”(銅元)與“柱”(麻麻錢)能接著,則寶官為贏,當即揀取“柱”錢歸己所有;再用大尺棍丈量,“車”與“柱”能接著,則下“柱”者為贏,寶官即如數賠付。若大尺棍都接不著,則誰也沒輸贏,重來。如此反複循環。最後除去成本,各人計算輸贏多少。

此項活動雖為遊戲,但帶有賭博性質,故不宜提倡。

十九、竹子林,跑馬城

這種遊戲一般是十歲左右的小孩集體玩耍項目,將小孩分為勢力均等的兩隊,在相距約一丈五到三丈的兩邊列成手拉手的橫排,一方孩子齊聲吆喝曰:“竹子林,跑馬城,馬城開×××,你敢過來?”指名道姓地提出挑戰,另一側被點到名的小孩即刻以全速跑向對麵,衝向手手相連的隊列,若能衝開隊伍,即為取勝,可擒獲該隊一人回到自己的隊列,若未能衝開防線,則需留在該隊列即成俘虜。一邊一次反複較量,以為樂趣。

二十、競 猜

各種遊戲的先後順序,一般都以競猜的形式決定,為方便一般都是用出手相搏作各種約定的輸贏而分辨出先後。

1.壓大小 俗稱“吆雀”。從單手拇指排序,循環相壓,競猜者單手後背,口中念著“猜包猜”。“吆雀”時則用吹口哨作為預備口令,即出單手一指比對大小以論先後。

2.手心手背 同前,隻是競猜者約定手心為先或手背為先即可。猜前預備呼號為“手心手背”,念完出手競比。適宜於兩人競猜。

3.“石頭、剪子、布”形式同前,出手五指全展為“天”或“布”,五指握拳為“錘子”或“石頭”,僅伸出食指和中指並劈開為“剪子”,它們相互製約,即布包石頭,石頭砸剪子,剪子剪布,來論輸贏先後。

4.押單雙 競猜者用兩枝柴棒或兩個小石子,握在手中雙手背後,握拿一個、兩個或空手,出手讓競猜者猜數而論輸贏。

我們簡要地記錄了以上幾種遊樂的方式,但遠不是農村娛樂競技的全部,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足,人們的精神麵貌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這些原始的愉悅方式,早已成為五十歲以上的人們的依稀記憶,現今的孩子更不知其為何物。而我們記取這些東西,意在追緬那些曾經給老一輩帶來歡愉和孩提時代樂趣的遊戲。在物力維艱,掙紮在溫飽線上的人們來說,有此一娛,也算是苦中作樂,權且作為排遣苦淒,慰藉空乏的手段,使百無聊賴的時日有些生機,其中也顯現著人們不甘寂寞的追求、狡黠睿智的顯露和爭強好勝的展示,在這些簡陋得近乎原始的智力角逐中,獲取人性本質的張揚。“結方”的布陣陳兵,不也是高雅圍棋的前身。“彈杏核”的角逐就如同徒手的門球、桌球。而打秋千、踢毛毽至今仍是人們健身的好項目。希望有更多的民間娛樂方式還孩童以天性,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