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儒生如是說(3)(2 / 2)

今詳味其書,規摹次第洵為奇矣,題論之首先標界說,次設公論、題論所據,次乃具題,題有本解,有作法,有推論。先之所徵,必後之所恃。十三卷中,五百餘題,一脈貫通。卷與卷、題與題相結倚,一先不可後,一後不可先……初言實理至易至明,漸次積累,終竟,乃發奧微之言。若暫觀後來一二題旨,即其所言,人所難測,亦所難信。及以前題為據,層層印證,重重開發,則義如列眉,往往釋然而後失笑矣。《徐光啟著譯集》第五冊,線裝版。西方幾何中那種環環相扣的推導、證明過程確實令徐光啟歡欣鼓舞,以致使他常常情不自禁,“釋然而後失笑”,可謂達到了科學家在研究中常常進入的那種科學審美境界。

徐光啟雖未睹《十經》,但他對中國的傳統數學並非完全不了解,他將中國數學缺乏理論基礎(係統化、公理化)的缺點概括為“不知其所以然”,他寫道:

為幾何之學者,其人與書信不自乏,獨未睹有原本之論。既闕根基,遂難創造。即有斐然述作者,亦不能推明其所以然之故。其是者,己亦無從別白;有謬者,人亦無從辨正,為其學者,皆暗中摸索耳。《徐光啟著譯集》第五冊,線裝版。

中國自古以來誠然有不少人在幾何學方麵作出過貢獻,但很少有人能深入到數學理論的堂奧之中。由於缺乏理論根基,當然難以創造。即使是那些斐然有著的科學家,對幾何演算的根本原理也所知甚少,對正確的結論也不能據理解釋明白,對錯誤的東西也不能指出其錯誤的原因,都隻是在暗中摸索而已。正是在西方數學與中國傳統數學的優長劣短的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徐光啟才以一種“釋然而後失笑”的歡欣鼓舞的態度去接受、運用、傳播西方科學。他認識到數學基礎理論也許暫時不切實用,但卻是一切應用科學的基礎:“蓋不用為用,眾用所基”,“況弟輩所為曆算之學,漸次擴廣,更有百千萬有用之學出焉。”

徐光啟還重視將實證的定量分析引入對科學和社會問題的分析。他認為“凡物有形有質,莫不資於度數”。因而度數的運用可達到無所不通的結果。在有關明代宗祿問題的疏稿中,徐光啟引入了這種無所不通的定量分析。他通過搜集數據,令人信服地證明了明代宗室人口呈三十年增長一倍的規律,宗祿之數也因此呈現同樣的增長率,若不以得力之法解決這個問題,將會沉重地增加人民的負擔,以致竭盡天下之人力物力,也不足以養活宗室人口!徐光啟的分析成為我國曆史上科學的人口學中珍貴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