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秋季養生(1 / 3)

秋季為啥要養生

秋季氣溫開始降低,雨量減少,空氣濕度相對降低,氣候偏於幹燥。易產生口幹咽燥,幹咳少痰,皮膚幹燥,便秘,重者咳中帶血,所以秋季養生要防燥。秋季在燥氣中還暗含秋涼。人們經夏季過多的發泄之後,機體各組織係統均處於水分相對貧乏狀態,如果這時受風著涼,極易引發頭痛,鼻塞、胃痛,關節痛,甚至舊病複發或誘發新病。老年人和體質較弱者更應注意防涼。

秋季養生方法

●貴在防燥:應具體貫徹到生活的各個方麵。●起居有常:早睡早起,添加衣物,防止受涼傷及肺部。●精神養生:保持寧靜,情緒樂觀,舒暢胸懷,拋開一切煩惱,避免悲傷情緒。●房事養生:秋季應順應自然規律,節製房事,蓄養陰精。●飲食養生:多吃蘋果、橘子、山楂、獼猴桃等,收斂肺氣;少吃蔥薑辛辣食品,避免瀉肺。此外,秋季主養收,可適當喝些雞湯、骨湯等。●運動養生:秋季大好時機,登山、打太極拳、遊泳等,長期堅持可增強心肺功能。●藥物養生:應以滋潤為主,忌耗散。常用西洋參、沙參、芡實、玉竹、天冬、麥冬、百合、女貞子、胡麻仁、幹地黃等。

秋季如何養肺

①滋陰潤肺:秋季氣候幹燥,很易傷及肺陰,鼻幹喉痛、咳嗽胸痛。要多吃些滋陰潤燥食物,銀耳、甘蔗、燕窩、梨、芝麻、藕、菠菜、鱉肉、烏骨雞、豆漿、豆腐、鴨蛋。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具有滋陰潤肺養血作用。②少吃辛味食品:蔥、薑、蒜、韭菜、辣椒。多吃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櫻桃、柚子、檸檬、山楂、番茄、荸薺,以補肝氣。③多吃粥:既養胃,又清爽。如山楂粳米粥、鴨梨粳米粥、兔肉粳米粥、白蘿卜粳米粥、杏仁粳米粥、橘皮粳米粥、柿餅粳米粥。④補充健身湯:百合冬瓜湯、山楂排骨湯、鱔魚湯、赤豆鯽魚湯、枸杞葉豆腐湯、平菇豆腐湯、平菇雞蛋湯、冬菇紫菜湯。

秋季景色

秋季宜多吃魚

①鯽魚:功效利水消腫、益氣健脾、通脈下乳,清熱解毒,主治水腫腹水、產婦乳少、胃下垂、脫肛。②帶魚:可用作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輔助療法。還可滋潤肌膚。③青魚:有補氣養胃、化濕利水、祛風解煩等功效。可治氣虛乏力,胃寒冷痛、腳氣、濕痹、瘧疾、頭痛等症。青魚含鋅、硒、鐵等微量元素,還有防癌抗癌作用。④鯉魚:有利尿消腫、益氣健脾、通脈下乳之功效。主治水腫、乳汁不通等症。⑤草魚:有平肝、祛風、活痹、截瘧之功效。⑥泥鰍:有暖中益氣、清利小便、解毒收痔功效。可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病後盜汗等症。

要保護好脾胃

①保暖是首要:秋涼後,患慢性胃炎的人,要注意胃部保暖,及時添加衣服,夜晚睡覺應蓋好被褥,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胃病患者“秋涼”一定要適度,不要勉強挨凍凍出病來。②飲食要合理:胃病患者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③靜養是關鍵: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刺激,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而影響了胃病的康複。④運動要適度:腸胃病人要結合自己的身體特征,進行適度的運動鍛煉,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複發,促進身心健康。

秋季飲食搭配

科學研究證明,一個人每天應該攝取300~500克的穀類食物,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尤其是秋季幹燥漸冷的氣候對人體造成的影響,更需要這些五穀雜糧來抵禦幹燥,達到抗秋燥和養生保健目的。●花生:養胃醒脾,清腸潤燥。對脾胃失調、咳嗽氣喘、貧血、便秘、腸燥等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紅薯:又稱“土人參”,能夠生津止渴、潤肺滑腸、補脾益胃、通利大便,抗癌防癌。糖尿病人、胃潰瘍和胃酸過多的人不宜食用。●芝麻:對皮膚粗糙、幹燥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多食些芝麻會使皮膚細膩光滑、紅潤光澤。此外,白米、小米、糯米、玉米、黑豆等也是非常適宜秋季食用。

秋季起居調攝

防病:秋天的氣候變化較大,早秋熱濕,中秋前後燥,晚秋又涼寒,所以起居應警惕,不宜終日閉戶或夜間蒙頭大睡,要開窗通風,夜間露頭,室內空氣流通,減少呼吸疾患。

早睡:以斂肺氣使誌安寧:秋季早睡,正合人體需求,又有安睡的條件,天氣涼爽,舒心爽身,經過一個少眠的夏天,正好借此以補償。秋季早睡,對於人體保健是有好處的,符合“養收之道”的。睡前六忌:①忌情緒不安定;②忌飲酒、飲茶或咖啡;③忌晚餐吃得過飽;④忌過於疲勞;⑤忌私欲;⑥忌噪聲幹擾。

早起“使肺氣清”:秋季是晨練的最佳季節:不冷不熱,氣溫宜人;天高氣爽,使人精神爽快。淩晨5時起床,選擇清幽之處,或河畔江邊,或林蔭大道,進行鍛煉,有益健康。

秋季服飾調攝

“秋凍”通俗地說就是秋不忙添衣,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以避免多穿衣服產生身熱汗出、汗液蒸發、陰津傷耗、陰氣外泄。秋季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腦的興奮,增加皮膚的血流量,使皮膚代謝加快,機體耐寒能力增強,有利於避免傷風等病症發生。秋凍要因人、因天變化而異。老人、小孩,生理功能差,抵抗力弱,進入深秋就要保暖;若氣溫驟然下降,出現雨雪,就不要再秋凍了,應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加減衣服,以稍做活動而不出汗為宜。秋季氣候變化大,衣服的增減要及時、適時。

秋季登山運動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期。但重在收斂內養,鍛煉不宜過猛。登山是一項集運動與休閑為一體的健身養生運動。登高可增強體質,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和神經係統的靈敏性。在秋遊登山過程中,人體的心跳和血液循環加快,肺通氣量、肺活量明顯增加,內髒器官和身體其他部位的功能,會得到很好的鍛煉。登高還有助於防病治病。患有神經衰弱、慢性胃炎、高血壓、冠心病、氣管炎、盆腔炎等慢性疾病,登高鍛煉可提高療效。山林地帶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山河壯麗,陶冶性情,有利健康!登山也有禁忌與不宜,不適合登山者,不勉強參加。

秋季的冷水浴

秋高氣爽,氣溫、水溫、體溫比較接近。冷水對人體的刺激較小,所以此時最適宜開始冷水浴。冷水浴健身,不易患感冒、支氣管炎、肺炎;冷水浴可預防血管硬化、冠心病及高血壓病等;冷水浴還能使消化道血管血流量增多,增強消化功能。鍛煉前應先熱身,用毛巾擦幹汗後才可入浴,然後雙手快速摩擦全身。感覺發熱時,可將冷水先抹臉、手臂和大腿,或將毛巾放入冷水中擰幹後擦身,讓身體逐步適應。當身體適應時,再用冷水進行衝洗,邊衝邊摩擦。一般10分鍾,以身體能夠適應為宜。浴後迅速用幹毛巾擦幹,穿寬鬆衣服,並用雙手摩擦身體關節部位,以預防關節炎發生。

冷水浴的禁忌

冷水浴不宜在寒天突然開始;臨餐前、饑餓時、剛吃完飯都不宜洗冷水浴。冷水浴不是人人都可以洗的。高血壓患者洗冷水浴,血管會急劇收縮,大量血液湧回內髒,使本來就高的血壓更高,嚴重者會使腦血管破裂、出血、中風、昏迷甚至死亡。坐骨神經痛及其他神經痛的人也不要洗冷水浴。因為神經受寒受涼後,疼痛會更加劇烈。患有寒冷性蕁麻疹、冬季瘙癢症的人,在疾病發作期間不要洗冷水浴。不發作時如想鍛煉皮膚,可采取逐步降溫法,即最初洗熱水浴,漸改為溫水浴,再漸漸降低水溫,直到水溫已相當低能夠耐受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