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冬季養生(1 / 3)

冬季的養生特點

●冬季,是指我國農曆10~12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個節氣。冬季,天寒地冷,萬物凋零,一派蕭條景象,防寒保暖萬分重要。

●特點:①冬季氣候寒冷,寒氣凝滯收引,導致人體氣機、血運不暢,使許多舊病複發或加重。特別是那些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如中風、腦出血、心肌梗死等,不僅發病率明顯增高,而且死亡率急劇上升。所以冬季養生要注意防寒。

冬季養生

②冬季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裏,皮膚致密,水濕不易從體表外泄,而經腎、膀胱的氣化,少部分變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為水,下注膀胱成為尿液,無形中就加重了腎髒的負擔,易導致腎炎、遺尿、尿失禁、水腫等疾病。因此冬季養生要注意腎的養護。

飲食調養三原則

①養腎為先:腎是生命的原動力。冬季陽氣內斂,腎功能加大,需要足夠熱能。注意熱量補充,多吃些動物性食品、豆類、維生素和無機鹽。如狗肉、羊肉、雞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卜等。②溫食忌硬:黏硬生冷食物多屬陰,冬季易損傷脾胃。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③增苦少鹹:冬天腎功能偏旺,要少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髒,增強腎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冬保三暖養生法

①頭暖:頭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會收縮,頭部肌肉會緊張,易引起頭痛、感冒,甚至會造成胃腸不適,因此外出要戴帽。②背暖:寒冷的刺激可通過背部的穴位,影響局部肌肉或傳入內髒,危害健康。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涼還可通過頸椎、腰椎影響上下肢肌肉及關節、內髒,促發各種不適。③腳暖:一旦腳部受寒,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纖毛擺動減慢,抵抗力下降。後果是病毒、細菌乘虛而入,大量繁殖,使人感冒。

冬養用水三法則

①熱水泡腳:睡前55℃~70℃的熱水泡腳,既解乏,又助睡眠。人體足部穴位很多,熱水浸泡,舒筋活絡,加速血液循環,對於凍瘡、足部靜脈曲張的患者更為重要。

②冷水洗臉:冬天麵部皮膚受低溫刺激,毛細血管呈收縮狀態。熱水洗臉,會使毛細血管一漲一縮,易使麵部產生皺紋。晨起用冷水洗臉,頓感頭清眼明。冷水刺激既能改善麵部血液循環,又可增強皮膚彈性。冷水溫度以略高10℃為宜。

③溫水刷牙:牙齒在35℃~36.5℃的口腔溫度下進行正常新陳代謝。若常給牙齒驟冷驟熱刺激,長久會引起牙髓出血和痙攣,導致牙周炎、牙齦炎。35℃的溫水含漱,有利牙齒健康與清除齒縫內的食物殘渣和細菌,達到護齒、少病的目的。

嚴冬季節防燙傷

●盥洗燙傷:寒冷時裸露在外的麵部、手部表麵血管收縮,溫度較低。此時突然用熱水盥洗,很容易被燙傷,最終會因受燙傷皮膚血液循環變差而誘發凍瘡。

●被窩燙傷:偏癱、截癱、老年性癡呆症患者和老人易發生燙傷,他們的肢體皮膚感覺遲鈍,不知閃避,因此在睡覺時用熱水袋、電熱毯要控製好溫度,家人要多留心觀察他們的取暖情況。

●取暖燙傷:電爐、油汀等取暖器,表麵金屬部位在使用時溫度很高,老人和幼童行動遲緩,手腳接觸時容易燙傷,家人還須多加照看,注意安全。

冬季的環境調攝

冬季氣溫與體溫相差很大,對老年人和體質較弱的人,不僅影響健康,給出行帶來了潛在危險。冬天室溫保持16℃~20℃較適宜,18℃為最理想。室溫過高會令人感到悶熱或幹熱而頭昏腦脹,萎靡不振。時久會引起口幹舌燥、眼睛幹澀,打破人體生理平衡,造成疾病。北方室溫過高特別容易引起外感風寒。室溫過低又大大消耗人體熱能,令人感到寒冷;身體虛弱者會引起寒顫;胃腸虛弱者會引起腹脹、胃腸痛,引發關節炎病。冬季室內濕度以30%~70%為宜。濕度過高人體散熱困難,令人憋悶難耐,時久引起濕度症、關節炎。濕度過低空氣幹燥,感到口幹舌燥,呼吸道幹澀。冬季依然應保持勤開窗的習慣,保持空氣流通,避免有害菌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