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西晉的短期統一(1)(3 / 3)

可惜,西晉的“太康之治”不過是曇花一現。這是因為西晉王朝是世家大族政權,這一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層,腐朽貪婪,因此西晉建立不久,社會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很快尖銳起來。

[1]曹魏田租每畝4升,戶調平均每戶絹2匹、綿2斤。

[2]《晉書》卷6,《食貨誌》。

[3]《全晉文》卷127,幹寶《晉紀》總論。

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門閥製度與門閥士族的特權

西晉政權是世家大族的政權。這一時期,代表世家大族利益的門閥製度進一步確立起來了。

所謂門閥,就是閥閱門第。我國古代貴族官僚家的大門外有兩根柱子,左邊的叫“閥”,右邊的叫“閱”,常常用來張貼本戶的功狀。閥閱成為達官貴人家的一種標誌,因此,後來那些世代做官的人家,又稱為門閥。門閥製度就是按門戶等級嚴格區別士族與庶族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以維護高門貴族特權的等級製度。

門閥製度的形成有一個過程。西漢武帝以後,出現了兩件影響深遠的事:一是大土地所有製發展,二是儒家被定於一尊;儒家經籍如《尚書》、《春秋》等成為世代研討的家學。一些大地主與儒學相結合,就可以世世代代做官。他們被稱為“士族”或“世族”。“士族”是指他們掌握儒學及文化知識,“世族”是指他們世代做官。東漢以後,“選士而論姓族閥閱”[1],一批累世為官的世家大族開始形成。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都是連續四代都有人擔任“三公”的大官。魏晉以後,地主階級中高門士族與寒門庶族的等級區別進一步確立。那時的政治,通常稱為“門閥政治”。

在門閥製度形成的過程中,曹丕建立魏國時推行的九品中正製起了重要作用;“九品”即士人分為九等,“中正”是評定士人的官,多由世家大族擔任。因此,九品中正製成為士族地主鞏固其政治特權的有力工具。當時,家世是定“品”的唯一標準,所謂“計資定品”,就是以門資(門第的高卑)、官資(父祖的政治地位)作為決定品弟的依據。世家大族利用這一製度壟斷了政府的重要官職,形成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2]的世代相傳、等級森嚴的門閥製度。

門閥士族除了政治上世代為官這一主要特權外,還有二種特權:一是經濟上可以按官品占田和本人及家屬、衣食客、佃客等免除賦役的特權,二是逍遙法外權。西晉王朝對士族犯罪每從寬惠,不論定罪和量刑都另立標準。士族犯罪,按照“八議”[3],即按照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可以減刑或免刑,或者用金錢來贖罪。所以後來東晉熊遠說:“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4]

門閥製度形成以後,高門士族被認為是最高貴的特殊等級,他們被稱為“著姓”、“名族”(因曆世著名)、“望族”(負有名望)、“冠族”、“衣冠族”(家世衣冠)、“高門”、“盛門”、“士流”(先世有官位)、“郡望”、“郡姓”(世居某地為當地所仰望)、“右姓”(古代以右為上),等等。另外一些沒有特權的人便被稱為“庶族”、“次門”、“役門”、“後門”等。士、庶之間社會地位和身份完全不同,有不同戶籍,不能通婚,不同席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