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社會生活(3)(2 / 3)

元日(正月初一)。又稱元旦、春節,是我國古老而隆重的節日。元旦前一天為除夕,人們聚歲,吃團圓飯,放爆竹。到正月初一,這是歲時之首。人們換上新衣,貼春聯,走親訪友,拜年祝福。據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等記載,這天風俗還有庭前放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飲椒柏酒、屠蘇酒,食雞,貼門畫,掛桃符等。放爆竹是將竹筒放在火上,使發出劈啪響聲,以增加節日氣氛。這是以前沒有而為兩晉南北朝時新產生的。

在元旦前的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節”,這是人們最隆重的祭祖日子。由於佛教的傳入,也有人扮作金剛力士以驅邪。

修禊節(上巳)。這一節俗約起源於周代。這一天人們到水邊洗濯,以去災祈福。原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後,改為三月三日。西晉時每逢禊節,洛陽的王公貴族都到南浮橋邊參加節日活動,男女都穿著華麗的服裝。東晉初,王導、王敦利用這個節日促使南方大族與司馬氏政權的合作。王羲之曾約了許多朋友在蘭亭修禊,飲酒賦詩,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少數民族君主也重視這一節日。後趙石虎在這一天來到水邊,參加的還有許多公主、名家婦女等人,大家車服燦爛,也有騎馬步射,飲宴終日。

端午節(五月初五)。端午節與夏至節有密切聯係。晉周處《風土記》:“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因兩者多處於仲夏,許多習俗相同。例如人們要用蒲劍、艾人等壓邪、防瘟疫。後來民間對夏至的重視逐步轉移到端午。端午時人們又用吃粽子、賽龍舟來紀念戰國時投江而死的楚大夫屈原。粽子最早稱角黍,因早收的黍,性黏,宜於包裹。在《風土記》中說角黍是順應節氣的做法。到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開始出現粽子的說法。梁吳均的《續齊諧記》開始將角黍與屈原之死相聯係。南北朝時有益智粽、黃甘粽等名稱。競渡的習俗也是在南北朝時廣泛地傳播起來。

七月七。又稱七夕節、乞巧節、女兒節。相傳七月七是漢武帝的生日,有一青鳥從西方飛來,青鳥即西王母。後演變為地上牛郎與天上織女相愛,被西王母拆散,並畫一天河相隔。每年七夕,喜鵲搭起橋讓兩人相會。魏晉南北朝乞巧習俗日益普及。《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為牛郎織女聚會之夜,又說這一夜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即向織女乞有一雙巧手。按魏晉時習俗,這一天還要曬衣服、曬書。

重陽節(九月九)。又名登高節、“菊節”。“重陽”一詞最早見於《楚辭》,漢末才稱九月九為重陽節。晉周處《風土記》記載了重陽登高飲菊花酒、插帶茱萸的風俗。梁吳均《續齊諧記》講這一天世人多登高飲酒,婦女帶茱萸囊。菊花在萬木凋零時開放,人們把它看作長壽的象征;茱萸是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有濃烈香氣,有避除惡氣、抵禦初寒的功效。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喜歡在重陽賞酒,重陽登高也受帝王欣賞。劉裕曾在重陽節登彭城項羽馬戲台。可見,魏晉南北朝時,重陽節已成為重要節日。

七、樗蒱、握槊和圍棋

娛樂生活

樗蒱。樗蒱在西漢時已出現,魏晉南北朝很流行。如西晉武帝、後趙石勒、東晉桓溫、梁名將韋叡、北齊大臣祖珽等都愛玩此。中下層社會也進行此遊戲,甚至十來歲小孩也玩此。樗蒱之具有五:一為枰,是棋盤,盤上有關、坑、塹等標誌,為行棋之障礙;二為杯,是投擲五木的容具;三為木,是投擲物,類似骰子,投擲後的成績決定馬和矢的行動。木共有五塊,稱五木,為立方體,上為黑,下為白,側麵兩塊帶黑色的為犢,帶白色者為雉;四為馬,是棋子,玩者用它在棋盤上過關跨塹;五為矢,也是棋子,代表步兵,用來圍車或阻止馬前進。五木投擲後,如全黑為盧,其采十六,可連擲打馬;二雉三黑為雉,其采十四;二犢三白為犢,其采十;全白為白,其采八;這四者為貴采。此外,開為十二,塞為十一,塔為五,禿為四,撅為三,梟為二,六者為雜采。貴采得連擲,得打馬,過關,其餘則不能打馬,但可調動兵卒。玩時雙方執馬、矢兩種棋子,投擲五木,根據所得齒數,或策馬過關,或揮卒圍截。這是一種技巧的比賽。但在上層社會中往往以此來賭博。如梁昌義之、曹景宗、韋叡曾設十二萬錢以樗蒱相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