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社會生活(3)(3 / 3)

握槊。握槊之戲從西域傳來,魏晉南北朝盛行於北方。北魏孝文帝時有李幼序、丘阿奴兩人並工握槊;這是最早的記載。北齊大臣和士開精通此術,常陪武成帝高湛及皇後胡氏玩,因而受寵。北魏末爾朱世隆曾與吏部尚書元世俊握槊,忽聞局上突然有聲,一局之子盡皆倒立。可見握槊應是一種棋局。魏晉南北朝時,北方的握槊與南方的雙陸結合,發展成隋唐時期的雙陸。隋唐時雙陸的玩法是,下設一小桌,棋盤四周有護欄,棋子呈棒槌狀,雙方黑白各15枚(一說16枚),兩人相博。擲骰子的點數各占步數,先走到對方者為勝。握槊可能也類似。

彈棋。起源於西漢,本為宮中的遊戲,漢末社會大亂,流入民間,魏晉南北朝時很盛行。曹丕因愛好此,曾寫《彈棋賦》,魏丁廙、晉夏侯也寫有《彈棋賦》,梁簡文帝曾寫有《彈棋論》。棋盤用石頭製成,磨得光滑,方形,中間隆起,四外低平,棋盤雙方各有一蛟龍盤成的圓洞。棋子用硬木或象牙等物製成,共12枚,每方6枚。玩時雙方將棋子擺好,在盤上灑滑石粉。用手彈棋,使自己的棋子通過棋盤中間隆起部分射入對方的圓洞。彈棋時,一方根據對方所擺棋勢,用撥、捶等技術,打開對方棋子,為進入對方圓洞掃清道路,另一方則調動自己的棋子,布下陣勢,以阻止對方棋子攻入。凡是被擊中的棋子,都暫時不能調動。最後,誰先將6枚棋子全部彈入對方洞中者為勝。

投壺。投壺早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是賓主用以反映自己禮儀修養的活動。魏晉南北朝進一步向娛樂化發展。先秦時投壺,壺中裝有一定數量的小豆,以防投入壺中的箭躍出;西漢武帝時,郭舍人改進投壺之戲,將柘木箭改成竹箭,以增加箭的彈性。魏晉南北朝時投壺盛行,有人技術很高,投而不中,箭激反彈,能捷而得之,再投而中。這種技巧稱為“驍”。南齊柳惲善於此技,梁陳時周、賀徽能一箭四十餘驍。另有“劍驍”、“蓮花驍”等技術,難度更大。如“劍驍”可能是投入的箭從壺中彈出,掛在壺邊的耳上,呈一種掛寶劍的形狀,難度極大,得分也最高。“蓮花驍”為箭反彈出掛在壺耳上,組成蓮花狀,其難度更大。西晉時石崇有妓,善投壺,能隔屏風而投之。

圍棋。圍棋曆史悠久,春秋戰國時史籍已有明確記載圍棋活動。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圍棋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當時圍棋活動十分普遍。魏晉之際,名士相聚常飲酒下圍棋。東晉時祖納好圍棋,王隱勸他要珍惜光陰。淝水之戰時,謝玄破苻堅,捷報送到謝府,謝安正與客圍棋,將捷報放在床上,了無喜色,照樣下棋,被人引為將帥風度。齊高帝、梁武帝都好圍棋;梁武帝水平很高,“棋登逸品”。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對下棋也十分愛好,一次他與劉樹下棋,尚書令古弼在外等了很久,無法奏事,就闖進去,揪住劉樹說:“朝廷不治,實爾之罪!”北魏甄琛被舉秀才後,進入京師,整日下棋,讓仆人秉燭照明,仆人困了,打起了瞌睡,被琛責打。北齊高孝瑜、梁時年僅8歲的陸瓊,都棋藝高超,能重擺覆局,陸瓊被稱為神童。

魏晉南北朝對棋手分級定品,仿當時的九品中正製,共定為九個等級,並設圍棋的州郡大小中正,作為品評的權威人士。劉宋孝武帝時,評王抗為第一品,褚思莊、夏赤鬆為第二品;南齊時,齊高帝蕭道成為第二品,江敩為第五品。梁武帝時,在柳惲主持下成《棋品》3卷,這是優秀棋手的排名冊,登格者共278人。由於新人不斷出現,《棋品》在若幹年後要重新校訂。對棋手按九品分級,對後世影響很大,現今圍棋界采用九段的做法,應與此有關。

魏晉南北朝時,棋具也出現了重大變化。原來圍棋縱橫各17道,共289格,黑白棋各150枚。十六國北朝初,北方出現縱橫各19條線的圍棋盤,可多放72子,使棋路有了更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