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父母對兒童道德發展的影響(2 / 2)

有一天,媽媽在家照看小女兒芊芊,她蹲下來幫助芊芊取畫筆時,不小心碰了芊芊的頭,媽媽馬上就說:“對不起!”並輕柔地摸了摸芊芊的頭。芊芊從媽媽的舉止言談中,明白了當你碰疼了別人,妨礙了別人時,應該說“對不起”。

父母自己德行如何,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品行。一個總是對親人、同事、朋友說謊的父親想要教育孩子“做人要老實,不能說謊”是絕不會取得相應的教育效果的。因為他自己的行為起了恰恰相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啟蒙學校,要讓孩子品行端莊,父母要做出榜樣,以身作則。

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談舉止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家長的處事態度和方式是對孩子無聲的教育。要教會寶寶如何改正錯誤行為,在這裏,講道理比懲罰更重要。與其命令孩子道歉,不如讓寶寶自己誠心誠意地說出“對不起”。

7.學會道歉和獎勵好的行為

當孩子平靜下來並能回憶整個事情的時候,讓他解釋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剛才如此憤怒。可以向孩子說明,人們產生憤怒的情感是很自然的,但不應該以打人、踢或咬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願。要使孩子確實了解當他打人後應該道歉。雖然開始時他的道歉可能是虛假的,但這一教訓逐漸被他了解。兒童天生就具有同情心,隻不過在幼兒時期,熱情有時會壓倒同情;但隻要堅持,最終他會逐漸養成傷害別人要道歉的習慣。

獎勵好的行為,不要僅在你的孩子有不禮貌的行為時才去注意他,要試著去發現好的行為。例如,當他要求排隊等候坐電動小火車時不是把別的孩子推開,當他用言語提出要求時,要好好表揚他,可以說:“寶寶要排隊等候,真棒!”他很快就會認識到言語的作用。你甚至可以在他每一次很好的控製自己的脾氣時,給他一個小小的獎勵。

對兒童的肯定和鼓勵必須恰到好處,符合兒童的實際情況。一般來說,家長對孩子的肯定和鼓勵應該是具體的、有根據的,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兒童的信心,鼓勵孩子做進一步的努力。過分的稱讚是有副作用的,它會引起兒童盲目自信或對稱讚抱無所謂的態度,使稱讚失去了教育作用。例如,有的成年人對兒童的稱讚不是具體的就事論事,而是籠統地說:“太棒了!”“寶寶最好!”甚至誇大其詞地、抓住一點不及其餘地稱讚孩子,這樣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發生錯覺,以為自己樣樣都好,漸漸從缺乏自信到過分自以為是。

8.道德教育從吃飯做起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他們隻要睜開兩眼就要借助玩耍去探索。剛好吃飯的時間是探索中間的一個“休止符”,可以讓他們坐下來專注的感受。璐璐的媽媽從來不追著喂璐璐吃飯,在媽媽眼裏,不允許有玩一會兒吃幾口飯這回事。吃飯時,如果璐璐吃了幾口急著跑去繼續玩飯前的遊戲,過了一會兒突然又想起要吃飯,媽媽一定會讓她等下一餐。媽媽認為孩子不會因少吃一兩餐而營養不良,但他一定要懂得用餐的基本規矩,逐漸孩子就會養成坐下來專心吃飯,享受吃飯的樂趣。當好好地用餐成為一種習慣,也必然會給孩子帶來一種內在的安定感。在這個時刻同時還培養了孩子一種需要坐下來專注體會“靜”的感受能力。坐下來,吃自己的飯,孩子的飯菜要適量,要一次吃幹淨,不要養成把剩飯留給爸爸媽媽吃的習慣,從吃飯做起,尊重他人。

9.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從孩子蹣跚學步起,就開始注重對其堅強性格和參與意識的培養。孩子跌倒後,父母不是趕緊去扶,而是不斷地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為陶冶情操,鼓勵孩子參與各種活動,特別是手工活動,如家庭布置、花園布局及清潔工具的維修。讓孩子從小就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財,以便懂事後有計劃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錢和打工錢。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遇到的個人問題和煩惱增多,父母注意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既說出自己的觀點,又盡量去理解孩子。

孩子如果被允許作出自己的選擇,就等於獲得了重要的生活本領。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就是給了孩子一種自我控製的感覺,就增強了他們對自己能力的信心。孩子不一定選擇父母感興趣的事情,不管怎麼樣,隻要那不是對生命構成威脅的活動,就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好了。

父母可以言傳身教地告訴孩子怎樣完成一項任務或參加一項活動,但不應該代替孩子做這項工作,也不應該指望他們做得像成年人一樣好。父母在讓孩子自己作出某種選擇或決定時,一定要給以耐心的指導,包括孩子在某個方麵取得進步時所給予的肯定和鼓勵,還包括告訴孩子怎樣對待失敗和怎樣從錯誤中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