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交往和自我體驗(2 / 2)

一些父母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常常持否定的態度。他們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製止。一個聰明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拆一個組裝玩具,爸媽靜靜地觀察著,若能裝回,爸媽會毫不吝嗇地稱讚孩子,若是不能裝回,他們會與孩子一道把組裝玩具組裝好,甚至鼓勵孩子再拆卸掉,重裝一次。

6.幼兒的自我控製能力

幼兒的自控力差同其受教育的環境有關,如果周圍成年人經常溺愛他、遷就他,任其所為,那麼孩子必然失去自控力。

對幼兒自我控製力的培養,最初可以在生活習慣方麵,如要求孩子準時起床、準時就寢,按時進餐,不偏食、挑食等做起。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他的自控能力培養著重於社會道德規範和社會責任心等方麵,如要求孩子在集體中要遵守集體規則和紀律,不可隨心所欲地侵犯別人的利益等。

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時,大人要堅持說理,要讓孩子知道“要這樣做,不可那樣做”的道理,讓孩子用這些道理來評價判別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這樣他就會以此來約束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

7.自我意識決定孩子的成長取向

寶寶每次發出“拿、拿”的聲音時總是能夠得到家人的注意與照顧,每當做了一個舉動之後能夠被稱讚、讓寶寶和家人都很高興,因而獲得自己是重要的、被肯定的認識。這些都是自我意識的基礎。

一些家長對“自我意識”不甚了解,因而不知道自己能夠給提供孩子什麼樣的幫助。其實孩子的各項發展都是由認識自己為起點,然後順利地向外延伸。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會有何作為,都和自我意識脫不了關係。

自我意識的形成,絕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長期的生活經驗,以及與身邊的人互動中一點一滴累積而成。正是這些乍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活動,對嬰幼兒來說都是寶貴的人生經曆,若再加上他人的回饋,一切就變得不一樣。

8.孩子慢慢有了自我意識

樂樂2歲了,1歲半時看到鄰居阿姨、奶奶,隻要媽媽提醒一下她會乖乖地叫上一聲“阿姨、奶奶”。可是現在你再要求她叫“阿姨、奶奶”,她常常不叫,媽媽很尷尬,覺得孩子是在退步,很擔心。

遇到這種情況如果進一步深究一下,你會發現,這是由於孩子自己慢慢有了自我意識造成的,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有時慢慢出現了一種害羞、膽怯的感覺。見到一個陌生人,過去都是外人給了他一個力量,而現在他有了自己的判斷,在判斷之後,還會有一個選擇、一個決定的過程。麵對這種現象的時候,爸媽應該淡定,不能強迫孩子一定要做到什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給家長造成一個小的困惑並不奇怪。

培養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是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形成的核心內容,幼兒對自己的認識來源於成年人的尊重、認可和誇獎,從而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家長要學會尋找每個幼兒的閃光點,恰如其分地讓孩子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時時以肯定的語氣鼓勵孩子的進步,讓孩子相信“我能行”。

9.孩子自我形象的確立

學齡前的孩子對自我的看法,仍比較傾向於從他人的反應得到的信息,如生活上被照顧、被回應的經驗、大人對其行為好壞的讚美或貶抑等。長期接受負麵信息的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價值通常持有比較負麵的態度及評價。家長別以為孩子年紀小,而忽視自我概念對他未來發展的影響。

可以利用幼兒群體的力量和以強帶弱的優勢,幫助膽小自卑幼兒找能幹幼兒做朋友,達到雙方共同提高的目的。不經意之間的任何傷害、貶低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語言和教育方式,不能使孩子感受到自我的尊嚴和價值,反而使其孩子自我意識的升華受到傷害。

努力用親切的微笑驅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膽怯,用慈愛的撫摸鼓勵孩子的進步,用讚賞的話語肯定孩子的成功。在孩子需要時“好孩子,你真棒!”“媽媽相信你能行!”“別害怕,你一定會成功!”等話語會注入孩子們的心田,喚起了他們的活潑、開朗和自信。

10.教育孩子不能采用統一模式

每個人的遺傳基因和後天的家庭、環境、教育都有所不同,這就造就了人與人之間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具體來說,人與人之間在氣質類型、個性結構、認知風格、智力水平等方麵均有差異,所以在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個體的特點,不能使行為習慣的訓練成為機械的固定模式。

習慣的形成需要一定時間,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在一段時間裏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幼兒園是否一致,家裏成員對孩子的要求是否一致,都會影響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因為孩子還缺乏判斷力,成年人對他要求不一致,會讓孩子不知該怎麼做,難以形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