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快快成長”給孩子帶來煩惱(2 / 2)

4.望子成龍的教育觀念

許多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和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一些家庭裏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這些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學習之外的事情父母都不讓孩子幹,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實踐表明,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讓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誌、心理狀態、道德修養和做人的比拚。

催逼和不斷的加大對孩子的要求,隨之相伴的往往是體罰和責罵。其實這種催逼加懲罰的做法會產生很多“後遺症”,如心理創傷,使孩子不願意主動地學習,想象與創造力也漸漸消失了,在許多場合下不敢表現自己,自我形象越來越差。外向的兒童對教師或家長的不斷大聲吼叫或懲罰也許表現無所謂,而一個內向的兒童就可能對此產生強烈的心理反應。

鄰居家的小胖東東天真可愛,是一個剛上學的男孩,每當學習成績不好時,回家後就會遭訓斥,甚至挨打。由於東東在家得不到溫情和關愛,在學校又經常遭到老師的斥責,這個孩子不但學習沒有學好,隨著年齡增長,反而逐漸地出現了一些反社會行為,如打架鬥毆、偷竊等。

5.過高要求招來逆反

一些父母為使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在安排孩子的學習內容時常常盲目跟風,互相攀比。在舞蹈、鋼琴、繪畫、外語、書法等方麵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與財力,但卻沒有真正考慮孩子的實際興趣和愛好。這些完全從家長願望出發的做法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大量灌輸或是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這不僅僅在於它並不是傳輸知識的有效手段,更主要的是對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束縛作用。我們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觀察與學習的能力,因而經常為孩子出人意料的聰明舉動感到出乎預料。一些父母在讚歎自己孩子聰明的同時,卻不能打破成見,對孩子的觀點一定要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才解釋為正確。

我們再看看一些西方國家的做法,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孩子就有許多的課題選擇機會。要求學生自擇題目,自組程序,到圖書館、實驗室和博物館做調研,完成課題研究。他們注重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的態度。在家庭中,父母也盡量提供機會,幫助孩子自己解答問題,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後代是有頭腦、會獨立思考的人。

6.肚子痛——孩子焦慮、緊張的流行病

學齡兒童有時會突然出現肚子痛,甚至捂著肚子打滾、頭出冷汗、大哭大鬧、臉色蒼白,但過不了多久又恢複正常。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醫學上把它稱之為腸痙攣。腸痙攣多因腸壁缺血或支配腸壁肌肉的神經興奮而引起的,每次發作時間不長,一般經過幾分鍾至幾十分鍾即可自愈。孩子會敘述疼痛主要在肚臍周圍,檢查腹部時全腹柔軟,並無壓痛部位。

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遇到因為孩子肚子痛而來就診的情況,稍加詢問,就會明白,雖然引起腸痙攣的原因有很多,但由於父母的過高要求,過分的催促,甚至不恰當的訓斥、體罰,使孩子長時間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這是當下導致兒童肚子痛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