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2 / 3)

最初,趙匡胤有意先出兵翦滅北漢,平定北方後再舉兵南下,逐一除滅大江南北諸政權。為此他曾詢問宰相魏仁浦:“朕欲征太原(今屬山西),如何?”魏仁浦認為此舉會“欲速不達”①。他又征詢武勝軍節度使張永德“下並(治今山西太原)、汾(治今山西汾陽)之策”,張永德亦認為“彼兵雖少而悍,加之北虜(指契丹)之援,未可遽也。姑以間諜離虜心,設遊兵以擾其穡事,待其困弊,乃可圖耳”②。諸大臣反對趙匡胤先攻北漢之策,是考慮北漢雖距宋朝很近,威脅很大,然其背後有契丹相助,滅此政權並非易事,況且宋朝初建,國勢不強,力不從心。宋太祖見眾臣反對,遂與心腹謀士趙普商議。

趙普(922~992),字則平,幽州薊縣(今屬天津)人,後遷居洛陽(今屬河南)。後周時,他曾於趙匡胤帳下供職,初為軍事判官。趙匡胤出任同州節度使,他改任推官。其後趙匡胤移鎮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南),他又任掌書記,一直充任趙匡胤的高級幕僚和重要謀士。他積極參與、策劃了陳橋兵變,助趙匡胤黃袍加身,因而被授予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宋建隆元年(960),他力勸趙匡胤立即發兵平定李筠之亂,並自請隨禦駕扈從,因功得遷至兵部侍郎、樞密副使。同年,他再請趙匡胤速出兵平定李重進之亂,從而鞏固了宋朝的統治。三年,被擢升為樞密使、檢校太保。乾德二年(964),又替代範質任宰相,充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其間,他為扭轉唐末以來節度藩鎮飛揚跋扈、君弱臣強的局麵,而建議趙匡胤收繳地方權力,深得賞識。正因如此,趙匡胤也常征詢他對朝廷大政方針及治國之術的見解。

趙匡胤常愛微服私訪大臣,故趙普每次退朝回到家中,不敢更換衣冠,依然身著朝服,以備皇帝突然來訪,不致失禮。一天深夜,漫天大雪紛飛,寒氣襲人。趙普以為趙匡胤必不會雪夜私訪,不料忽聽敲門之聲,他連忙開門,卻見趙匡胤正立於風雪之中。趙普忙行禮,將皇帝迎入屋中。趙匡胤告之趙普:“我已約晉王光義來你家中。”不多時,趙光義到。趙普侍奉他們坐定,便燒炭煮肉,又讓妻子為二人斟酒,趙匡胤親熱地以嫂相稱③,君臣飲酒談笑。

席間,趙普試探地問道:“夜久寒甚,陛下何以出?”

趙匡胤道:“吾睡不能著,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來見卿。”

趙普又故意問道:“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時也,願聞成算所向。”

趙匡胤答道:“吾欲收太原。”

趙普沉思了許久,說:“非臣所知也。”

趙匡胤忙問其緣由,趙普慷慨陳詞道:“太原當西北二邊,使一舉而下,則邊患我獨擋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諸國。彼彈丸黑子之地,將何所逃?”

趙匡胤聽罷,笑著對趙普說:“吾意正爾,姑試卿爾。”④趙匡胤雪夜訪趙普,最終奠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戰略,決定先用兵江南諸小政權,待統一南方後,再北上滅北漢,奪回遼占據的薊(治今天津薊縣)、幽(治今北京西南)、雲(治今山西大同東)等十六州之地。此後,宋廷密切注視江南諸政權的動向,設法尋找出兵的借口,捕捉戰機;並積極儲備糧草,招募精壯,修繕兵甲,操練兵士,隨時準備兵進江南。

早在建隆三年九月,占據湖南的武平節度使周行逢病危,臨終前,囑咐其子周保權,一旦發生變故,迫不得已時,可“自歸朝廷”⑤,即投降宋朝。周行逢死後,盤踞衡州(治今湖南衡陽)的張文表起兵,襲取潭州(治今湖南長沙);又欲攻占周保權所在的朗州(治今湖南常德),企圖取而代之,獨霸湘湖地區。周保權一麵派楊師率兵抵抗,一麵派人北上向宋廷求援。

趙匡胤聞訊,即命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都部署,樞密副使李處耘為都監,調集各路人馬,會師於襄陽(今屬湖北),以討伐張文表為名,出兵湖南。

宋軍進兵湖南,須途經荊南節度使、南平王高繼衝控製下的南平政權。此前宋朝使臣盧懷忠已偵知南平虛實,認為“高繼衝甲兵雖整,而控弦(即軍隊)不過三萬;年穀雖登,而民困於暴斂。南通長沙(今屬湖南),東距建康(今江蘇南京),西迫巴蜀(今四川),北奉朝廷(指宋朝),觀其形勢,蓋日不暇給,取之易耳”⑥。於是,趙匡胤又派使臣入南平,向高繼衝提出宋軍“假道”的要求。南平政權內部為此而爭論不休,高繼衝更是猶豫不決,束手無策,結果宋軍未及南平同意,已兵臨江陵(今屬湖北)。高繼衝見宋軍壓境,隻得出城迎接。宋軍不等他反應過來,其前鋒已衝入城中,“分據衝要,布列街巷”⑦。就這樣,宋軍兵不血刃,輕而易舉平定荊南,得三州、十七縣、十四萬三千五百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