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2 / 3)

元軍厓山大捷後,於軍中設宴歡慶。張弘範遂勸說文天祥:“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文天祥說道:“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餘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⑤張弘範見勸降不成,便派兵押解文天祥北上元大都(今北京)。

十月初一,文天祥入大都,先被安置於館驛,館中鋪設華麗,他直坐到天明。元廷遂將他移交兵馬司,派兵士專事看守。原宋廷宰相留夢炎、遭貶而封為瀛國公的原宋帝趙等,先後奉元帝忽必烈之命前來勸降,均被拒絕。當時,忽必烈欲廣求江南人才,對文天祥頗為賞識,權臣阿合馬亦親至其住地問話,但文天祥毫不為之動心。丞相孛羅等於樞密院召見文天祥,欲使之行拜見之禮,而他隻以長揖為禮,且慷慨陳詞,毫不屈服。文天祥自關押於兵馬司獄中,對獄中陰暗潮濕、冬冷夏熱的艱苦環境,皆甘之如飴。其夫人歐陽氏及兩個女兒亦囚禁於大都,文天祥叮囑家人“歸之天命”,以示不降之意。文天祥在燕京度過三年的囚徒生活,忽必烈知道無法使他屈服,曾與宰相大臣們商議,將他釋放。後因有臣僚以文天祥於江西起兵抗元之事上言,而未能實現。

文天祥身陷獄中,然其詩句墨跡卻傳遍京城,被視之為珍寶。獄中看守的元軍官兵亦常請他講史。京城百姓多為其愛國忠君之心所感動。

元至元十九年(1282),河北中山府(今河北定縣)有人自稱“宋主”,聚兵千人,欲進擊大都,營救文天祥。而京城中亦有匿名信,稱將焚毀護城的葦草,率兩翼兵作亂。適逢元左丞相阿合馬遭人暗殺。忽必烈遂下令,撤去護城葦草,又將瀛國公趙及宋朝宗室遷往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十二月八日,忽必烈召文天祥入宮,親自對他進行最後一次勸降。文天祥言:“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⑥次日,文天祥於柴市(今北京東四北大街府學胡同,一說於今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慷慨就義,時年四十七歲。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傳》。

襄樊之戰

宋景定二年(蒙古中統二年,1261),蒙古南征主帥忽必烈於蒙古汗蒙哥死後,即自鄂州(治今湖北武漢)率軍北返,奪得大汗位。遭圍困多日的鄂州隨即解圍。南宋權臣賈似道忌守將之功,於諸路推行“打算法”,欲以軍事時期支取官物為罪,排斥有功之將,為此遣官會計諸路邊費。於是大將趙葵、史之、杜庶皆以侵用官款,罷官征償。高達、曹世雄因不附和賈似道,亦遭忌恨,賈似道令京湖安撫製置使呂文德搜集其罪證,逼死曹世雄,罷免高達。潼川安撫副使劉整為此恐懼萬分,便秘密與蒙古軍聯係,願以瀘州(治今四川西昌)十五郡,以及三十萬戶歸降蒙古。蒙古成都經略使劉嶷遣其子劉元振前往瀘州接受劉整歸降。不久,蒙古即以劉整為夔路行省兼安撫使。三年,呂文德率軍收複瀘州,劉整戰敗後領兵北上。

宋鹹淳三年(蒙古至元四年,1267)十一月,已擢升為蒙古南京宣慰使的劉整向忽必烈上攻宋方略,建議南征當先攻取襄陽(今湖北襄樊),然後再乘船自漢水入長江,沿江而下,則可一舉滅宋。忽必烈從其計,下詔征調各路兵馬,命宿衛將軍、征南都元帥阿術與劉整積極策劃,準備集大兵攻取襄陽。

此前,劉整即向忽必烈獻策,先於襄陽周圍設置據點,以為攻取襄陽之依托。忽必烈遂遣使以玉帶賄賂呂文德,請求於襄陽城外設置榷場,以互市貿易。呂文德欣然同意。蒙古軍便於城外鹿門山築土牆,外通互市,內築壁壘,以扼守南北之援。呂文德對此起初並未覺察其意圖,及發覺則悔恨莫及。

宋鹹淳四年(蒙古至元五年,1268),忽必烈令陝西五路、四川行省打造戰艦五百艘,交劉整用於攻取襄陽。阿術認為蒙古軍多為騎兵,若遇山水、寨柵,則不能馳騁作戰,故兵進襄陽非漢軍不可;因而建議再讓丞相史天澤率領漢軍南下,協同作戰。忽必烈隨即應允。令史天澤領漢軍與阿術一同進擊襄陽。阿術兵至襄陽,即駐兵於虎頭山(今湖北襄樊南),又置營帳於漢水東側的白河口。他巡視周圍地形,認為若於此修築堡壘,以斷宋軍糧運,則襄陽城即可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