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1 / 3)

十一月,伯顏統兵到達常州。其時,常州遭元軍圍攻已長達兩個月之久,其間知平江府文天祥曾派兵救援,與元軍血戰後失利。在孤立無援下,知州事姚、通判陳、都統王安節及劉師勇等人率領全城軍民拚死抗擊。伯顏派人前去勸降,宋軍不為所動。伯顏所率元軍主力被阻滯於常州城下,強迫常州城外百姓運土築壘,且將他們殺死後一同築入壘中,企圖以築壘,阻止宋軍出城反擊。元軍晝夜攻城不止,常州城愈加危難。最後被攻破,姚陣亡。陳、王安節與元軍展開殊死的巷戰。有人告訴陳:城東北門尚未關閉,可由此出逃。陳厲聲嗬道:“去此一步,非死所矣。”①戰至中午時分,元兵援軍趕至,宋兵雖奮力拚殺,終寡不敵眾,陳亦戰死。王安節揮舞雙刀,率領兵士與元兵搏鬥,不幸臂傷被俘。元兵將他押至元軍營帳前,詢問其姓名。王安節呼道:“我王堅子安節也!”②元軍欲勸其投降,王安節大義凜然,英勇就義。唯有劉師勇率八名騎兵,拚死突圍,逃至平江。數千守城兵士奮戰而死,餘下軍民悉遭屠殺。

元軍於圍攻常州之時,亦自鎮江發兵,分三路直撲臨安:伯顏統中路軍攻常州;阿剌罕率右軍出廣協軍,攻獨鬆關;董文炳率左軍水師出長江入海,直奔澉浦(今浙江海鹽西南)。宋廷聞訊,令文天祥率軍自平江府趕赴獨鬆關救援。然而未及趕至,元軍已攻入獨鬆關,守將張濡逃跑。文天祥率部退往臨安。文天祥調往獨鬆關之時,宋廷以張世傑知平江府,然而常州失守後,平江府守臣隨即向元軍獻城投降。張世傑尚未到達,伯顏已入平江府。張世傑隻得率兵退往臨安。

獨鬆關失守,鄰近州縣官吏、守將皆聞風而逃。宋廷陷入混亂之中。其時抵達臨安的“勤王軍”僅有三四萬眾,文天祥因此與張世傑商議,認為淮東州縣至今仍據守於宋軍手中,而閩、廣地區還為宋廷所控製,故應與元軍決戰,若獲勝,則令淮東將帥出擊,截斷元軍退路,國事尚可有為。張世傑聞之大喜。但右丞相兼樞密使陳宜中卻積極向元軍投降求和,請太皇太後下詔,令軍隊謹慎從事。文天祥與張世傑大失所望。

投降派求和不得,主戰派抗元不成,宋廷束手無策。宋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留夢炎竟棄官而逃。十二月,宰相陳宜中遣工部侍郎柳嶽持文書赴元軍,乞求退兵,重結友好。柳嶽又於無錫(今屬江蘇)見伯顏,哭訴之:“我朝皇帝年齡尚幼,又正為其父服喪。自古以來,禮不伐喪。事到如今,皆係奸臣賈似道背盟所致。”伯顏反駁道:“汝朝為小人得天下而立,亦敗亡於小人之手。”隨即令囊加歹偕柳嶽一道返回宋朝,以進逼宋廷。

陳宜中得知伯顏所提要求,又遣宗正少卿陸秀夫及呂師孟等人,偕元使囊加歹出使元軍,向伯顏乞求以稱侄、納幣為條件,換取元軍息兵。如不允,則改稱侄孫。陸秀夫等於平江府向伯顏提出宋廷請求,但再遭拒絕。陳宜中又向太皇太後建議,奉表向元朝請求冊封宋朝為藩屬小國,得到太皇太後應允。陳宜中即令直學士院高應鬆起草表章,他不肯,隻得另尋他人起草。表章寫成,陳宜中又令柳嶽出使元朝,請求冊封。柳嶽等人行至高郵(今屬江蘇)嵇家莊時,為村民所殺。

潭州自九月被元軍圍攻,李芾率領全城軍民頑強抗擊,至十二月,城中彈盡糧絕,死傷無計。元右丞阿裏海涯指揮元軍發起更為猛烈的攻擊,城中難以堅守。諸將領哭泣請求李芾為城中百姓考慮,李芾罵道:“國家平時所以厚養汝者,為今日也。汝等死守,有後言者吾先戳汝。”③除夕日,元兵蜂擁著登上城牆,李芾親臨城上指揮。元兵稍退,繼而又強攻登城。居住於城中的宋衡州(治今湖南衡陽)知州君穀知敗局已定,遂與家人自焚。是夜,李芾手書“盡忠”二字,以為軍中口令。次日淩晨,李芾強令部將沈忠將自己及家人殺死。城中百姓得知,多仿效李芾,舉家自盡。以至於城中無空井,自縊於樹木者比比皆是。

宋德二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初一,宋潭州守將吳繼明、劉孝忠獻城投降。湖南各州縣隨後亦相繼開城投降,元軍遂長驅直入。

同日,宋廷於臨安宮城舉行元日朝會,趙於慈元殿會見朝臣,而其中參加朝會的文職官員隻有六人。

元軍繼續逼近臨安城。宋嘉興府(今屬浙江)知府劉漢傑開城降元。元軍圍攻安吉州(治今浙江湖州),知州趙良淳與提刑徐道隆領兵守城,拒絕勸降。城破,趙良淳自縊身亡,徐道隆被俘,後投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