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2 / 3)

陸秀夫出使元朝歸來,回報伯顏不接受宋廷以伯侄相稱的求和條件。太皇太後遂令改為君臣之稱,又派監察禦史劉岊奉表向元朝稱臣,且向元帝忽必烈上尊號,每年納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以此乞求元朝保留宋朝的藩國疆域。又約伯顏至長安鎮(今浙江杭州東北),以洽談議和之事。元軍統帥伯顏如期赴約,而陳宜中卻違約不至。伯顏遂令元軍進駐皋亭山(今浙江杭州東北),隨後元將阿剌罕、董文炳率軍與伯顏會師。臨安府尹文天祥與張世傑請太後、皇帝轉移海上,自己統兵拒守臨安,與元軍背城一戰。然而陳宜中卻反對此舉,又派監察禦史楊應奎持宋帝禦璽向元軍請降。伯顏接受請降,遣使臣入臨安府召陳宜中出城麵議投降事宜,同時令囊加歹持禦璽和宋廷請降表章,赴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北)麵告元帝,然而陳宜中卻早已逃出臨安府,躲避於溫州(今屬浙江)清澳。

張世傑、劉師勇及蘇劉義等將領認為朝廷不戰而降,便各領所部乘船入海。張世傑駐泊定海(今浙江舟山),元將石國英遣都統卞彪勸降,張世傑大怒,割其舌,分其屍。劉師勇率所部漂泊於海上,見宋朝國運將終,憂憤不已,終日飲酒,身亡。

楊應奎自元軍返回,報告伯顏欲與執政大臣麵議請降之事。太皇太後遂以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令其與左丞相兼樞密使吳堅一同赴元軍麵商請降。文天祥奉命至元軍,遂被伯顏扣押,吳堅則被釋放返回臨安府。

二月,伯顏於臨安城設置兩浙大都督府,令忙兀台、範文虎入城,治理都督府事;又令取太皇太後手詔及三省、樞密院文書,命宋廷執政大臣於其上署名,以通告宋州縣守將開城投降,唯有簽書樞密院事家鉉翁拒不從命。伯顏又命令查封宋廷府庫,收繳史館、禮部圖籍,以及各官署的符、印、告敕等,撤銷宋廷所設官府,解散侍衛軍隊。

三月,伯顏統軍自湖州(治今浙江吳興)進入臨安,下令遷皇室及百官北上。宋帝趙及皇太後全氏被迫乘轎離開宮城,與隨行的福王趙與芮,沂王趙乃猷,宋度宗趙禥之母、隆國夫人黃氏,以及朝臣,太學、國子學、宗學生員一道被押往元大都(今北京)。太皇太後謝氏因病暫居宮中,後亦被押解至大都。臨安宋廷遂告覆滅。

注釋

①《宋史》卷四五〇《姚傳》。

②《宋史》卷四五〇《王安節傳》。

③《宋史》卷四五〇《李芾傳》。

山蒙難

宋德二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力主抗元的將領、總都督府諸軍張世傑和劉師勇、蘇劉義得知臨安宋廷不戰而降,遂各領所部乘船入海。駙馬都尉楊鎮等護送年幼的益王趙、廣王趙及楊淑妃、秀王趙與等逃往婺州(治今浙江金華)。一時間,宋廷一片混亂,官僚紛紛棄官而逃。

元軍入臨安府(今浙江杭州)。伯顏知益王、廣王已出逃婺州,遂令部將範文虎領兵追擊。然隻俘獲楊鎮,而二王已繼續南逃至溫州(今屬浙江),範文虎追趕不及,隻得返回臨安。

宋禮部侍郎陸秀夫、軍將蘇劉義等得知益王、廣王逃至溫州,即匆匆登程,追趕二王。又派人赴溫州清澳找來躲避於此的宰相陳宜中,且派人赴定海(今浙江舟山)召來張世傑。溫州江心寺,為當年宋高宗趙構南逃時暫居之處,寺內保留高宗禦座。眾人見此,不禁淚湧而下。隨即於此擁立益王趙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趙為副都元帥,並於福州(今屬福建)設元帥尉。又以秀王趙與為福建察訪使,先入閩中,撫慰百姓,頒布文告,招募各地忠義之士。不久,太皇太後謝氏遣兩名宦官率八名兵士至溫州,召益王、廣王回臨安。陳宜中將他們全部沉殺於江中,遂偕二王及官僚南下進入福建。

福建轉運使黃萬石已降元,又欲占據福建,以邀己功。汀州(治今福建長汀)、建州(治今福建建甌)等州縣守將亦欲隨他降元。及聞二王入閩,又紛紛閉城,拒絕黃萬石入城納降。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知州林起鼇派兵進擊黃萬石,黃萬石逃遁,其部將兵士多有倒戈者。二王的軍事力量遂稍得加強,基本控製了福建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