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帝趙一行被元軍押解北上,行經瓜洲(今江蘇揚州西南)。宋兩淮製置使、知樞密院事李庭芝及部將薑才流淚發誓,欲劫持宋帝脫險。李庭芝以金帛犒賞將士,發兵四萬夜搗瓜洲。宋軍與元軍激戰三個時辰,元兵團團圍護宋帝,且將他藏匿起來。薑才未能劫出宋帝,緊追元軍不舍。元軍將領阿術派人招降,薑才一口拒絕。真州(治今江蘇儀征)守臣苗再成亦謀劃救宋帝,也未獲成功。元廷擔憂宋廷餘部於兩淮、閩、廣地區卷土重來,遂令臨安府元軍強行將臥病的太皇太後謝氏,連同臥榻一同抬出宮外,派七十名兵士押解至燕京。
宋德二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五月初一,在陳宜中、張世傑等擁立下,年僅九歲的益王趙於福州繼位為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且為身在異地的趙上尊號為孝恭懿聖皇帝,升福州為福安府,改大都督府為垂拱殿,府中的便殿改稱為延和殿。以王剛中知福安府,尊度宗趙的楊淑妃為皇太妃,與趙一同臨朝聽政。隨後又進封廣王趙為衛王,以陳宜中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以陳文龍、劉黼為參知政事,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蘇劉義為主管殿前司。然而不久,陸秀夫因與陳宜中議論不協,陳宜中使台諫官員彈劾陸秀夫,而將其罷免,放逐潮州(今屬廣東)。張世傑對此極為不滿,告之陳宜中:“此何如時,動以台諫論人。”①陳宜中方遣人召回陸秀夫。
趙繼立,宋廷複建。不久,宋帝下詔任命趙溍為江西製置使,進兵邵武(今屬福建);謝枋為江東製置使,進兵饒州(治今江西波陽);李世逵、方興等將,進兵浙東;另以吳浚為江西招諭使、鄒渢為副使。又令軍將傅卓、李玨、翟國秀等兵分數路,出擊元軍。不久,文天祥歸來,趙授予其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遣呂武赴江淮招募豪傑,杜滸於溫州招募兵士。
九月,元軍將領阿剌罕、董文炳及忙兀台、唆都統水軍自明州(治今浙江寧波東)南下;塔出、呂師夔、李恒等率騎兵自江西發兵,分路入攻閩、廣。十月,元將呂師夔等統兵越梅嶺(今大庚嶺)。宋將趙溍令新令(今屬廣東)縣令曾逢龍與部將熊飛於南雄(今屬廣東)阻擊元軍,不敵而敗,曾逢龍戰死,熊飛退守韶州(治今廣東韶關)。元軍遂將韶州團團圍困,守將劉自立獻城投降。元軍入城,熊飛率軍民與元兵激烈巷戰,終因寡不敵眾,戰敗。熊飛誓不投降,投水身亡。
十一月,元參政阿剌罕、軍將董文炳領兵進攻處州(治今浙江麗水東南),守將李玨獻城投降。宋秀王趙與率兵於瑞安府(今浙江溫州)追擊元軍,宋軍大敗,觀察使李世達陣亡,趙與及其弟趙與慮、子趙孟備、監軍趙由、察訪使林溫等皆被俘遭殺害。元軍遂長驅直入福建,相繼占據建寧府(今福建建甌)、邵武軍(今福建邵武)。
元軍步步進逼,福州局勢日趨緊張。陳宜中、張世傑遂備好海船,迎宋帝趙、衛王趙、楊太妃等登船,駛入大海。不料與元水軍船隊不期而遇,幸而海上濃霧彌漫,元軍未能識出宋船,宋帝趙一行方得化險為夷。宋帝出城不久,元軍便進抵福安府(今福建福州)城下,知府王剛中隨即出城投降。
趙一行自海上漂至泉州(今屬福建),提舉泉州市舶司蒲壽庚登船拜謁宋帝,請求留駐於泉州,張世傑不許。繼而因泛海船隻不足,乃搶掠市舶司舟船,且查抄其資產。蒲壽庚勃然大怒,起兵作亂,將居住於泉州的諸宗室弟子及士大夫,以及駐守的淮兵,一並殺戮。趙出逃,駛往潮州。蒲壽庚隨即獻泉州,投降元朝。
十二月,原知福安府王朝中降元後,又派人赴興化軍(今福建莆田)勸降知軍事陳文龍。陳文龍將勸降者斬首,率軍民堅守城池,且遣部將林華至敵前偵探。不料林華降元,引元軍進擊興化。通判曹澄孫見元軍兵臨城下,遂開城放入元軍。陳文龍被俘,拒不投降,絕食而亡。
元將阿裏海涯統兵入攻廣西,相繼攻陷境內州縣。逃避至潮州的宋廷已陷入元軍包圍之中。因此,宋帝趙再逃惠州(治今廣東惠陽東)後,即遣使臣赴元軍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