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範船隊抵達厓山,隨即占據海口,又派步、騎兵自陸上切斷宋軍砍伐樵木、汲取淡水之途。張弘範指揮元軍進攻水寨,然而船陣極為堅固,張世傑率蘇劉義、方興等將領組織兵士頑強抵抗,元軍無法攻克。張弘範令兵士以船載柴草,上澆油脂,乘風火攻船陣。張世傑早已於船外塗抹泥土,火攻未果。張世傑有一甥於元軍之中,張弘範遂委以官號,令他先後三次赴宋軍招降張世傑。張世傑向其甥曆數古代忠臣,告之道:“吾知降,生且富貴,但為主死不移耳。”⑤張弘範又令文天祥致書張世傑,勸其歸降。文天祥斷然拒絕:“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張弘範強迫他寫信,文天祥遂錄《過零丁洋》一詩,詩末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⑥張弘範亦無可奈何。
宋軍因斷絕淡水,已連續十幾日就鹹澀海水吞咽幹糧,隨即嘔瀉,兵士體力嚴重不支。不久,元軍副帥李恒亦率軍自廣州趕來參戰,張弘範令他駐守厓山北麵。
二月,張弘範周密部署,將元軍分作四部,自四個方向進攻宋軍船陣。李恒率先自北麵進擊,戰至中午,元軍中樂聲大作。張世傑以為元軍欲休整,而未加防備。不料元軍突然又自南麵進攻,宋軍南北受敵。張世傑指揮兵士迎擊,無奈兵士連續作戰多日,且體力不支,難以抵擋元軍的猛烈進攻。張世傑見元兵攻上外圍戰船,立即抽調精壯兵士入中軍,保衛宋帝。宋軍頓時潰亂,張弘範指揮元軍,直逼宋中軍。
時近黃昏,風雨交加,濃霧籠罩,雖近在咫尺,仍看不清楚。張世傑和蘇劉義砍斷係船繩索,率十餘艘船衝出重圍,駛入大海。陸秀夫來到趙船上,欲帶船突圍,然因船隻太大,且與鄰船緊緊拴牢,無法行駛。陸秀夫知突圍不成,便先驅趕妻、子跳入海中,隨後他背負宋帝趙亦投海身亡。後宮妃嬪及諸臣亦紛紛跳海自盡。七天後,有十餘萬屍體飄浮於海麵上。南宋傳位九帝,曆時一百五十二年,至此滅亡。
張世傑後返回厓山,收攏潰散宋兵,於途中遇楊太妃,欲求趙氏後代而立之。楊太妃得知宋帝趙已死,頓時抱肘痛哭道:“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耳,今無望矣!”⑦遂投海而亡。張世傑將其葬於海濱。隨後,張世傑欲赴占城,而隨行豪紳們卻力求返回廣東,遂於南恩州(治今廣東陽江)海陵山靠岸。正值颶風大作,將士們勸他上岸暫避,張世傑不願離船登岸。巨浪鋪天蓋地而來,張世傑不慎墜入海中,溺水而亡。
注釋
①②③《宋史》卷四五一《陸秀夫傳》。
④⑤《宋史》卷四五一《張世傑傳》。
⑥《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傳》。
⑦《宋史》卷四七《瀛國公紀》。
更定科舉製度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既以武力削平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麵,又以文治統理天下,遂開科取士,廣泛招攬文人學士參政,以穩定天下,鞏固統治。
北宋時期的科舉,“有進士,有諸科,有武舉。常選之外,又有製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為盛”①。其科目頗多,其中“諸科”即有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等科。科舉諸科中,除武舉一科始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外,其餘諸科均於宋初設置。
宋初禮部貢舉(即科舉,為地方向中央推舉貢送人才,故有此稱)皆於秋季舉行地方解試考試,冬季將入選舉人貢送禮部,次年春季舉行禮部考試,合格及第者,書名張榜公布於尚書省。諸州舉行考試時,由判官試進士,錄事參軍試諸科,如考官不通經義,則另選官考校,而判官監之。試紙上須“長官印署麵給之”。考試中格者,按成績排定甲、乙次序,具其所試經義,用紅筆判定“通”、“否”,監官、試官署名其下。而後將進士文卷,諸科義卷、帖由,連同“解牒”一齊報送禮部。如貢舉不合法式,或校試不實者,監官、試官停任。若受賄,則以枉法罪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