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雲深道:“這是一種傳說,還有一種佛教傳說,釋伽牟尼成佛之前,曾遍遊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尋求人生的真諦。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國時,又累餓,昏倒在地。這時,一位牧女見此情景,急忙把自己的午餐拿出來,一口一口地喂釋伽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用各種食品混合做成的,裏麵還有采來的各種野果,釋伽牟尼吃了這頓香美的午飯,元氣頓複。後來他在尼連河洗了個澡,到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每到臘七這一天,寺院的僧侶們都要取得清新穀果,放到滌靜的器皿中終夜熬煮,至天明,將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屆時,寺院僧侶誦經演法,以後喝粥以示紀念。”
郭雲深喝了一口臘八粥,又說下去:“據史載,宋代才有臘八粥,北宋叫七寶五味粥,五味指江米、黃米、赤豆等五種主料,七寶指撒在粥麵上的杏仁、桃仁、核桃仁、果脯、紅棗等。南宋時用胡桃、鬆子、栗子之類作粥。元代講求朱砂粥,粥色呈紅色,這是元代皇帝尊崇佛教中喇嘛教的一種表現。明清時,臘八粥食俗最盛。北京坊間‘家家臘八煮雙弓,榛子核桃染色紅,我喜嬌兒逢覽揆,長叨佛佑蔭無窮……’”
尚雲祥道:“在北京雍和宮內,有一口深五盡的大銅鍋,是專給清宮熬粥用的,聽父親講,一進臘月,清延總管就派人把粥料和幹柴一車車運到雍和宮。雍和宮臘八粥的粥料除了江米、小米等五穀雜糧外,還有羊肉丁和奶油。放在粥麵上的是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幹、瓜子仁、青紅絲等。共熬六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進宮,第三鍋賞五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賞文武官員和封寄各省官員,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加上前五鍋剩下的,就作為施舍的臘八粥了。”
郭雲深道:“我記得道光皇帝還做了一首《臘八粥》的詩:‘一陽初夏中大呂,穀粟為粥和豆煮。堆盤果疏紛紛聚。共嚐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升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說到此處,郭雲深道:清王朝已是氣息奄奄,聽說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都病了,‘童稚飽腹慶升平,還向街頭擊臘鼓’的吟道:幾層樓,獨撐太和殿。統昆明池水,供張畫譜,聚玉帶煙,散佛閣香,烘石舫窗,染青衣霧。時而金陵寂寞,時而猛士幽居。最可憐花蕊飄零,早埋了珍妃古井;玉笛簫索,空留著惆悵土塚。對此寂寞寥,一杯苦酒。笑憨鳳鳥,總貪迷梧桐樹棲。應憐壁高問,這江山月,誰家之物?
千年事,盡換帝王戟。數多少英雄,血染江湖。綠林臥龍,朱閣藏虎,田園悠笛,寒山寺鍾。一忽鏢影劍光,一忽白發赤膽。倒不如長歌短賦,拋撒些幽恨閑愁;茅舍蓬門,消受得秋風哀霜。悲歎嗟籲,江海無舟。付一葉浮萍為棹。且向茫茫世界,驚回首,哪一葉萍,是我的家!
王薌齋見師父又有些傷感,便對師父說:“師父,我們到院中去,我與雲祥演練一下器械,雲祥以槍尖發力著稱武術界,我想與他磋商一下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