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百尺峽蒼鷹銜壯士 蓮花峰異景驚英傑(2 / 3)

劉丕顯見小白猿已死,立刻趕到崖邊,見王薌齋情勢危急,立刻呼哨一聲,幾隻蒼鷹旋飛至王薌齋身邊,爭先恐後用翅膀托著王薌齋。王薌齋頓覺身體有了依靠,立刻攀住絕壁,放棄了怪鬆,往上攀了七八尺。這時,劉丕顯雙手拽住巨石的棱角,向王薌齋伸下一隻左腿。王薌齋會意,立刻用右手拽住,然後一使勁,終於翻上了百尺峽岸。

“好險!”王薌齋大口大口喘著粗氣,一屁股坐在地上。

劉丕顯笑道:“小夥子受驚了。”

王薌齋見滿天的蒼鷹,又見劉丕顯一副純厚的樣子,問道:“您就是劉丕顯先生吧?”

劉丕顯點點頭,問道:“你是……”

王薌齋把自己的來曆敘了一遍,當說到鼓山老道慘死時,劉丕顯倚住巨石嚎啕大哭。王薌齋平生以來還沒有見過一個男子如此悲慟,如此大哭。如今見劉丕顯如此傷心,想他與老道的交誼一定非常深厚,同時也感到劉丕顯肯定是一位極講義氣,極動感情的人。由此對他添了幾分尊敬。

劉丕顯的哭聲驚天動地,在寂靜的山穀裏發出陣陣回聲,那些蒼鷹也仿佛被他感化了,圍攏在他身邊,嘶嘶叫喚,仿佛是在追喚死者的亡靈。

一會兒劉丕停止了哭聲,抬起滿是血絲的眼睛,說道:“我與鼓山老道情同手足,誼比海深。想當年一起學藝時,他長我二十歲,待我如小兄弟,我們同住一屋,同宿一炕,天冷了,他幫我蓋被子,天熱了,他幫我驅蚊子,搧蒲扇,我倆海誓山盟,在世交好友,人泉亦同心,沒想他先我而去,死得如此慘痛,真令人傷心啊!”

王薌齋勸道:“鼓山老道保住了一生芳名,死的重於華山,你也不枉了朋友之情,你殺了老道的仇人,老道在九泉之下也可暝目了。”

又過了一陣兒。劉丕顯的心情才算平靜下來。他邀王薌齋到西峰寒舍去敘,王薌齋欣然答應。

過崖不遠,兩崖中斷,下臨深穀,臨空架起了一座石條橋,人稱二仙橋。過橋折轉,又過了車箱穀;由車箱穀經黑龍嶺,向東北逶迤而行,便到了白雲庵。庵頂懸有清康熙皇帝禦賜的“抱真”二字匾額。再往東南行,依山臨壑,有一條老君犁溝;過了溝,下聚仙台,過橫翠崖,眼前豁然開朗,到了北峰雲台峰。王薌齋見此峰山勢崢嶸,三麵懸絕,巍然獨秀,有若雲狀,恰似座雲台。劉丕顯道:“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兩嶽雲台歌》中有‘白帝金精遠元氣,石作蓮花雲作台’之句,就是指遠望諸峰,宛如青色蓮花,開於雲台之上。”

由北峰南上,路不盈尺。循嶺南行到了極為險要的閻王碥,必須麵壁挽索,貼身而進。此時,劉丕顯訓養的老鷹一直尾隨在後,在暗中保護著他。

攀上蒼龍嶺,便進入金鎖關,過天上洞,就到了中峰玉女峰。王薌齋問劉丕顯:“這裏為何叫玉女峰!”劉丕顯道:“相傳春秋時代,華山有一個隱士叫簫史,好吹玉簫。一次,被秦穆公召到秦宮,讓他當著百奏樂曲,優雅悅耳,如仙音在空,嫋嫋不絕,連宮殿朱柱上的赤龍彩鳳,也躍躍欲飛;天空的片片彩雲,飄繞殿鑾,百鳥飛翔於天,鳴叫不絕。秦穆公隨後把自己的女兒弄玉公主許配給簫史。一天晚上,蕭史奏完笙簫,對弄玉道:‘我厭惡宮延,膩煩浮華的生活,讓我們離開這喧鬧的宮殿,到那幽靜的華山仙境去修身養性吧!’弄玉公主讚同。於是蕭史拿起紫玉簫品奏一曲,從空中飛來赤龍彩鳳,帶著他們淩空來到華山中峰。以後兩人常常乘馬馳騁於諸峰之間,以吹簫引鳳為樂。從此,人們把中峰叫‘玉女峰’,並修建了玉女祠。在品簫台上還修了引鳳亭,附近還有玉女石馬、玉女洗頭盆、玉女石室等名勝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