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 玉器、漆器、瓷器(3 / 3)

除雕漆外,清代漆器還有許多品種,如彩繪、描金、雕填、犀皮以及百寶嵌等,花色甚繁,各擅其勝。日用的一色漆器以黑色和朱色的為多。講究的桌、案施工時,照樣打灰地,刮磨,上幾道漆,最後再揩光或退光,手續齊備。而平民所用一色漆器,多半在器物上厚漆,以漆色純正為尚。江南地區有“十裏紅妝嫁女兒”之諺,陪嫁的所謂“紅妝器具”,一色朱紅。新房裏擺上一屋子紅箱子、紅櫃子,正顯得紅紅火火,喜氣盈門。特別是那頂喜轎,更把民間漆工的本事幾乎都使上了。浙江省博物館所藏寧波萬工花轎,大概是其中最奢華的一例。木質的轎身朱漆泥金,遍飾天官賜福、八仙過海、榴開百子、喜上眉梢等雕刻。四麵裝置的舞台上還在演出《荊釵記》、《拾玉鐲》等戲文;再加上轎衣垂下的穗子,掩映搖晃,更顯得熱鬧非凡。但裝飾雖繁,而漆活仍是最主要的,行話說:“三分雕,七分漆。”新娘子坐上這等花轎,會感到風光無限,美景輝煌。寒女沒有這份福氣,隻有中宵倚枕,等待它前來入夢了。

下麵再說瓷器。

瓷器是用瓷土或高嶺土做胎,表裏均有一層玻璃質的釉,經過1200℃左右的溫度燒結而成。它的質地堅硬,音響清越,不透水和空氣,薄層半透明,碎屑有介殼光澤。瓷器是我國的偉大發明,商代已燒成原始瓷器。它用瓷土做胎,與用易熔黏土作胎的陶器不同;陶胎中所含三氧化二鐵與二氧化鈦及堿金屬、堿土金屬的氧化物較多,不耐高溫。隻有用三氧化二鋁含量較高的瓷土或質量更好的高嶺土作胎,窯溫才能燒到1200℃以上。並且瓷器還要上釉。其實在瓷器出現以前,釉陶已經上釉了,如在江西清江吳城村商代遺址所見到的情況那樣。就施釉技術而言,原始瓷器是接受了釉陶的啟發。這裏的關鍵是燒結的瓷胎與高溫玻璃質釉的結合;隻要做到這一步,一般就可以被認為是瓷器。不過商周原始瓷的質量尚未能盡如人意,原料淘洗不精,窯內往往未達到應有的溫度,大多屬於程度較高的生燒。所以胎中常留有肉眼可見的不規則的孔洞。白度也不高,沒有透光性,反而還多少有吸水性。釉層很薄,釉胎結合差,容易剝落。從整體水平看,還沒有達到真正的瓷器的標準,隻能稱之為原始瓷。又因為它們的釉是用石灰石和黏土配製的,以黏土所含鐵質為呈色劑。在不同的窯氛和溫度中呈現出青黃、灰綠等顏色,陶瓷史上統稱為青釉。所以原始瓷器又可以稱作原始青瓷。

至漢代,原始青瓷已向早期青瓷過渡。“瓷”字最早見於西漢·鄒陽《酒賦》(《西京雜記》引),則這時已經有了與陶器相區別的瓷器的概念。在新安江水庫工程中,曾發現一座建初六年(81年)的東漢早期墓,出土的一批器物無論胎和釉均與六朝青瓷相接近。而浙江上虞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瓷片,瓷胎中三氧化二鐵的含量經淘洗後已降至1.64%(城子崖龍山黑陶為5.99%,康熙五彩瓷盤為1.06%),三氧化二鋁則達17.47%;這就為它將燒成溫度提高到1300℃創造了條件。其吸水率為0.28%,0.8毫米的薄片已微透光。胎與釉結合良好,無剝落現象,亦無紋片。凡此種種,均可視為早期青瓷已然燒製成功的標誌。這一成果得來不易。如上所述,青瓷的呈色劑是鐵;但不僅其含量必須適宜,而且對窯氛的控製也是成敗的關鍵。在弱還原焰中燒成,釉色青中帶黃;在強還原焰中燒成,則釉色發暗。反之,如果通風過量,窯中生成氧化焰,氧化亞鐵就有轉為三價高鐵離子的可能,釉色隨之而呈黃、茶黃或黃褐色,美麗的青色就不會出現了。這種技術的掌握需要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也就是原始青瓷為什麼經曆如此漫長的時間才發展成早期青瓷的原因。

東漢以後,從東吳到南朝,南方的青瓷工藝發展迅速。杭州灣以南的寧紹地區成為生產中心,瓷窯密集。一些紀年墓的出土物,更成為斷代的標準器。如紹興出土的吳永安三年(260年)青瓷魂瓶就很有代表性。其頂部為五聯罐,下麵為崇樓雙闕,周圍塑出奏樂的人物、覓食的鳥雀等,通體施不甚勻淨的青釉。這時由於佛教的傳播,帶有佛教藝術色彩的蓮花紋常在青瓷上出現。武昌何家大灣南齊墓、南京林山南梁墓出土的仰覆蓮花尊,釉色青綠。而同類器物在河北景縣北齊·封氏墓也曾出土。南北兩地的蓮花尊均以堆塑、貼印蓮瓣為飾,顯然同出一源。但化驗結果表明,南方青瓷胎中三氧化二鋁含量較低,二氧化矽較高;北方青瓷正相反。可見雙方都是用本地所產原料自行製作的,然而造型竟如此肖似;堪稱陶瓷史上的佳話。

到了唐代,浙東生產的越窯青瓷胎質緊密、釉麵光致而不透明;上品的顏色綠中泛微黃,稱為“湖水綠”。詩人徐夤以“捩翠融青瑞色新”來形容其釉色。晚唐時越窯又開始使用匣缽,避免了沾染煙炱或粘附砂粒,成品更加瑩潤。所以陸羽在《茶經》中推越窯產品為瓷器之魁首,說:“碗,越窯上。”等級最高的越器稱為秘色瓷,即陸龜蒙聲言能“奪得千峰翠色”的“秘色越器”。但何謂秘色瓷,長期以來沒有清楚的認識。直到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唐塔地宮發現了有同出之石刻《供養道具及金銀器衣物賬》上的記載為證的“秘色瓷”,真相這才大白。其中的平底秘色瓷碗,造型沉穩大方,釉質勻淨,符其盛名。

北齊時不僅燒出了造型高大的蓮花尊,並且還燒成了白瓷。安陽武平六年(575年)範粹墓出土的三係罐、長頸瓶等,胎釉均較白,這是降低了原料中的鐵含量的成效。不過北齊白瓷器上堆釉處顯淡青色,所餘的鐵元素之呈色仍未盡去除。到了隋代,如在河北內丘與臨城交界的賈村窯址中出土的白瓷,既有在瓷胎上施化妝土的粗白瓷,也有無須施化妝土的細白瓷。內丘是邢窯所在地,唐代在這裏燒造的白瓷,技術更加精進,產品“類銀”、“類雪”。唐·李肇《國史補》甚至說,“內丘白瓷甌”,“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同時位於今河北曲陽的定窯也燒出了質量很好的白瓷。浙江臨安光化三年(900年)錢寬墓和比它晚一年的天複元年(901年)水邱氏墓,都出了一批唐代定窯的白瓷器。以越窯為主的南方青瓷和以邢窯、定窯為主的北方白瓷,形成了唐代瓷業之“南青北白”的局麵。

製瓷業在宋代得到長足發展。這時著名的瓷窯:青瓷有汝、官、龍泉、哥等窯,白瓷有定窯,影青有景德鎮窯,黑瓷有建窯等,各具特色。宋代的鈞窯還用含氧化銅的釉藥燒出紅藍斑駁的花釉。其中官、哥、汝、定、鈞習慣上稱作五大名窯。不過北宋官窯和哥窯的窯址尚未發現。情況較清楚的是汝窯。汝窯采用石灰堿釉,釉內所含鉀、鈉的比例加大,成為一種黏度高且不透明的乳濁釉。這種釉可以上得很厚,而且其三氧化二鐵的含量控製在1%左右,從而燒出了呈淡雅的天青色、質感溫潤如玉的瓷器。它雖然屬於青瓷的係統,但比起施透明薄釉且色調偏綠的越窯產品來,給人的觀感大不相同。1987年在河南寶豐大營鎮清涼寺發現了宋代汝窯窯址。與這裏的出土物相比較,可知傳世汝器多為清涼寺窯的產品。至於北宋官窯,南宋·葉寘《坦齋筆衡》曾說:“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輟耕錄》卷二九引)。但這種說法尚無法證實,所謂在汴梁設官窯之事,很可能是子虛烏有的。傳世的北宋官窯瓷器,應是當年清涼寺窯的貢品。同書又說,“中興渡江”以後,“襲故京遺製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製,油色瑩澈,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上世紀90年代在杭州先後發現了老虎洞窯址和烏龜山窯址,一般認為前者即南宋修內司官窯,後者即南宋郊壇下官窯。出土物的規製雖大體沿襲北宋汝窯,但薄胎厚釉、多層釉結構的標本增多。由於多層釉中間聚集起的微晶和氣泡在光照之下產生多重漫反射,其如玉的質感會更加強化;這也正是宋人追求的效果。可是由於胎、釉的膨脹係數不同,釉麵會出現裂紋,成為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一種難以完全控製的瑕疵。但有些窯口卻利用它作為裝飾,稱之為開片,有冰裂紋、蟹爪紋、百圾碎、蒼蠅翅等名目。但釉的收縮率須比坯大,否則就會脫釉。特別是所謂哥窯器,更對開片進行加工。在器物出窯未冷之際,浸入含紫金土的漿水中,粗裂紋滲的顏色深,叫鐵線紋;細裂紋滲色淺,叫金絲紋。“金絲鐵線”竟成為哥窯可矜示的特征。不過開裂得不勻稱、以致失去美感的也不乏其例。其實古人並不都欣賞開片。《天水冰山錄》稱帶開片的哥窯器為“哥窯碎磁杯”、“哥窯碎磁筆筒”;《景德鎮陶錄》則稱給哥窯燒窯的人家為“碎器戶”。瓷而冠之以“碎”,顯然不盡是褒義。《格古要論》在提到帶開片的瓷器時更直截了當地說:“無紋者尤好。”哥窯雖屬青瓷窯係,但成品往往呈月白、青灰、米黃諸色。而且哥窯在陶瓷史上留下了不少未解之謎,哥窯的窯址尚未被確認,有學者甚至懷疑它本是元代的產品。此外,宋代燒青瓷的重要窯口還有龍泉窯,位於今浙南山區的龍泉、麗水等市縣,據調查,這一帶的窯址有一百數十處,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青瓷產區。南宋時,龍泉窯燒出了著名的粉青釉、梅子青釉、蟹殼青釉等瓷器,釉色充滿了美感。成熟時期的龍泉青瓷釉層肥厚,釉麵有開片的,也有不開片、晶瑩光素的。龍泉青瓷很早就出口外銷,博得了世界人民的喜愛。印度人稱之為“個裏”瓷,因為是經過阿富汗邊城個裏運去的。當龍泉青瓷初傳至法國時,人們對如此優雅明豔的青色驚歎不已,認為隻有《牧羊女亞司泰》劇中男主角雪拉同所著披風的顏色可與之媲美,遂稱之為“雪拉同”。

宋代燒白瓷的窯口首推定窯,中心窯場在今河北曲陽澗磁村和東、西燕川村一帶。唐時定窯與邢窯都是北方著名的白瓷窯,邢窯甚至更受重視。五代以來邢窯衰落,定窯白瓷一枝獨秀,被譽為“定州花瓷瓶,顏色天下白”(《歸潛誌》)。曲陽靈山出產靈山白矸土,是優質高嶺土,定窯就地取材,再經仔細篩選、捏練、製成很薄的瓷胎,釉也施得相當薄。為了避免這樣的瓷坯倒窯,於是采用覆燒工藝,即在筒狀匣缽內安放支圈,將瓷胚覆置其中,分層以支圈承托。從而不僅防止了瓷坯變形,還能更充分地利用窯容,增加產量。由於用覆燒法,器口無釉,成為澀邊即芒口。於是定窯又接受了越窯製棱器的做法,在器口鑲金屬邊緣。最高貴的用黃金鑲邊,叫“金裝定器”(見《吳越備史》)。內蒙古赤峰市應曆九年(959年)遼駙馬贈衛國王墓出土的定窯白瓷花口盤,口沿和足部均鑲金釦,正是一件金裝定器的實例。宋代定瓷素麵的很少,大都帶花紋,有刻花、劃花和印花,而以印花為多。刻花、劃花是沿襲越窯的做法,印花卻是定窯所創。製作時先刻模具,用模具將花紋押印到坯體上。一件模具可以反複使用,所以上麵的圖案大都繁複細致,蓮花、牡丹、石榴、萱草、龍鳳、魚水、嬰戲、博古等都是常見的題材。燒製出來的成品多為牙白色,泛木光。雖然有些器物的紋飾如同錦繡,卻仍保持單色瓷之素淨的效果。白定對北方瓷器的影響很大,南宋時江南各窯仿定的也不少,如景德鎮的影青、德化的白建等。影青的釉色介於青、白之間,白中透青,光可鑒人,故又稱映青、隱青或青白瓷。其玉質感很強,有“饒玉”之稱。並且它的產量大,出土的數量也多。由於青白瓷在景德鎮的燒成,從而結束了我國瓷業之南青北白的局麵。

與青瓷、白瓷的釉色迥然不同的黑瓷,雖然在漢代已經出現,但是到了宋代,由於飲末茶、特別是用於鬥茶,黑茶盞的需求量大增,遂使黑瓷躍升為最引人注目的瓷器品種。生產黑瓷盞之主要的瓷窯是建窯和吉州窯。建窯在唐代已經建立,窯址在今福建建甌南雅口。但陶瓷史上著名的建窯是指南宋時在福建建陽水吉鎮建立的瓷窯。這裏燒的瓷盞釉色黑亮,釉中之主要呈色劑三氧化二鐵的含量達到5%—6%。黑釉麵上多出現兔毫狀斑紋,是鐵在釉層表麵由於過飽和而析晶所生成;凡釉料中含鐵量超過4%的,都容易出現這種現象。銀褐色的斑紋在黝藹的地色上閃閃發光,非常悅目。建窯黑盞後來由在浙江天目山香雲寺參禪的日本僧人帶回日本,日人稱之為天目瓷。與建窯黑盞可相比肩的是江西吉安吉州窯生產的茶盞,盡管黑瓷隻是吉州窯產品中的一小部分,但在黑地上灑釉而形成的玳瑁斑、鷓鴣斑正可與兔毫紋相媲美。而這時北方窯場有的也生產出趣味相近的瓷盞,如河南修武當陽峪窯燒造的絞胎盞表裏均呈現出美麗的羽狀斑條,雖其製作工藝和南方的建窯全不相侔,產品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國元代以前的瓷器多為單色釉,魯山的花瓷、建窯和吉州窯等地的斑紋瓷對此雖有所突破,但引起的震動不大。鈞窯就不同了。一方麵鈞瓷的釉是一種特殊的二液相分相釉,在高溫下,於富含磷的介質中,產生了無數懸浮著的小球狀顆粒,有如用小玻璃珠組成了一麵透鏡。它對可見光譜中的短波光線產生散射作用。而波長較短的藍光之散射強度最大,所以鈞瓷可顯現出深湛的藍色,這是物理作用形成的。另一方麵,鈞瓷的釉中又含有起呈色作用的銅、鐵和微量的鈷,紅色的出現是銅的化學還原作用形成的。但銅在高溫中的狀態很不穩定。起初窯工對如何能燒出紅色頗感不易掌握,故稱之為“窯變”,還產生了“鈞窯掛紅,價值連城”的諺語。後來經過研究,找到了規律,從而對鈞窯的釉色做出人為的安排。這就使鈞瓷更加五光十色,色斑或濃或淡,或如玫瑰海棠,或如驢肺馬肝,或如晚霞一片。於是人們對瓷器的色彩產生了進一步的追求。

適應這種形勢,我國在元代燒製出青花瓷器。青花是釉下彩繪瓷器,用含鈷的色料在瓷胎上繪出花紋,再上透明的白釉,成品為白地藍花。我國唐代的三彩陶器上已使用含鈷色料。1998年在印尼海域出水的“黑石號”沉船中有三件唐代的青花瓷盤,產地可能是河南鞏縣。元代生產青花瓷器的主要地點是景德鎮,其瓷胎采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三氧化二鋁的含量可達20.24%,窯溫也可以提得更高,並減少變形。所用青料是進口的蘇渤泥青(蘇麻離青)。這種青料中錳的含量與鈷大體持平,而含鐵特高,呈色鮮豔,但在色濃處往往有褐黑色的結晶斑點閃爍如鉛(也叫“錫光”),摸之有凹陷不平之感。明永宣間所燒青花仍多用這種外來青料。成化間改用國產青料平等青(即江西樂平的陂塘青),其中含鐵少,含錳高,呈色較暗。嘉靖間改用回青,成品呈翠藍色,但釉下微微閃紅,是其特點。清代改用浙江金華、紹興一帶出產的鈷土,呈純藍色。這時還創出用濃淡不同的色料繪出的有深淺層次的青花,有如藍色的水墨畫,頗耐觀賞。

元代於燒青花器的同時,又燒成了以氧化銅為呈色劑的釉下彩釉裏紅。它是元代景德鎮窯的重要創造。由於釉裏紅瓷器色澤絢麗,不久就風行全國。有了青花和釉裏紅,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就成為鬥彩,也叫“逗彩”;按照景德鎮方言,“逗”是湊在一起的意思。鬥彩有兩種:一種將青花和釉裏紅都畫在瓷坯上,叫“釉下鬥彩”。另一種如《南窯筆記》所說:“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複入彩料湊其全體。”是用釉下的青花和釉上的填彩拚逗而成,叫“釉上鬥彩”。提到鬥彩,一般指的是釉上鬥彩。這種技術完成於明成化時,它為以後彩瓷的發展開拓了道路。明嘉靖、萬曆間燒成的五彩瓷器,就是在鬥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明代的五彩也有兩種,一種仍以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彩繪相結合,稱為“青花五彩”。另一種則是以紅、綠、黃色為主的釉上五彩。至清康熙時發明了釉上藍彩和釉上黑彩;前者比青花更鮮豔,而用後者繪在白瓷上,起到了有如用墨在紙上作畫一般的效果。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直到宋、元時,瓷器隻能用刻、劃、印、堆塑以及用單色或二色花紋進行裝飾的傳統,使彩瓷成為我國製瓷工藝的主流。不僅如此,清代在傳統的呈色劑之外,又發明並引進了錳紫、金紅、銻黃、鋇綠等色釉,還將舊有的色釉在不同的窯溫下重新調製,使色譜更加齊備。特別是雍正時發明了在含鉛的玻璃質中加入砷的成分製成玻璃白,再用玻璃白摻合色料繪瓷,是為粉彩。粉彩繪出的畫麵上能表現濃淡深淺、陰陽向背,形象經過渲染,更加逼真。仿竹、木、牙、銅諸器,色澤已能肖似原物。至此,我國的製瓷工藝已經完全成熟了。

自唐以來,我國的瓷器遠銷世界各地,製瓷技術也由我國傳播到東西各國。從16世紀到18世紀,中國銷往歐洲的瓷器達三億件;它們既是人民友誼的紐帶,也是文化交流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