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麥為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蕎麥的種仁。別名烏麥、蓧麥、花蕎、甜蕎、蕎子。全國各地均有栽培。霜降前後種子成熟時收割,打下種子,曬幹。
【成分與藥理作用】本品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瘦果中含水楊胺,4—羥基苯甲胺,N—水楊叉替水楊胺。
【應用思路】
1.本品有開胃寬腸,下氣消積之功,常用於慢性腹瀉,腸胃積滯,痢疾等症。
2.蕎麥能除濕熱,清熱解毒,適用於男子白濁,女子赤白帶下,瘰鬁,癰疽發背等症。
【用量用法】蕎麥適量。蒸、煮食或入丸、散內服。外用研末摻或調敷。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忌甩;不宜與平胃散及礬同食;對某些人亦可引起各種過敏症狀。
【配方參考】
1.慢性泄瀉,腸胃積滯:蕎麥麵做飯,連食3~4次;或蕎麥麵1大握,炒黃,開水衝成稀糊,隨量飲之。
2.男子尿液白濁或女子赤白帶下:蕎麥炒焦為末,雞蛋清調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鹽湯送下,日3次。
3.白帶:蕎麥粉500g(炒至金黃),雞蛋清10個,甘草末10g,諸味用溫水調和為丸,曬幹備用,每次30g,早晚各1次,白開水送服。
4.瘰鬁:蕎麥(炒,去殼)、海藻、白僵蠶(炒,去絲)各等份,為末,白梅浸湯,取肉減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60~70丸,飯後臨睡前用米湯送下。
5.夏季腸胃不和、急性腹痛:蕎麥麵10g,炒香,水煮成糊服食。
6.飲食積滯,脾胃運化無力,腹脹腹痛:蕎麥、隔山撬各15g,萊菔子10g,共為細末。每次服10g,溫開水送服。
7.慢性泄瀉,腸胃積滯:蕎麥麵做飯。連吃3~4次。
8.痢疾:炒蕎麥麵6g,砂糖適量,水調飲服。
9.出黃汗:蕎麥500g,磨粉,篩去殼,取粉烙餅食;或蕎麥粉加紅糖煮服。
10.頭風畏冷:蕎麥粉100g,水調作餅2個,更換敷頭上,微汗而愈。
11.痧脹:兩手冰冷、胸腹脹痛,上不得吐、下不得瀉者,以蕎麥麵1大握,炒黃,開水衝服。
12.關節筋絡拘急:腿曲不伸,步履困難,用野蕎麥45g,水煎服。1日1次,約半月而愈。
13.淋病:炒蕎麥麵、白糖各等份,水浸,空腹服之,每次30~60g。
14.乳汁不足:蕎麥花約50g,煎水。以之煮雞蛋,每日吃1個。
15.久痢:蕎麥苗500g,煮熟加鹽、醋、蒜拌之作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