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遺尿、小便頻數:魚肉150g,黃芪15g,大棗7枚,水煮熟後,調味食之。

3.腎虛腰痛:鲃魚150g,核桃皮殼6枚,共煮,加佐料少許服用。

4.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魚肉100g,與大米或高粱米煮粥,加調料食之,宜常食。

5.反胃、腹部隱痛:魚肉150g,肉桂、蔻仁各15g,小茴香、生薑各2g,共煮熟食之。

鱒魚為鯉科動物赤眼鱒的肉。別名、赤眼魚、紅目鱒、紅眼魚、醉角眼、野草魚等。我國除西北、西南外,分布南北各江河湖泊中。捕後,去鱗去內髒,洗淨鮮用。

【成分】本品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等。

【應用思路】本品具有溫中和胃之功效。適用於反胃吐食、脾胃虛寒、腹瀉等症。

【用量用法】燉湯內服100~200g。

【注意事項】多食易發疥、動風。

【配方參考】

1.胃寒冷痛:鱒魚150g,肉桂10g,加蔥、薑等調料,共煮食之。

2.產後乳少:鱒魚150g,火腿肉50g,共燉食之。

3.脾虛泄瀉:鱒魚150g,白術、山藥各15g,共燉熟,去藥食魚飲湯,宜常服。

鮐魚為鯖科動物鮐魚的肉或全體。別名鮐巴魚、青花魚、油胴魚、鯖、鯖。分布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成分與藥理作用】本品含蛋白質、脂肪、糖、鈣、鐵、磷、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一般營養成分。肉中尚含三甲銨氨化物、組氨酸、鵝肌肽、煙酸胺嘌呤二核苷酸、尿酸等。藥理實驗證明本品呈現過敏性食物中毒反應,食後30分鍾到3小時內,顏麵及上半身潮紅,醉酒樣,心悸、頭痛或出現蕁麻疹,但體溫正常、無瀉下、腹痛反應。對中毒原因一般認為紅肉內含組織胺所致。當魚體變質或不新鮮時,大量細菌增長繁殖,尤以莫爾根變杆菌,可使魚體內組氨酸脫羧基而形成組胺。也有人認為是由於魚體內含有Saurine與組胺起協同作用所致。還有人認為是由於魚體本身自溶作用,因變質而產生大量腐敗胺分解後而形成組胺。

【應用思路】本品具有滋身壯體之功效。適用於慢性胃腸道疾病、肺勞損傷、神經衰弱等症。

【用量用法】魚肉適量燉食。

【注意事項】不新鮮的鮐魚禁食。

【配方參考】

1.肺勞虛損、神經衰弱:鮐魚肉150g,五味子15g,大棗5枚,共煮食之。

2.慢性胃腸道疾病、消化不良:鮐魚150g,淮山藥15g,山楂5枚,共燉熟食之。

鱘魚為鱘科中華鱘的肉。別名苦臘子、鱣魚、蠟魚、王版魚、中華鱘等。分布長江幹流、黃河下遊、錢塘江河口區、東海、黃海等地。捕後洗淨、曬幹備用。

【成分與藥理作用】本品主要含骨膠原占80%,尚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B,尼克酸等。具有營養強壯,止血作用。

【應用思路】

1.本品具有滋補強壯之功效。適用於滑精、陽痿、早泄、神經衰弱等症。

2.具有益氣補虛、活血通淋之功效。適用於體虛、小便不利,淋漓帶血等症。

3.尚具有止血之功效。適用於咯血、吐血、腸出血等症。

【用量用法】內服50~150g煮食。

【注意事項】勿與幹筍同服。

【配方參考】

1.血淋刺痛:鱘魚100g,加蔥、薑等調料煮食。

2.肺氣虛自汗,動則易喘:鱘魚150g,黃芪15g,冰糖3g,共煮湯,熟後去藥食魚飲湯。

3.惡血疥癬:鱘魚肉150g,豆腐50g,加調料共燉熟食之。

4.血尿、前列腺炎:鱘魚肉60g,川柏9g,海藻15g,共煮,食之。

5.貧血、營養不良、泄瀉:鱘魚肉30g,白術、淮山藥各9g,陳皮9g,水煎服,日2次。

6.氣虛所致心悸、怔忡、氣短:鱘魚1條,去內髒及鱗,加黨參、五味子各15g,共煮食之。

7.淋巴結腫大:鱘魚肉60g,牡蠣30g,夏枯草12g,水煎服,日2次。

黃顙魚為科動物黃顙魚的肉或全體。別名鱨、黃頰魚、黃鱨魚、黃骨魚、黃刺魚。分布長江、黃河、珠江及黑龍江等水域。

【成分】本品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

【應用思路】

1.本品具有消腫、利尿之功效。適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2.具有益脾胃、祛風之功效。適用於消化不良、風濕痹痛等症。

3.此外,本品外敷可治瘰鬁、惡瘡等症。

【用量用法】內服:煮食。

【注意事項】不能與荊芥同服。另外其背鰭,胸鰭有毒腺,被刺後毒痛,出血,局部紅腫。

【配方參考】

1.消水腫:黃顙魚2條,綠豆50g,大蒜適量,水煮食之,宜常服。或以湯汁送服商陸末3g。

2.喉痹腫痛:將黃顙魚胸鰭硬棘焙煆,研末,用茶水送服,每日1次,每服15g。

3.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黃顙魚1條,蔥、薑等調料共煮食之。

鰳魚為鯡科動物鰳魚的肉。別名鱠魚、克鰳魚、火鱗魚、白魚、糟白魚、鯗魚、白力魚、力魚等。分布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捕捉後,去鱗及內髒,鮮用或曬幹。

【成分】本品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

【應用思路】

1.本品具有滋補強壯之功效。適用於體虛,心悸怔腫等症。

2.具有溫中、開胃之功效。適用於慢性腹瀉、食後腹脹等症。

【用量用法】內服:煮食100~200g。

【注意事項】多食發風、動瘡,酒醉者更甚。

【配方參考】

1.慢性腹瀉:鰳魚1條,蔥、薑各適量,加水燉熟,食魚飲汁,或醃鰳魚,佐米粥食。

2.心悸、怔忡:鰳魚曬幹,煆燒研末,溫水衝服,每服5g,日2次。或鮮鰳魚1條,去鱗及內髒,清燉食之。

3.體虛浮腫:鰳魚1條,茯苓10g,大棗10枚,共燉食之。

4.脾胃虛寒所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鰳魚1條(去鱗及內髒),黨參15g,淮山藥30g,共煮食之。

鱭魚為鯷科動物鱭魚的肉。別名魚、刀魚、望魚、魚、江鱭、麻鱭、子魚、毛花魚、淡水魚、風尾魚、風鱭、刀鱭等。分布長江流域中下遊,捕後去內髒,洗淨備用。

【成分與藥理作用】本品含蛋白質、脂肪及微量元素鋅、硒等。有利於兒童的腦力發育,並能促進血液中抗感染淋巴細胞的增強,有益於提高人體對化療的耐受力。

【應用思路】

1.本品具有補氣活血之功效。適用於體弱之人調補,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食少腹脹等症。

2.具有瀉火解毒之功效。適用於癰疽、痔漏、瘡疥等症,一般外用。

【用量用法】內服:煮食。

【注意事項】多食發疥,助火動疾,有濕熱瘡者,勿食。

【配方參考】

1.食少腹脹:鱭魚150g,蔥、薑等調料共煮食之。

2.體虛無力:鱭魚肉150g,黨參、黃芪各15g,加生薑3片,花椒、蔥等調料共煮,去藥食魚飲湯。

3.脾胃虛寒所致飲食不振、消化不良:鱭魚1條(去鱗及內髒),生薑3g,豆豉6g,山楂6枚,胡椒粉1.5g,先煮豆豉,水沸後下魚及其他,熟後食之。

白魚為鯉科動物翹嘴紅鮊的肉。別名鮊魚、魚、翹嘴鮊、翅殼、翹嘴巴、大鮊魚、白扁魚等。分布黑龍江、黃河、遼河等幹支流及其附屬湖泊中。

【成分】本品含水分、蛋白質、脂肪、灰分、鈣、磷、鐵、維生素B2、煙酸等。

【應用思路】

1.本品具有開胃健脾之功效。適用於胃氣不舒、不思飲食等症。

2.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適用於水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