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速度

報道

作者:歐陽婷

取“大都會”的經,走自己的路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來到北京,最讓他們感觸的事情有兩件:

除了意料之中的看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之大,另一件就是學會了像中國人那樣加班——

他們“不得不”跟中國團隊一起,用將近兩周的時間完成這個大展的布展。這個國家的速度讓他們驚歎。

在國博的二樓,從一座仿造大都會博物館新古典主義的大門模型進入到展場內,便可以看到這些來自該博物館的100多件珍貴的藏品,它們集結在“自然”這個大主題下,讓我們在這個春日遲遲的春天和汙染嚴重的城市,更加加深了對綠色的渴望。

對“自然”的命名

“中國以前從來沒有舉辦過這種規模、這種主題的展覽,展品完全來自大都會博物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康柏堂顯得非常自信。展覽的策劃人和組織人彼得·巴尼特先生也是大都會博物館的中世紀藝術策展人,起初也考慮過其他的展覽主題,但縱觀千年的藝術發展史,最終他覺得“自然”是一個非常普遍的主題,雖很寬泛,也正因此,可以讓他在所有的藏品中挑選,“把這些作品放在一起,能讓那些即使去紐約參觀大都會博物館的觀眾都無法看到的東西。”於是在他們精心挑選下,不論是古巴比倫文明,還是美國現代文化,包括雕塑、油畫、掛毯、漆器、絲綢、青銅器等各種形態,在展覽中都有所涉及。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這是一次近距離接觸諸多名家原作的絕好機會,最受人矚目的無疑是名家的作品。

如倫勃朗1654年的代表作《芙羅拉》,他以其深愛的逝去的妻子撒絲基亞為原型,描繪了主管春天、花卉和愛情的女神形象。高更的作品《沐浴中的塔希提婦女》和雷諾阿的油畫《海灘上的人》創作於同一年,卻反映了不同的地域與社會背景下女性迥異的生活狀態。最令人矚目的也許要數凡·高1889年畫的《柏樹》,這幅作品描繪了普羅旺斯的一棵柏樹,畫麵色彩濃烈,充斥著驛動不安的激情,在凡·高看來,這種樹“線條和比例與埃及的方尖碑一樣優美動人……它就像明媚風景中的一個黑點,但又是最有趣味的黑色符號,同時也最難精確描繪。”

大都會博物館館長康柏堂本人最喜歡的展品是一個獅形頭盔,它是現存最早的幾件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製造的仿古頭盔。頭盔的外層是精美的銅鑄外殼,外殼表麵巧妙地雕刻出獅頭,然後火法鍍金為其鍍上一層金色,外形流暢。頭盔的原型為古希臘神話中的尼米亞猛獅的獅頭。

展覽中的許多展品都是價值連城,對於普通觀眾最關心的借展、運輸、保險等等每一個都需要巨大資金支持的環節,對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而言,顯然政府的支持和強大的國家背景使得這些都不怎麼成為問題。

有意思的是,這個展覽是在日本結束之後移師至北京,到了本地,名字也由直白的“大地·天空·海洋”變成了“道法自然”。國博的工作團隊更希望到了中國之後,展覽能夠體現出“中國味道”。

“‘道法自然’語出老子的《道德經》,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裏麵反映的是一種東方傳統的自然觀。在東西方文化傳統中,人們都從自然中汲取力量,完善自我,而在現代文明的發展中,人們越來越注重與自然的和諧。從本質上來講,兩者具有相通的內涵。”國家博物館陳履生副館長這樣解釋。而經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專門研究漢學的專家的解釋,對方也理解並喜歡上了這簡單的四個字背後深層的涵義。

“老”展館,年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