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戰略選擇及應對策略
博士論壇
作者:歐陽琛 朱國華
摘要:近年來,我國期貨市場經曆了較快的發展,對外開放有所深入,但是總體步伐明顯落後於其他資本市場。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現狀迫切要求對外開放的進程能夠有序加快。加快對外開放需要合理的規劃,文章將在總結新興期貨市場對外開放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我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戰略目標和規劃,並圍繞總體規劃明確具體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期貨市場;對外開放;戰略;策略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不斷加快。期貨市場作為我國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外開放有所深入,但是總體步伐明顯落後於其他資本市場。本文將在總結新興期貨市場對外開放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我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戰略目標和規劃,並圍繞總體規劃明確具體的應對策略。
一、 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現狀
1. 相關規定。
(1)WTO規定。WTO重點關注商品與服務的自由貿易。WTO中關於我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主要是指資本市場服務業的對外開放。雖然WTO中關於我國期貨市場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期貨市場對外開放屬於金融服務業開放的大範疇。
(2)CEPA協議。根據CEPA補充協議規定:允許持有香港證監會牌照(在澳門金融管理局登記的)並符合中國證監會規定條件的中介機構在內地設立合資的期貨經紀公司,香港持牌中介機構(澳門服務提供者)擁有的股權比例不超過49%(含關聯方股權)。證監會也相應下發了《關於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參股期貨經紀公司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簡稱“港澳參股通知”)。同時,境內期貨公司可以在香港設立境外分支機構,但隻能代理境外期貨業務。
(3)期貨法規。《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下簡稱“條例”)、《期貨公司管理辦法》(下簡稱“公司辦法”)和《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下簡稱“交易所辦法”)中對期貨市場對外開放進行相關規定。在從事境外期貨交易方麵,條例第十七條規定期貨公司的經營範圍包括境外期貨經紀,第四十七條規定了境內機構和個人從事境外交易的管理規定。在境外機構和個人從事境內期貨交易方麵,交易所辦法第五十三條和公司辦法第五十一條都為境外機構成為境內期貨交易所會員和境外個人參與境內期貨交易留下了開口。在境外機構參股境內期貨公司股權方麵,公司辦法第九十六條明確了港澳服務提供者可參股境內期貨公司。
2. 開放進度。
(1)外資參股境內期貨公司股權。在證監會配合CEPA協議而於2005年發布港澳參股通知後,已有銀河期貨、中信期貨、中山期貨三家公司分別獲準借道香港引入荷蘭銀行、東方彙理金融、摩根大通等戰略投資者,持股比例均不超過49%。
(2)境內期貨公司在港設立分支機構。依據CEPA第三階段協議的有關內容,自2006年1月1日起,符合條件的內地期貨公司可到香港設立分支機構。2006年3月起,證監會先後批準南華期貨、格林期貨、永安期貨、廣發期貨、中國國際期貨、金瑞期貨等六家期貨公司在港設立分支機構。
(3)基於股指期貨的QFII方案。2007年,針對即將推出的股指期貨,監管層召集證券QFII機構就其參與股指期貨進行了交流,並初步確定了參與的資金額度不超過全部資金的10%。這一期貨QFII方案更多的還是傾向於給予證券QFII保值工具。而商品期貨的QFII製度經過幾次調研尚未有實質性成果。
3. 與證券市場開放進度的比較。
到2007年底,我國共有7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28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其中19家的外資股權已達40%以上,有4家外資證券機構駐華代表處成為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特別會員,有39家和19家境外證券機構分別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直接從事B股業務。2002年12月實施允許經批準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境內證券市場的QFⅡ製度,其中49家獲得總計99.95億美元的投資額度,有13家銀行(包括5家外資銀行)獲準開展QFⅡ托管業務。2006年5月我國實施允許經批準的境內機構投資於境外證券市場的QDⅡ製度。到2007年底,有15家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和5家證券公司獲此資格,總額度達245億美元。
在WTO中我國對證券服務業開放的承諾主要是三方麵:B股交易方式和席位方麵;允許建立合資的證券公司;允許建立合資的基金管理公司。到2007年底,這些承諾已全部履行。相比於證券市場的開放進度,期貨市場的對外開放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具有明顯差距。
4. 期貨市場加快對外開放的迫切性及可行性。
(1)迫切性。現實表明,期貨市場的對外開放進程已較為落後。但期貨市場相對於證券等資本市場卻需要更高的開放度。首先,期貨市場是信息、資金高度流動的市場,具有天然的國際化特征。隻有開放的期貨市場才能吸引國際投資者的參與,才能取得國際定價權,才能有助於國際金融中心的構建。其次,國內投資者有參與國際期貨市場的客觀需求。相對於國際期貨市場可二十四小時進行交易且放假休市時間較短的特點,國內期貨市場在價格的連續性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劣勢。這種劣勢妨礙了期貨市場經濟功能的正常發揮,造成了境內投資者參與國際期貨市場進行雙邊操作的客觀需求。最後,境內期貨公司需要國際先進經驗提升自身水平。相對於證券、基金等金融企業,境內期貨公司在資本實力、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方麵存在著客觀差距,這就更需要引進國際先進經驗來提升自身水平,縮小現實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