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可行性。迫切需要加快開放的期貨市場同時也具備了相應的條件。首先,市場有深度。境內期貨市場的交易規模近年來呈現出爆炸性增長,各主要品種的交易量在國際市場都引人矚目,市場已具備接受境外投資者的深度。其次,監管有力度。近年來,隨著期貨市場法規體係的修訂和基礎性監管製度的完善,市場整體規範度越來越高。監管層對於市場整體風險的監控和處置水平在不斷提升,應對開放中新問題的能力逐漸加強。最後,開放有限度。作為資本市場的一部分,期貨市場對外開放不可能脫離我國資本市場總體的開放戰略。加快開放進度的需要是局部的,從全局來看期貨市場的開放仍應是有節奏有計劃的。
二、 新興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經驗分析
1. 部分新興市場的對外開放情況。
(1)台灣期貨市場。1992年至台灣期貨交易所設立,台灣地區所謂的期貨市場僅僅是代理投資者進行境外期貨交易的市場,可以說是一個天生的對外開放市場。1998年台灣期貨交易所正式經營並推出本土期貨合約以後,在投資者準入方麵,台灣期貨市場從初期僅允許境外投資者基於避險目的從事境內期貨交易,到目前放開境外投資者從事非避險目的境內期貨交易,但仍有持倉限製。由於市場的開放性,目前三分之一的台灣期貨商具有外資背景。
(2)印度期貨市場。1995年印度正式推出了境外機構投資者(FII)製度。FII在印度證券交易董事會(SEBI)注冊登記後,能夠參與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交易。目前,印度商品期貨市場也已經對境外投資者開放。遵守印度法律的外國投資者都可以成為交易所的會員。通過適度開放交易所股權,印度公司製交易所也引進了外資戰略投資者。在對境外服務商的開放上,通過允許與本土期貨公司合作,境外期貨商大量進入印度期貨市場。
(3)韓國期貨市場。從1995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後,韓國逐步開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1998年7月,韓國宣布衍生品交易對境外投資者開放。根據韓國交易所數據,境外投資者在期貨市場的份額持續增長,已成為韓國期貨市場的重要投資力量。對外開放後,韓國期貨市場投機交易比重逐漸降低,風險管理功能更加突出,市場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更加成熟的發展階段。
(4)巴西期貨市場。巴西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大背景是巴西在金融領域采取的自由化舉措。2000年1月,巴西中央銀行批準巴西期貨交易所可以向境外投資者開放,但持有的金融資產必須托管或存放在指定機構。符合條件的外資期貨服務商允許在巴西開展業務,並申請成為交易所的會員。目前,巴西期貨交易所和聖保羅證券交易所都有幾十家外資會員,這些外資會員大多可以提供經紀服務,很多外資會員還可以提供結算服務。此外,巴西還為期貨市場的開放提供了稅收優惠、便捷結算等多方麵優惠和服務。
2. 對我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啟示。
(1)積極推進,合理規劃。新興市場對外開放的成功經驗表明,監管層對於期貨市場的開放必須持有積極的態度,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對外開放的有序高效開展。同時,期貨市場的開放應該做好規劃,把握節奏,在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漸進式推進,隻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開放的成效。
(2)法製配套,服務跟進。新興市場對外開放的一個普遍特點是監管層都以“先立法,後開放”為指導原則,針對開放都事前進行了建章立製。在開放過程中逐步完善QFII製度、國際監管協作製度等配套製度。法製的完善規範了市場的開放,有效防範了開放帶來的風險。此外,當地監管層對於市場開放的優惠措施和高效服務也推動了市場的健康發展。
(3)以我為主,發揮優勢。成功的新興期貨市場在對外開放中都建立了本土市場的國際比較優勢,在國際主要期貨品種上具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同時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自身市場的核心產品,對國際投資者形成了較強的吸引力。因此,期貨市場對外開放要以建立比較優勢,提升本土市場國際地位為重要著力點。
三、 我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戰略選擇及應對舉措
1. 對外開放的戰略目標及原則。
綜合來看,我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目標應是:以提高期貨市場效率為核心,以境內期貨市場到區域性國際期貨市場,進而到全球性期貨市場為發展路徑,以發展壯大本土期貨市場,充分發揮期貨市場服務於國民經濟的市場功能為根本目標,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的原則,力爭做到期貨市場的國際化與期貨市場的本土化和規範化的有機統一。
2. 對外開放的進程規劃及應對舉措。
(1)第一階段:按國際慣例,規範和發展我國期貨市場,完善商品期貨品種,上市金融期貨品種,推動期貨交易所國際合作,扶植大型期貨公司,開始逐步放開境外期貨業務。
①大力推進《期貨法》立法的全麵準備工作,為期貨市場規範運行和發展提供法律依據和保證。同時,借鑒國際市場經驗,製定期貨市場對外開放具體配套製度,重點考慮金融期貨市場推出初期的QFII製度。②繼續完善商品期貨品種體係,上市鋼材、稻穀、PVC等品種,為境內投資者應對商品價格大幅波動衝擊提供有效途徑和手段,繼續擴大國內商品期貨市場規模,為未來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打下基礎。同時,推出股指期貨,為國債、外彙等金融期貨品種上市做好準備。③交易所應順應全球化發展潮流,加快國際合作的步伐,探索與國內外交易所進行多層次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交易所的國際地位,為金融市場的開放和金融期貨的推出作好準備。④在完善期貨交易所會員製基礎上,對個別期貨交易所進行股份製改造試點,促進體製與製度創新,為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做好製度準備。⑤在優化期貨公司股東結構,允許金融機構參股的基礎上,實行分類監管,扶植發展大型期貨公司,進行創新業務試點。同時,在現有三家合資期貨公司的基礎上,放寬外資參股期貨公司的範圍和比例限製。⑥在目前已設立六家香港分支機構的基礎上,設置準入條件,選擇規範化的、具有專業能力和有實力的期貨公司從事境外期貨代理業務,為中國期貨市場的國際化積累經驗,培育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