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緯度、地球大小(主要是基本緯圈)和有已知世界的世界地圖,就必然並且也可能對地球的未知世界部分進行較科學的猜測。這些猜測包括:大西洋有多大,從歐洲西海岸向西航行到日本、中國、印度需要多少時間;大西洋中會不會有大塊陸地存在;非洲向南延伸到多遠,大西洋是否與印度洋相通,印度洋是否是“地中海”;等等。對這些問題的長期猜測,對地理發現有著推動作用。亞裏士多德便首先提到發現新大陸的問題,其後斯特拉波、季奧多爾、普魯塔克、大普林尼、龐·麥拉等,均常常談及大西洋彼岸的大陸。亞裏士多德的弟子,亞曆山大的隨軍地圖師迪凱爾庫斯首次確立自直布羅陀海峽通過羅德島,沿著興都庫什山脈、越過喜馬拉雅山脈再穿出東海而去的基本緯線。埃拉托色尼則根據這條基準緯線,首次畫出了有經緯網的當時已知世界的世界地圖,圖上包括歐亞非的已知部分。由此他還正確地推測,可以從大西洋繞過非洲進入印度洋。一世紀的辛尼加等則算出,順風幾天就可以橫渡大西洋到達東方400由此可見,早在希臘羅馬時代,學者們就在為多年後的葡萄牙人南航,哥倫布西航描繪了藍圖。歐洲中世紀長達千年的“對蹠點”之爭,不僅沒有能否定其存在,相反使“對蹠點”理論更趨成熟,從而引起人們去遠方尋找的欲望。
大約1413年,法國主教德·艾裏寫了《大地的形狀》一書,該書幾乎是逐字逐句地引用羅吉爾·培根轉述的亞裏士多德的地理觀點。15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位的教皇庇護二世著有《自然誌》一書,該書基本上是摘編托勒密的著作。但也有創新,認為環繞非洲的航行是可能的。這兩本書的影響都較大。1474年意大利地理學家托斯堪內裏給葡萄牙紅衣主教寫信提出向西橫渡大西洋到達亞洲東端的設想。後來哥倫布又向托請教,他們曾多次通信,托還給哥寄去了他繪製的有經緯網的世界地圖。葡萄牙人向南探航,哥倫布決心向西航行,實際上是在這些書和這些地理理論的啟發和影響下進行的。
但是中國古代似乎從來沒有從科學上來論證未知世界的存在,也沒有提出橫渡太平洋到美洲、南下繞過非洲到西歐去的設想,或論證這些設想的可能性。盡管《梁書·諸夷傳》等史書曾提到中國以東兩萬裏外的扶桑國、扶桑以東千餘裏的女國,但後來也沒有從地圖學、地理學上去論證它的存在。明代鄭和七次遠航,也沒有一次向東闖入太平洋去尋找扶桑國,而基本上是沿著中國和西洋的傳統航線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