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界有一種看法,認為蒙元的疆域、版圖、勢力範圍向北達到了北冰洋海岸。這種觀點沒有根據。前已論及,宋、元、明的輿地圖籍並沒有畫出北亞、北冰洋。我們再看看文獻記載。元代科學家郭守敬主持了全國性的較大規模的日影觀測科學實驗,以編製授時曆。元官修《經世大典》載:“於是測影之所東及(高)句麗,西至滇池,南逾朱崖,北盡鐵勒,凡二十有七。是亦古所未備者也。”《元史》對鐵勒的地理位置記得很清楚:“鐵勒,北極出地五十五度,夏至晷影長五尺一分,晝七十刻,夜三十刻。”個測影所中最靠北的實際上是北海測影所。其地理位置是:“北海,北極出地六十五度,夏至晷影長六尺七寸八分,晝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我們知道,北半球任何地區的北極星高度角與該地的地理緯度同值。鑒於中國古代一圓周為365度(因一年有365天),所以北海測影所的位置在北緯64度左右,鐵勒測影所的位置在北緯54度左右。而北海(貝加爾湖)方向上的北冰洋海岸在北緯77度的泰梅爾半島北岸。
《經世大典》對元朝的疆域有這樣的記載:“至四海之混一,若夫北庭回紇之部,白霫高麗之族,吐蕃河西之疆,天竺大理之境,蜂屯蟻聚,俯伏內向,何可勝數。”元人所說的元朝疆土的四至是北至回紇,東至高麗(朝鮮),西至吐蕃(西藏),南至大理(雲南)。北庭回紇的“北庭”是指唐武則天時設立的北庭大都護府。回紇(鶻)在漠北時分布在貝加爾湖以南,勢力隻達到北緯51度。《元史》所述的蒙元的疆域地盤是:“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宋元時代的陰山,非內蒙古河套地區的陰山,而指新疆天山山脈的東段,它東西走向,橫亙在北緯43度線上。“北逾陰山”當然不是“北止於陰山”,不過也不會超出很遠。所以,蒙元的疆域勢力向北達到北緯五十多度的貝加爾湖地區一線是比較屬實可信的。現代外國學者畫出的蒙古帝國地圖一般也作如是觀。如湯因比等《曆史研究》第11卷《曆史地圖集與地名錄》中的兩幅蒙古帝國圖,蘇聯科學院《世界通史》第三卷中的蒙古帝國圖,《泰晤士世界曆史地圖集》中的蒙古帝國圖,《錢伯斯世界曆史地圖》中的元朝圖,日本人安部健雄的《蒙古帝國圖》,等等。南充師範學院編繪的《中國古代曆史地圖集》和台灣出版的《中國曆史地圖集》也基本上如此。
明代中國(明朝)、蒙古(瓦刺、韃靼)、滿洲(女真一滿族的後金)的疆域、版圖、勢力向北達到了貝加爾湖北岸以北,外興安嶺,大約在北緯57度、58度一線。明代中國、蒙古、女真的地理知識向北也隻認識到了解到這一帶。前述羅洪先的《廣輿圖》、陳祖綬的《皇明職方地圖》可作佐證。晚明士人也承認,“是又極論於六合之外,非是圖(指《廣輿圖》,也泛指地圖)所能悉也,嗚呼。”
綜上所述,北亞的大部分在地理大發現以前是文明人類未達的不毛之地。我們之所以討論元代的疆域範圍和明代的地理知識問題,是想從一個側麵論證俄羅斯於16-17世紀在北亞北冰洋的地理大發現成立。倘若蒙元的勢力真的向北達到了北冰洋海岸,明人的地理知識水平也達到了北冰洋海岸,俄羅斯地理大發現的成就及其意義就要大打折扣了;俄國在合並北亞的過程中,侵略、擴張的成分就大大加重了;而探險和發現的因素則大大削弱了。不過事情並不是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