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兩種語言的銜接手段(cohesive ties)大致相同,但由於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語係,因此在句法結構、行文方式等方麵具有不同的特點。英語民族強調形式邏輯、主客體分離,因此語言常用“形合法”(hypotaxis),即句中的詞語或分句之間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起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係,注重顯性接應(overt cohesion),注重結構完整,注重以形顯義;而漢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主客體統一,所以語言常用“意合法”(parataxts),即少用甚至不用形式連接手段,注重隱性接應(covert cohesion),注重邏輯事理順序,注重以神統形。王力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西洋語的結構好像連環,雖則環與環都聯絡起來,畢竟有聯絡的痕跡;中國語的結構好像天衣無縫,隻是一塊一塊地硬湊,湊起來還不讓它有痕跡。西洋語法是硬的,沒有彈性的;中國語法是軟的,富於彈性的。惟其是硬的,所以西洋語法有許多呆板的要求,如每一個clause裏必須有一個主語;惟其是軟的,所以中國語法隻以達意為主,如初係的目的位可兼次係的主語,又如相關的兩件事可以硬湊在一起,不用任何connective word。”英漢語法銜接手段有所不同。英語用關係代詞、關係副詞、連接代詞和連接副詞(如who、whom、whose、that、which、what、when、where、why、how等)來連接主句和定語從句、主語從句、賓語從句、表語從句或狀語從句;用並列連詞和從屬連詞(如and、or、but、yet、so、however as well as、while、since、until、so……that、unless、lest等)來連接詞、詞組、分句或狀語從句。漢語中雖然也有一些連接詞,但在表達中人們常常表現出一種少用或不用連接詞的趨勢。介詞是英語裏最活躍的詞類之一,包括簡單介詞(with、to、in、of、about、between、through等)、合成介詞(如inside、onto、upon、within、throughout等)和成語介詞(如according to、along with、in front of、on behalf of、with regard to等);而漢語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詞。英語中的省略多數伴隨著形態或形式上的標記,並可借助時態標記或情態標記等語法手段將適宜的動詞省略。漢語在表達上富有彈性,最常用的省略是主語的省略,謂語的省略較少,往往通過原詞重複或其他詞彙手段來表達意義。英語有詞的屈折變化形式,所以名詞性替代詞有單複數形式的區別,動詞性替代詞有時態的形式變化。漢語替代的頻率低於英語,通常用原詞複現的方式來達到語篇的銜接。此外,英語的照應多用人稱代詞、指示代詞,而漢語常用零式指代和名詞的重複。英漢詞彙銜接手段也有所不同。除了特定目的之外,英語語篇常常避免原詞複現,主要采用同義詞、近義詞或上下義詞與其他銜接手段配合,幫助銜接句子、構成連貫;與此相反,原詞重複是漢語的一個顯著特點。綜上所述,英語往往盡可能運用各種銜接手段,把不同成分連接起來,構成段落與篇章,表達一定的語法關係和邏輯聯係,達到語篇連貫的目的。相應的,漢語也可充分利用其“意合”的特點,采取多種方式靈活實現語篇內部的銜接和外在的連貫。盡管英漢語篇的銜接與連貫手段具有差異性,但這種差異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總之,對語篇銜接與連貫的認識和把握,無論在理解原文還是在生成譯文的過程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英漢互譯實踐中,既要遵循翻譯的一般規律,又應根據兩種語言的不同銜接手段作出相應的調整,以實現譯文的語義連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