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廠房是建成了,可廠裏因為資金困難,一直沒有用那片房子,因此那房子就站立在一片雜草中,不時的,父親還會去那除草,可畢竟麵積太大了,憑他一個人的力氣,顯然已無力回天。但是,隻要有空,他就會到那地裏去轉轉。父親看著那片土地,總是在說:“可惜啊,白糟蹋了一大片好地,它們多肥啊,這幾年,要長多少莊稼啊!唉!”
現在,那盆土仍然還在我們家藏著,每次回家看到那盆土,我就仿佛看到父親那滿是皺紋的老臉,還有那一聲長長的歎息。
評價:
這段文字記錄了自己與土地與親人的交流和對話,“土地”與“父親”互相映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作者將父親如土地般樸實的性格和語言展現給大家,不帶任何矯飾,文風也如土地一般樸實。
我來寫作:
思鄉是永恒的話題,請你讀下麵的詩句名言,擇取其中一個角度,寫一個40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
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曹操)
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張九齡)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李白)
自我評價:
美文櫥窗
藕與蓴菜
葉聖陶
同朋友喝酒,嚼著薄片的雪藕,忽然懷念起故鄉來了。若在故鄉,每當新秋的早晨,門前經過許多鄉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軀幹高大且挺直,使人想起健康的感覺;女的往往裹著白地青花的頭巾,雖然赤腳,卻穿短短的夏布裙,軀幹固然不及男的那樣高,但是別有一種健康的美的風致;他們各挑著一副擔子,盛著鮮嫩的玉色的長節的藕。在產藕的池塘裏,在城外曲曲彎彎的小河邊,他們把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這樣潔白。仿佛他們以為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這是清晨畫境裏的重要題材,倘若塗滿汙泥,就把人家欣賞的渾凝之感打破了;這是一件罪過的事,他們不願意擔在身上,故而先把它們洗濯得這樣潔白,才挑進城裏來。他們要稍稍休息的時候,就把竹扁橫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麵,隨便揀擇擔裏過嫩的“藕槍”或是較老的“藕樸”,大口地嚼著解渴。過路的人就站住了,紅衣衫的小姑娘揀一節,白頭發的老公公買兩枝。清淡的甘美的滋味於是普遍於家家戶戶了。這樣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課,直到葉落秋深的時候。
在這裏上海,藕這東西幾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從我們故鄉運來的。但是數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華公子碩服巨賈的幫閑茶房們把大部分搶去了;其餘的就要供在較大的水果鋪裏,位置在金山蘋果呂宋香芒之間,專待善價而沽。至於挑得擔子在街上叫賣的,也並不是沒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澀得像未熟的柿子,實在無從欣羨。因此,除了僅有的一回,我們今年竟不曾吃過藕。
這僅有的一回不是買來吃的,是鄰舍送給我們吃的。他們也不是自己買的,是從故鄉來的親戚帶來的。這藕離開它的故鄉大約有好些時候了,所以不複呈玉樣的顏色,卻滿被著許多鏽斑。削去皮的時候,刀鋒過處,很不爽利,切成片送進嘴裏嚼著,有些兒甘味,但是沒有那種鮮嫩的感覺,而且似乎含了滿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隻有孩子很高興,他把這許多片嚼完,居然有半點鍾工夫不再作別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聯想到蓴菜。在故鄉的春天,幾乎天天吃蓴菜。蓴菜本身沒有味道,味道全在於好的湯。但是嫩綠的顏色與豐富的詩意,無味之味真是令人心醉。在每條街旁的小河裏,石埠頭總歇著一兩條沒篷的船,滿艙盛著蓴菜,是從太湖裏撈來的。取得這樣方便,當然能日餐一碗了。
而在這裏上海又不然;非上館子就難以吃到這東西。我們當然不上館子,偶然有一兩回去叨擾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蓴菜上市的時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過。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親戚來了,送他瓶裝的西湖蓴菜,他送給我一瓶,我才算也嚐了新。
向來不戀故鄉的我,想到這裏,覺得故鄉可愛極了。我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會起這麼深濃的情緒?再一思索,實在很淺顯:因為在故鄉有所戀,而所戀又隻在故鄉有,就縈係著不能割舍了。譬如親密的家人在那裏,知心的朋友在那裏,怎得不戀戀?怎得不懷念?但是僅僅為了愛故鄉麼?不是的,不過在故鄉的幾個人把我們牽係著罷了。若無所牽係,更何所戀念?像我現在,偶然被藕與蓴菜所牽係,所以就懷念起故鄉來了。
所戀在哪裏,哪裏就是我們的故鄉了。
八麵來風
妙語集錦
1.家是一個溫馨而甜蜜的字眼。在家可以撒嬌,也可以打鼾,可以舒展筋骨,也可以栽培誌趣,可以毫無顧忌地回歸天性,也可以無拘無束地盡享天倫;可以衝破時間的界限去聆聽兒時的笑聲,也可以倒轉時針去尋找歲月的足跡;可以觀魚賞花,自作佳肴,美化休閑的時光,也可以打點行裝充氣加油,準備揚帆遠航……
——張萬處《讀者》
2.母愛是人類情緒中最美麗的,因為這種情緒最沒有利祿之心摻雜其間,愛情還有自私的地方,母愛的情緒就不再有它了。
父愛絕對不受個人利害的玷汙,父愛的持久不變和廣大無邊,遠過於情人的愛。
——[法國]巴爾紮克《巴爾紮克妙語錄》
3.薔薇花又開了,與那年的一樣幽美芬芳。籬笆柵欄下的薔薇花之光斑,飄飄蕩蕩,帶著濃濃的憂傷。閉上眼睛,微微發呆,記憶深處,你笑唇比這花兒甜。
——杜 玲
4.落日熔金,暮雲四合,晚霞帶著無盡的沉思,落在了那片青塚,雲無語,草也沉默;落在了那片空白,讓人憶起了你,用縷縷青絲熬成了白發滄桑,用自己的明眸點染了那一方淨土,那一方空靈,那一方空白,那一道風景。
——胡 敏
5.冰雪覆蓋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團火來取暖;暗夜無邊的時候,我們需要點點星光來取暖;前途茫茫時,我們需要一盞航燈來取暖……四季輪回,心裏濾不去的是煩惱和憂愁,腳下略不去的是艱辛和傷痛。寒天冷日,讓我們用什麼來溫暖迎風而立的自己?留些真誠給自己取暖吧!
——陸曉磊
6.秋天,樹葉黃了,枯了,快要脫落了。枯黃的葉子離開了枝頭,在風中飛舞著,懷著對金秋季節無比眷戀的心情離去。假如我是落葉,我願意很快地落在地上,又很快地被水溶化,然後鑽進又黑又香的泥土裏,盡情擁抱這些又大又小又粗又細的樹根。
——張 凱
高考T台
請以“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擬題目;②自定立意;③自選文體,且文體特征鮮明。
——2007年山東高考作文題
優秀作文一:
故鄉,我永遠的夢
一日,偶讀到作家莫懷戚的一句話,“雲海落日飄忽柔曼,美國的落日眨眼就落下,而隻有故鄉的落日才最能打動人的心。”是呀!隻有故鄉的落日才是最能打動人的心啊!為了求學,我踏上了離家的路,但是故鄉的記憶卻並未隨時間而消退,反而越來越清晰了。
正如一句詩所說:“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身在外地,每當我仰望那輪明月,便想起我的故鄉。我的故鄉在魯西南平原上,那裏總有似乎望不到頭的麥田。清晨,一聲一聲的雞啼回蕩在我的小村裏;傍晚,一絲一絲的嫋嫋炊煙無限柔情地籠罩著它。故鄉的記憶好似一個水壩,開一個小口也能決堤。如今,當我站在故鄉之外,站在童年之外,我發現自己的身影依然飄蕩在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
就算時間是殺手,除掉我腦中封存的知識,它也永遠不能奪走故鄉的記憶。我依然記得村口的小河,彎彎曲曲載著我對親人的思念;我依然記得父親種的那棵歪脖子樹,掛著兒時五彩斑斕的夢想;我依然記得村東邊那口井,黑黑的井口裝載著我的不安。時間能使綠葉枯萎,能使容顏衰老,能使滄海變桑田,但它卻風化不了我對故鄉的無限回憶。
故鄉,我永遠的夢。如果我是失根的蘭花,飛舞的秋蓬,那故鄉的記憶就是我重歸大地的力量。時間會使水變成汽,但它不能阻止汽凝成水,重回大地。當雨點驕傲地對大地說:“我是你千萬次放逐又千萬次喚回的孩子。”時間隻能歎息,因為在對故鄉的記憶麵前,它無能為力。時間不會風化人們對故鄉的記憶,不然怎會有“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的鬱鬱低吟?不然怎會有“不知何處吹楊柳,一夜征人盡望鄉”的癡癡哀怨?不然怎會有“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期盼?不然怎會有“還顧望故鄉,長路漫浩浩”的惆悵?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鄉。故鄉的記憶會因我們的年邁而愈加清晰。
胡馬依北風,狐死必首丘。一枝一葉總關情,情到深處憶故鄉。故鄉,裝載著我們的夢。即使樹高千丈,葉落必將歸根;即使時間流逝,故鄉的記憶也永遠不會風化,永遠不會!
優秀作文二:
薔薇·故鄉
席慕容說:記憶是無花的薔薇/永遠不會敗落。
闊別故鄉多年,我才吟出這一句詩的滋味。或許,“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關於故鄉的記憶經曆時光的打磨,反而愈發清晰了。
夢中常常回到故鄉。那是一個安謐的小山村,夏日的午後,似睡非睡間,總有幾聲歡快的蛙鳴,老牛“哞—哞—”的呼喊。有時又回到村前的小溪旁,和傻丫等小夥伴玩笑嬉戲,水花常常濺在挽起的褲管上……宿舍的人說我常常在夢中笑出聲。
時間就像是一條寬廣的河流,緩緩地從大堤上流過,洗去了塵埃,濯新了記憶。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栩栩如生浮在我眼前,六年來從未消失過。我常常懷念那些淳樸的鄉親,他們是不是也同樣惦念著漂泊在外的伢子呢?
初到城市,我緊緊握住小叔的衣襟不敢放開。那些紅燭,燈光,悠揚的薩克斯,快節奏的列車……一齊向我湧來,讓我不知所措。想像中的城市應該是多一些安寧和淳樸的,一如我的故鄉,那個多年來魂牽夢縈的地方。
時間有時候很慢,特別是久久收不到家信的時候,我在日曆牌上用鮮豔的紅筆圈出每一個收信的日子。對我來說那一天是新年,是最值得銘記的日子。圓圓圈圈,紅色有時密有時疏地散落在每一本日曆上,記載著好多關於故鄉的記憶。日曆不隻明示給我時間,更給了我許多美好的記憶。也許,這就是餘光中先生所說的“根”的感覺吧。
問及故鄉,回信中常說哪裏變了,哪裏沒變。於是關於故鄉的記憶也一點點修整,一點點完美。時間固然更改了故鄉昔日的容顏,卻風化不了她在我心中的記憶。
某日在鍵盤前敲文字,洋洋灑灑一片全是記憶中的故鄉。隔幾日彙款單來了,除了稿酬,還有一句:
記憶是無花的薔薇/永遠不會敗落——席慕容
拿到單據的那一刻,淚水盈滿麵頰。我不知道是誰特意寫給我的這句話,也許他/她也是漂泊在外的遊子吧。記憶中的故鄉,時間愈久便愈有分量。時間又怎會風化她在我心中的記憶呢?
我的故鄉,我心中的無花薔薇,千載盛開……
總評:
這兩篇優秀作文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融入真情。文貴情真,有真情的文章才能給人以感動。兩位作者把對故鄉的深深眷戀融入字裏行間,呈獻給讀者,在不知不覺間也讓我們受到感染,產生共鳴。
二、精選細節。文章忌空泛,不少同學隻會空洞地抒情,而不善於選擇感人的細節而描寫,結果也許自己很感動,而留給讀者的感覺卻是好可笑。“一聲一聲的雞啼”,“一絲一絲的嫋嫋炊煙”,“村口的小河”,“那棵歪脖子樹”,還有“歡快的蛙鳴”,“老牛‘哞—哞—’的呼喊”……,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都成了作者寄托情感的載體,有了這些,對故鄉的思念也就落到了實處。
三、寫出文采。精彩的語言是兩篇文章的一大亮點。除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恰到好處的引用,林林總總的古今中外詩文名句不僅讓人欣賞小作者積累的豐厚和學識的淵博,更有助於情感表達的酣暢淋漓。
高考模擬
閱讀下麵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個富人,成天覺得自己不痛快,他決定出去尋找痛快。他看見一個農夫在耕地,便問他:“你知道哪裏可以找到痛快嗎?”
農夫說:“你幫我把地耕完再告訴你吧!”
“好吧。”這個富人下了地,和農夫在炎炎烈日下幹起活來。
地耕完了,他們來到樹蔭下,富人感到非常口渴,農夫給了他一大碗水,富人一飲而盡,情不自禁地說:“真痛快!現在你快告訴我,到哪裏可以找到痛快?”
農夫說:“你不是已經找到痛快了嗎?!”
這個故事會使你產生怎樣的聯想?請結合材料確定立意,聯係生活,寫一篇記敘文或議論文。
要求:①自擬題目;②不少於800字;③卷麵工整。
思維魔方
材料:
2009年5月7日晚,年僅25歲的浙江大學畢業生譚卓在文二西路過斑馬線時,被一輛疾馳的三菱跑車撞飛,搶救無效死亡。而這起事故的肇事者胡斌是杭州師範學院體育係的大二學生,20歲。根據目擊者的描述,肇事者駕駛的是一輛經過改裝的紅色三菱跑車,事故發生時,正與一輛法拉利和一輛保時捷飆車。目擊者稱,死者被撞飛5米多高,然後落到20多米遠的地方。
事發後,胡斌及其同伴對被撞者的安危毫不關心,他的同伴還提出,找路子擺平此事。隨後有一名黑衣女子趕到事發現場後,打了40分鍾電話,讓人心寒。尤其是與胡斌一起飆車的同伴在事後叼著煙、若無其事的照片被媒體刊發後,深深地刺激了很多公眾的神經。第二天下午,也就是5月8日,杭州市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根據當事人胡某及相關證人陳述,認定案發時肇事車輛速度為每小時70公裏左右。召開新聞發布會的初衷本應是給關心此事的廣大民眾一個交代,沒想到卻更激起了公眾輿論的極大憤慨和普遍質疑:根據常識,70碼的車速,怎麼能造成把人拋出兩層樓高,幾十米遠的車禍?在極為被動的情況下,有關部門被迫請專家組鑒定,專家組鑒定的結果是車速為84.1公裏到101.2公裏。
分析:當公共道路成為飆車賽道,當明令禁止的改裝車輛暢行無阻,當越來越多的“富二代”個性過度張揚,這看似簡單的飆車事件中揭示了怎樣的社會頑疾?法律之外又暴露出哪些社會功能的缺失?
1.除了為不幸者扼腕歎息,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有人敢視法律為無物,在人流如織的市區道路上“飆車”?為什麼有關人員所關心的竟然不是被撞者的人身安危,而是想方設法急於“擺平”?是不是我們的法律太沒有威懾力?是法律量刑太輕,還是錢大於法、權大於法在作祟?
2.杭州“飆車”案暴露的不僅僅是法律意識淡薄,更是“生命權意識”的缺失!“飆車”奪命行為之所以引起公憤,是有的肇事者把自己的一時快意淩駕於他人生命權之上。除了嚴懲之外,我們又該怎樣加強“生命教育”,從根本上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
3.怎樣消除執法不公的痼疾?社會的公正依賴於法律的公正,如果不能保證法律的公正,社會公正無從談起。從事件的處理經過來看,人們不能不對杭州有關方麵的公正產生懷疑。問題的嚴重性在於,這類事件還在許多地方陸續上演。
4.作為家庭,如何教育“富二代”?富起來本是好事,但是這些先富起來的家庭如果養出來一個到處惹是生非的“紈絝子弟”,那不僅是家庭的悲劇,也是整個社會的悲劇。但讓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悲劇並非僅有,那麼如何加強教育,避免此類悲劇的發生理應引起社會的重視。
文壇妙典
張 三 影
宋朝詞人張先①,字子野,善寫小令。重視字句的錘煉,而且喜歡描寫一種朦朧美的境界。
一次,有位客人當麵讚揚他說:“你的《行香詞》寫得好啊,很多人都愛讀,甚至有人因這首詞叫你做‘張三中’哩!”
張先一時還不理解這話是什麼意思,表情愕然。
那位客人解釋道:“那是因為你在詞中寫了‘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那樣的絕妙好辭!”
張先道:“啊,原來是這樣的。其實那幾句我自認為還不是最好的。”
客人問:“那你自以為最得意的詩句是什麼呢?”
張先道:“那就是三個‘影’字句,即‘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墮飛絮無影’。”
“那的確是絕妙的詩句。”客人表示讚同。
於是,張先結論似的說道:“人們與其稱我‘張三中’,毋寧叫我‘張三影’吧!”
從此,“張三影”的名字就在人們中傳開了。
[注]①張先(990—1078),北宋詞人。天聖進士,官至都官郎中。晚年退居鄉間。詩詞都有名,尤長於詞。有《安陸集》。
§§像山那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