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早期流行疾病的瘋狂傳播(3 / 3)

一年後首次有外人來到此地,他們本來以為會看到一座鬼村,卻驚訝地發現,盡管全村350名居民有260人被瘟疫奪去生命,畢竟還有一小部分人活了下來。有一位婦人在一星期內送走了丈夫和6個孩子,自己卻從未發病。村裏的掘墓人親手埋葬了幾百名死者,卻並未受這種致死率100%的疾病影響。這些幸存者接觸病原體的機會與死者一樣多,是否存在什麼遺傳因素使他們不易被感染?由於亞姆村從1630年代起就實施死亡登記製度,而且幾百年來人口流動較少,曆史學家可以根據家譜準確地追蹤幸存者的後代。以此為基礎,科學家於1996年分析了瘟疫幸存者後代的DNA,發現約14%的人帶有一個特別的基因變異,稱為CCR5-△32.鼠疫VS天花 黑死病於1347年出現在西歐裏,此後3年內橫掃歐洲,長驅直入北歐,甚至可能到達了冰島和格陵蘭。沒有人知道這場瘟疫到底殺死了多少人,後世的學者通過不同的方法估算出,歐洲當時的人口約減少了25%到75%。挪威奧斯陸大學的一位曆史學家說,1347年歐洲有8000萬人,6年後變成了3000萬。此後300年間,黑死病還曾多次爆發,可能總共殺死了多達2億人,直到1670年以後—— 謝天謝地,它神秘消失了。1894年,法國細菌學家亞曆山大。耶爾森發現了引起鼠疫的病原體,命名為耶爾森氏鼠疫杆菌。從那以後,科學界普遍認為,黑死病就是鼠疫杆菌襲擊淋巴腺導致的腺鼠疫。它可以由人直接傳染給人,但主要傳播途徑是老鼠和跳蚤。

同樣的疾病多次侵襲歐洲,直到1700年代為止,期間造成的死亡情形與嚴重程度各不相同。較晚的幾次大流行包括1629年到1631年的意大利瘟疫、1665年到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1679年的維也納大瘟疫、1720年到1722年的馬賽大瘟疫,以及1771年的莫斯科瘟疫。關於這些疾病的異同仍有爭議,但是其致命型態似乎於18世紀消失於歐洲。

黑死病對歐洲人口造成了嚴重影響,改變了歐洲的社會結構,動搖了當時支配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教會的地位,並因此使得一些少數族群受到迫害,例如猶太人、穆斯林、外國人、乞丐以及麻風病患。生存與否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了“活在當下”的一種情緒,如同薄伽丘在《十日談》(The Decameron)之中所描繪的一般。

14世紀發生於歐洲的事件,剛開始被當時的作家稱作“Great Mortality”,瘟疫爆發之後,又有了“黑死病”之名。一般認為這個名稱是取自其中一個顯著的症狀,稱作“acral necrosis”,患者的皮膚會因為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實際上也象征憂鬱、哀傷與恐懼。

通常認為,1346年,在蒙古軍隊進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又譯克法,現烏克蘭城市費奧多西亞)時,用拋石機將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屍體拋進城內,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細菌戰。鼠疫原產中亞,其攜帶者是土撥鼠。1348年,一種被稱為瘟疫的流行病開始在歐洲各地擴散。該病從中國沿著商隊貿易路線傳到中東,然後由船舶帶到歐洲。

另外據考證,黑死病的大爆發也與中世紀歐洲大量的屠殺所謂女巫有關,因為當時的普遍信仰宗教歐洲人認為貓是女巫的寵物和助手,所以貓被大量的消滅,以至於在當時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貓在歐洲絕跡。黑死病重要的傳播媒介老鼠則在這條斷裂的生物鏈中以幾倍數量增長,為黑死病的爆發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

火災與救贖

由於鼠疫通過搭乘帆船的老鼠身上的跳蚤跨過英吉利海峽,蔓延到英國全境直至最小的村落,形成歐洲較晚的幾次瘟疫大流行中的1665-1666年倫敦大瘟疫,直到一場突如其來的世紀大火——倫敦大火,才挽救了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命運。

英王查理二世在倫敦大火的前一年(1665年),歐洲爆發鼠疫流行,僅倫敦地區,死亡六萬人以上。1665年的6月以來的3個月內,倫敦的人口減少了十分之一。鼠疫由倫敦向外蔓延,英國王室逃出倫敦暫住牛津,市內的有錢人紛紛攜家帶口急忙出逃,有病人的住房都用紅粉筆打上十字標記。倫敦不再有擾人的官司問題,因為法律界人士已全都移居鄉下。1666年9月2日淩晨2點,一位布丁巷的麵包師傅法裏諾忘了關上烤麵包的爐子,使得火勢一發不可收拾,布丁巷位於倫敦舊城擁擠地區的中心,也是附近的伊斯特奇普市場的垃圾堆放地,一般的老百姓都住在那裏。一年前,國王查理二世曾致函倫敦市長,敦促他實施嚴格的燈火管製。火災發生時倫敦市長在淩晨就接到了失火通知,但他毫不在意,這一天是星期日,他沒心情工作。到下午,大火已經燒到泰晤士河畔,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到了星期三整個倫敦已有1300間房屋被燒毀、87個教區的教堂被燒毀,300公畝的土地化為焦土。聖保羅大教堂被燒毀,連結古墓也遭殃,露出了像是木乃伊的屍首。

倫敦大火隻有5個人喪生火災,大多數市民有充裕的時間逃離災區,是不幸中的大幸,倫敦的驛道上擠滿了裝載著各種家產的手推小車。而且這場大火燒死了數量龐大的老鼠,地窖中的老鼠根本沒有藏身之處,徹底切斷了自1665年以來倫敦的鼠疫問題;重建後的倫敦市以石頭房子代替了原有木屋,個人衛生也得到改善,使得瘟疫不再爆發。

19世紀的“白色瘟疫”:肺結核

“麵色蒼白、身體消瘦、一陣陣撕心裂肺的咳嗽……”在19世紀的小說和戲劇中不乏這樣的描寫,而造成這些人如此狀況的就是當時被稱為“白色瘟疫”的肺結核,也即“癆病”。

19世紀,不知有多少人曾被這種無情的烈性傳染病奪去了親人或朋友,雖然20世紀多種有效抗生素和預防藥物的產生使肺結核病例在世界範圍內迅速減少,但因此放鬆警惕就大錯特錯了。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說,近年來肺結核在全球有卷土重來之勢,對這種傳染病的防治不容懈怠。

1882年,德國科學家羅伯特。科赫宣布發現了結核杆菌,並將其分為人型、牛型、鳥型和鼠型4型,其中人型菌是人類結核病的主要病原體。肺結核就是主要由人型結核杆菌侵入肺髒後引起的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常見臨床表現為咳嗽、咯痰、咯血、胸痛、發熱、乏力、食欲減退等局部及全身症狀。肺結核90%以上是通過呼吸道傳染的,病人通過咳嗽、打噴嚏、高聲喧嘩等使帶菌液體噴出體外,健康人吸入後就會被感染。

1945年,特效藥鏈黴素的問世使肺結核不再是不治之症。此後,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藥物的相繼合成,更令全球肺結核患者的人數大幅減少。在預防方麵,主要以卡介苗(BCG)接種和化學預防為主。其中1952年異煙肼的問世,使化學藥物預防獲得成功。異煙肼的殺菌力強,副作用少,且又經濟,所以便於服用,服用6至12個月,10年內可減少發病50%至60%。

抗生素、卡介苗和化療藥物的問世是人類在與肺結核抗爭史上裏程碑式的勝利,為此,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甚至認為20世紀末即可消滅肺結核。

然而,這種頑固的“癆病”又向人類發起了新一輪的挑戰。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近年來肺結核在全球各地死灰複燃,1995年全世界有300萬人死於此病,是該病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年,大大超過了肺結核流行的1900年。在2003年3月24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之際,“製止結核病”世界行動組織公布的數字顯示,目前全球每天仍有5000人死於結核病,而每年罹患結核病的人數超過800萬。

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主要是近20年世界許多地區政策上的忽視,致使肺結核防治係統遭到破壞甚至消失;艾滋病人感染肺結核的幾率是常人的30倍,大部分艾滋病患者都死於肺結核,隨著艾滋病在全球蔓延,肺結核病人也在快速增加;多種抗藥性結核病菌株的產生,增加了肺結核防治的難度等。

為此,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全球處於結核病緊急狀態”。為進一步推動全球預防與控製結核病的宣傳活動,該組織於1995年底決定把每年的3月24日定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並於1997年宣布了一項被稱為“直接觀察短期療程”的行動計劃,其目標是治愈95%的肺結核患者。這項計劃的核心是醫務工作者直接監督患者服藥,以免患者延誤治療,造成疾病的大麵積傳播。我國衛生部最新公布的中國結核病防治社會評價結果顯示,我國公民對結核病具有傳染性及可以治愈的認知程度低,對結核病防治機構及提供免費診斷和治療的知曉率低,對結核病患者受社會歧視的擔心程度高。

首先,雖然骨結核、腦膜結核等不具有傳染性,但常見的肺結核的一些類型具有傳染性。但隻有痰中能夠查出結核杆菌的肺結核病人才具有傳染性,這些患者在咳嗽、打噴嚏、大聲說話時,唾沫噴到他人臉上就可能造成傳染。

第二,除少數多藥耐藥性結核遷延不愈外,絕大多數結核病是可以治愈的。但需要強調的是,結核病的正規徹底治療必須有6至8個月的療程,且需要多種藥物聯合使用,才能徹底治愈。世界衛生組織為此提出的現代結核病控製策略要求患者每次服藥均要在醫務人員麵視下服用。很多患者輕視病情或因藥物副作用私自停藥,沒能得到科學規範的治療,可能導致耐藥菌株的產生,增加治療難度。第三,我國縣級和縣級以上的醫療衛生機構,城鎮和城市都設有檢查治療結核病的專門機構,國家免費為傳染性肺結核患者提供抗結核藥品和主要檢查。為加強對全國結核病疫情的管理,保證患者得到科學規範的治療,《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肺結核患者及疑似患者要在結核病防治機構進行統一的檢查、督導化療和管理。

最後,隻有結核杆菌痰塗片檢查呈陽性的肺結核患者才有傳染性。肺結核患者開始接受正規藥物治療2至3個星期後,一般就不具有傳染性,可以參加正常社會活動。社會應對結核病患者給予關懷和照顧,不應該歧視結核病人。

1995年底,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3月24日規定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以紀念結核杆菌的發現者羅伯特。柯霍,並進一步呼籲各國政府,加強對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視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