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遠古傳說:這些地震毀滅了國家與城市(3 / 3)

羅馬帝國時期,安條克是羅馬帝國非常繁華的城市,被稱為東方明珠。它位於東西方必經之路上,從人口來看,鼎盛時城市人口驚人地達到50萬,這與當時埃及的亞曆山大和意大利的羅馬三足鼎立。

這個城市公共設施基本完備,讓我們再次感受古人的智慧:城市中有教室、市場、劇院、公共浴室、輝煌的紀念碑以及美麗的道路。聖徒保羅在大概公元38年的時候把基督教帶到敘利亞,基督教此後開始在安條克興旺開來。此後,康斯坦丁大帝於公元327年在安條克建造了教堂,旨在“將其獻給和平,神聖的力量使宇宙、教堂和我們的帝國團結起來”。

但是,災難降臨到了這個繁華的城市,公元526年,一場大地震摧毀了整個城市,安條克從此衰落。

公元526年5月29日,安條克擠滿了前來慶祝耶穌升天節的遊客。下午剛過6點鍾,正當大家吃晚飯的時候,一陣劇烈的震動使安條克的建築物,包括華麗的教堂、金碧輝煌的王宮以及簡陋的住房,都“嘩啦”一聲倒塌在地。幾乎所有安條克的建築物在這次地震中倒塌,致使將近25萬人喪生。第一次地震後一片寂靜,隨後不久,又發生了一次餘震,使災難更加嚴重,那些被困在碎石中的人們在火災發生後都活活被燒死。

不可恩議的是,一直作為這座城市驕傲的金穹頂大教堂居然幸免於最初的震動,隻是著了火。許多幸存者認為,這是因為任何發生在安條克的邪惡力量都永遠不可能戰勝上帝的。然而,這種安靜卻是暫時的,地震結束的兩天之後,大教堂被燒成一片平地,化為灰燼。

地震之後,幸存者們驚恐、無家可歸,於是決定逃離這個已成廢墟的城市。他們帶著自己僅剩的財產逃離了安條克。

從曆史上看,許多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後,都有一個普遍的威脅:通常一批強橫的掠奪者會在一場大災難之後出現,安條克亦不例外。大批的盜賊搶劫了那些悲苦的難民們,並殘忍地肆意殺害他們。同時,這些盜賊還在安條克四處搜刮,不放過埋在廢墟下麵的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大地震給城市的人口帶來了極大損害,它使25萬人喪生——足足是城市總人口的一半之多。

這場災難平息後,有數千名安條克人幸存下來。他們開始重建這座屬於他們的城市,同時也重建著自己的希望。在兩年的時間裏,他們辛苦工作,移走廢墟和殘骸,建造了房屋,重新設計、建造教堂。

正當人們建設希望的時候,敘利亞地表以下的地理缺陷卻給安條克的人們帶來了始料不及的其他變故。發生地震的2年之後,526年,地震又一次襲擊安條克。這一次地震雖然不及上一次那樣嚴重,但是它又一次毀壞了所有新的建築,並造成5000人死亡。

從此,安條克沒有再複興。540年,薩珊波斯征服了安條克,但很快被拜占庭奪回。至636年,安條克最終落入阿拉伯人之手。

世界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1556年1月23日夜,中國陝西省南部秦嶺以北的渭河流域發生的一次巨大地震。是中國人口稠密地區影響廣泛和損失慘重的著名曆史地震之一,估計震級為8級。據史書記載,以陝西渭南、華縣、華陰和山西永濟四縣的震災最重 ,故稱為華縣地震。

1556年1月23日24時左右(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時) 中國陝西省華縣地區(北緯34.5度,東經109.7度)

震級

8.0-8.25級

死亡人數

83萬人(有姓名記載)

是目前世界已知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101個縣遭受了地震的破壞,分布於陝、甘、寧、晉、豫5省約28萬平方公裏。地震有感範圍為5省227個縣。震中區為西安市以東的渭南、華縣、華陰、潼關、朝邑至山西省永濟縣等,約2700平方公裏。 陝西、山西、河南三省97州遭受破壞。餘震月動三五次者半年,未止息者三載,五年漸輕方止。

地表大規模形變,山崩、滑坡、裂縫、地陷、地隆等現象隨處可見。華縣“原阜旋移,地高不盡改故跡”,地裂縫“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狀,人有墜於穴而複出者。有墜於水穴之下,地複合,他日掘一丈餘得之者”。渭南縣城內“中街之南北,皆陷下一、二丈許”,“自縣治至西城陷丈餘”的故址,至今仍清晰可辨。縣城東甫的五指山陷入平地,毀削無存。距縣城東南9公裏的張岑滑坡,長、寬、高各1公裏以上,滑坡體所過之處“原移路凸”。縣東張家嶺滑坡體南北長2100米,東西寬1000米,體積約1000多萬立方米。郭家溝滑坡體南北長1300米,東西寬550米,體相約300多萬立方米。華陰縣城西駐馬橋石橋摧裂,城北大員村地裂數丈,水湧數尺。大荔縣甫的紫微觀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是麵積可觀的湖沼,“經地震平蕪”,湖水幹涸。黃河南岸的大慶關和蒲州河提,“下釘柏樁,上壘條石,中貫鐵錠”,十分堅固,,地震後“提岸盡崩”。永濟至臨潼之間出現近東西向長100多公裏的地震斷裂帶,斷裂帶以北大麵積下降,以南大麵積上升,斷裂的垂直斷距超過5米,其華縣地盤下降5~10米,赤水鎮下降4米,渭南下降2.5~4米,華陰下降2~3米。

《中國地震目錄》歸納史書記載對此震的描述是:“秦晉之交,地忽大震,聲如萬雷,川原坼裂,郊墟遷移,道路改觀,樹木倒置,阡陌更反。五嶽動搖,寰宇震殆遍。陵穀變遷,起者成阜,下者成壑,或崗阜陷入平地,或平地突起山阜,湧者成泉,裂者成澗,地裂縱橫如畫,裂之大者水火並出。井泉涸廢,新泉湧流,噴高丈餘。山移河徙四五裏,湧沙、陷沒亙數千裏。華山諸峪水北 瀦沃野,渭河漲壅數日。華縣、渭南、華陰及朝邑、蒲州等處尤甚。郡城邑鎮皆陷沒,塔崩、橋毀、碑折斷,城垣、廟宇、官衙、民廬傾頹摧圮,一望丘墟,人煙幾絕兩千裏;四處起火,數日火煙未滅;民天寒露處,搶掠大起。軍民因壓、溺、饑、疫、焚而死者不可勝計,其奏報有名83萬有奇,不知名者複不可數。”

華縣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損失,還與震中區位於河穀盆地和衝積平原,鬆散沉積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黃土窯洞極易倒塌;且地震發生在午夜時分,人們沒有絲毫準備有關;加之地震前兩年關中地區大旱,歲荒糧歉,地震後完全喪失了抗禦災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