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後服務有講究送貨上門不用求
當時的大商家非常注重售後服務。過去謙祥益的店中,它要求店員應千方百計地滿足顧客的要求,決不能讓顧客空手而歸,如有時顧客買的衣料回去一量不夠做服裝的尺寸,回來選配,哪怕隻配半尺,當顧客拿著料子來時,也要不厭其煩地為其找到,使顧客愉快而歸。
再就是“送包”的慣例,這在過去商家是常有的事,對於一些顧客不便帶走的東西,或者是在顧客選貨後發現所帶現錢不夠的情況下,不管是買多少東西或是其他什麼原因,凡是顧客有要求的,都能派專人把顧客買的東西送到指定的地方或家中。
交易耍奸不耍賴討價還價有竅門
天津商俗很注意職業道德,把道德規範變成口頭傳承的信條,如貨真價實、公平交易、童叟無欺等等。再如交易上講求“耍奸(精打細算)不耍賴(假冒偽劣,欺詐違約)”之類,都是約定俗成的經營守則。
討價還價的議價方式是我國傳統民俗中最常見、最典型的議價方式。“褒貶是買主,喝彩是閑漢”,經過買賣雙方的反複協商,最後一般是在雙方互有讓步的情況下成交,如果買賣雙方的要價和還價差距甚遠,雙方又各不讓步,買賣隻好作罷。在一般市場上的小商品零售,“多賣少算”似乎是民間交易中一條不成文的規矩,無論是街頭小販,還是店鋪坐商,大都樂於采取這種方式議價成交。
有經驗的買賣家對所售商品的報價和議價,也是很講究“藝術”的,如舊時商店的商品賣價,通常都有事先約定好的商品最低底價,俗稱“暗碼”,然後再針對不同的顧客,采取不同的報價和議價策略。對於來店閑逛、隻問不買者,一般都報以平價。特意來店購買某種商品的顧客,則要視其身份和地位報價,通常是先報以較高價格,以便議價後在較有利的價格基礎上成交。對於長年主顧或熟悉行情的顧客,為招攬生意,賣者一般隻報平價,對方也無需還價。
在對顧客的商品介紹上,一般是先出示低檔貨,報以低價,然後再出示高檔貨,報以高價,以便在顧客的心目中形成價格對比,顯示其按質論價和價格公道。有經驗的店家,在議價成交中,還講究所謂“三捆三放”,既不能讓利太多,又不可嚇跑了顧客,在幾次議價中才能成交。不過,天津的大商號一般不會在價格上有很大的“晃”,多數采取“買一贈一”、“加放一尺”等促銷手段給顧客優惠。行業裏麵禁忌多賣藥不說請再來。
在經營中,各行業有各行業的禁忌特點,如舊時賣財神碼的不能說“賣”要說“送”,買的人也不能說“買”,要說“請”(可是你要是不給錢,他既不會送給你,你也請不來)。舊時賣藥的和賣喪葬用品行業的買賣家,忌對客人說“請再來”或“歡迎再來”之類的話,就是怕因此會引起顧客誤會,認為是“咒”人生病或家裏死人。同樣買棺材是為死的人作“壽材”的,所以不可以用價錢貴賤來衡量,故而買主也不能在買“壽材”時進行討價還價。
經驗優先親戚免談 商號拒絕三位“爺”
有時一個商店開業,裏麵的管理人員除了親戚還是親戚,這在過去的天津商界中可不多見。由國慶說,過去的商號用人時,要找“穿過木頭裙子(站過櫃台)”的,也就是業務熟、懂規矩的職員。而買賣家不招三爺:姑爺、少爺、舅爺,免得長支短欠,因親緣關係恃寵擾亂店規。
這種種民俗心態,實際構成不成文的習俗。按照中國傳統禮教的觀念,民間是很看不起商人斤斤計較的職業習慣的,其實這種斤斤計較精打細算,也正是經商者必備的經商素質和特點。經商的精打細算,首先表現在了解行情上,知道什麼時候生意好做,什麼時候生意不好做。正如俗諺說的:耍正月,玩二月,君子無錢過六月,年年有個爛九月,賺錢要靠十二月。這是因為一、二月一般商家生意較淡,故可玩耍,六月則正是農忙人們手頭較緊,買賣也不易成交,九月新穀熟,糧穀、鮮貨大量上市,不易脫手,因而容易爛在手裏,十二月則是每年的銷售旺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