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關於文武兩道的妙論
堂吉訶德接著說道:
“談過了讀書人的貧窮及其表現,現在再來談談士兵是否寬裕一些。我們會發現他們也是極其貧困了,僅有的那麼一點兒可憐的軍餉還常常不按時發,自己想辦法另外去撈即使丟掉性命也得在所不惜。至於衣服嘛,一件破爛不堪的皮衣常常是百搭。趕上隆冬時節駐紮荒野,隻能靠嘴裏的哈氣來抵禦風寒,可是,由於餓著肚子,那哈氣也應該一反常態是涼的。好不容易挨到晚上,會有一張足以供其躺臥的床鋪,那床鋪沒有長寬,想在地上占多大的地方就睡多大的地方,而且還可以到處翻滾,用不著擔心弄皺床單。
“就這麼熬著等待出人投地的那一刻。終於有了任務,未能出頭卻落得一個紗布纏頭、裹住貫穿太陽穴的彈洞的下場,又或是少了一隻胳膊、斷了一條腿。即使僥幸逃過這一劫,老天慈悲,保佑他平安無事,他也許還得跟從前一樣貧困,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衝鋒陷陣,隻有每次都能那麼幸運,方可指望有所成功。不過,這種情況少而又少。”
“可是,先生們,告訴我,你們是否計算過立功受獎者和犧牲者間的比例?大家一定會說沒法相比,死了的數不清,活著領賞的可以以百計數。這就不同於文員的情況。暗中的收入就不說了,光靠表麵的收入,他們就已經可以活得很舒適。所以說,當兵的薪水太小。人們會說,養兩千文員容易、養三萬大軍難。文員肯定是要用其所長的,隻要給他們安排個職位也就算是給了薪水,至於軍人嘛,除非他們為之效力的領主肯拿錢,否則,無以犒賞。這無以犒賞恰恰說明了我的觀點。隻不過,這是一個難以走出的迷宮,不談也罷。咱們還是回到武行優於文職的話題上來。這是個至今還在探討的話題,各有各的道理。我剛才已經說到,文員們認為,沒有他們,武事難以維持,因為戰爭也有自己的規章並且受到那些章法的製約,而那些章法又由文職和文員的掌管。”
“對此,武士們的回答是,如果沒有他們,那些章法就沒有意義,因為捍衛國家、保證王權、守護城池、保障交通、清剿海匪都得靠武力;沒有他們,方方麵麵都將會受到戰爭引起的禍患和動亂的影響,直至災難和暴力停息。事實已經證明,來之不易的東西才更應該被珍惜。一個人事業有成的代價是奮鬥多年、起早貪黑、忍饑挨餓、衣不蔽體、以及其他一些與此相關的疾苦,其中一些我已經講過了。可是,一個人要想通過奮鬥成為優秀戰士,則必須嚐遍讀書人所經曆過的全部辛酸,甚至還要大得多,不能同日而語,因為每走一步都有死去的危險。”
“文員的窘迫和窮困,無法跟一個身處被困要塞中的半月堡或樓頂工事裏、明明看到了敵人正在準備轟擊自己所在的哨位但又無論如何都不能走開躲避即將發生的災難的士兵的恐懼相提並論。那士兵隻能將情況向上報告,讓長官去發號施令,而自己隻好老實地待在那兒,等待什麼時候會瞬間無須插翅就能騰空而起,接著再無法控製地跌進深淵。如果這還不算危險,那就看看茫茫大海中兩艘對撞的戰艦是否同樣或者更能讓人膽戰心驚:兩艘戰艦撞在一起,士兵隻有艦首那兩尺寬的衝板以為容身,盡管如此,麵對眾多死神的使者也就是架在對方艦上那離自己的身體不過一矛之遠的火炮的威脅,發現腳下稍不留神就會落入尼普頓那深不可測的懷抱,盡管這樣,為著那激勵著自己的榮譽,他還是會勇敢地迎著槍彈、沿著那狹窄的過道努力衝上敵船。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一個人倒下了而且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再重新爬起,另一個人立刻就會衝過去代替他的位置,如果這個人掉進那虎視著他的大海,還沒等他閉眼,立即就會有人接二連三地接替上去:那是所有戰鬥的緊要關頭都能見到的最勇敢最無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