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了篇以“煙壺”為名的小說,引兩個意外後果。一是有人由看小說產生了對鼻煙壺的興趣,轉而研究與收藏煙壺,因此而擴大了煙壺的銷售量;二是有人誤以為我真是古董或工藝品的內行,向我打聽有關文物的知識。我說自己不懂,人家就認為我保守。對頭一項,歪打正著,我感到欣然,第二項則啞巴吃黃連了。不懂就是不懂,想充裏手也充不起來,隻好由人家去誤解。
關於煙壺,我倒也有幾句話可說,不過都是屬於煙壺以外的事,與煙壺本身關係不大。
海外有的朋友,近年想玩玩古董,收藏文物,不知從那兒下手,我就勸他先玩鼻煙壺,因為煙壺便宜。玩古董總要先交學費,開頭總要用大價錢買一堆膺品、次品、不值錢的破爛兒,錢花的差不多了,大頭也當出名了,這才學到點真知識。假定要過手十件清代青花瓷器,才能鑒別其真偽、成色、年代,買十件大盤大碗什麼價?買十個煙壺什麼價?而在提高眼力上其作用是一樣的。若為擴大知識麵,並不想當專家,隻想做個粗淺的雜家,從煙壺學起更合適。煙壺雖小,品類齊全,金屬、玉器、陶瓷、象牙、木雕、匏器以至珊瑚、玳瑁、料器、琺琅……凡中國工藝技術所涉及的門類,它幾乎都有。你不管想學那門學問,在這兒都能找到入門的教材。
煙壺品種繁多,學習時總會有主有次,我自己受益最多的是瓷壺和內畫壺。但從中學到的並不限於煙壺本身的知識。
煙壺出現甚晚,最早的瓷壺也不超過明末,而且多是由藥瓶代用的,就是俗稱“眼藥瓶”的。體積不大,小口廣腹,這證明我國傳統的眼藥多是藥粉,也即是“散劑”,這一點和中藥鋪招牌上隻寫“丸散膏丹”不寫藥水藥油可以互相印證,由此可見眼藥水這玩意大概是從外洋傳來的。這就提供我一個常識,如果小說中寫到古人害了眼病絕不能寫他點眼藥水,以免貽笑大方。
正式燒製瓷煙壺,大約是康熙朝的事。康熙瓷壺以青花為主,主要是郎窯青花,青花開片,還有釉裏紅,青花加紫等。這時候大概還是煙壺的初創時期吧,形製很簡單,大部分都是從眼藥瓶轉化來的“爆竹筒”,樣子就像個二踢腳,間或有別樣造型,為數也很少。繪圖種類也不多,最出名的是“寒江獨釣”和“駱駝山”。這兩種畫麵都很有意趣,也提供不少民俗學方麵的知識。“駱駝山”畫的是腳夫牽一串駱駝,背景是山連山,前邊是一城門,上寫“西直門”三字,由此可知早在康熙時代,拉駱駝走“西直門”出入,已是常見的一景了。另一畫麵“寒江獨釣”也有趣,內行人買這一畫麵的壺,必講求是左手持竿還是右手持竿,以左手持竿者為貴。這風氣已由來已久了,為什麼,這是當初畫瓷工人一時失誤畫錯的,燒出後一經發現,馬上就改正了錯誤,因此左手持竿的煙壺為數很少。物以奇為珍,以稀為貴,就成了好奇者收藏家的愛物。這和目前集郵的朋友,把畫麵出了問題,賣了幾張就禁售的“全國山河一片紅”當做珍品一樣,是很可研究的社會心理。
煙壺創作的高潮,是乾嘉時期。乾隆盛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也反映在煙壺的創作上,這時不僅品種多,而且工藝也精。以瓷製煙壺來說,不論形狀、瓷質、釉彩、圖畫,都呈現了百花齊放的燦爛景象。這時煙壺已擺脫了藥瓶的形狀,由圓形過渡到適於身帶手把的扁形了,釉彩除了粉彩、鬥彩等各種彩色釉及單色釉外,還由於對外開放帶來了西方工藝,增加了新品種琺琅彩,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古月軒,此外突破了光麵平塗的裝飾手法,創造了浮雕式瓷雕煙壺。繪畫的題材更是豐富多彩。除了一般傳統題材用到煙壺創作中外,還有兩個極富創造意義的現象值得注意。一個是畫麵上出現了以西方人為主題的“洋人”,所描繪的十八世紀西方人物及其服飾,非常逼真準確,反映了乾隆時期對外開放、文化交流的興旺景象。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煙壺題詩,一麵畫圖一麵寫字這種款式,就是從這時興起的。我們現在見到的最早也是最好的這類作品,是乾隆官窯的煙壺,上邊一麵是仿文人畫,一麵是皇帝的禦製詩,而且這一時期煙壺上的畫,也已不是或主要不是工匠們畫的裝飾畫了,各派風格的書畫,尤其是書卷氣很濃的文人畫,被移植到了煙壺上。有的水平極高,絕非凡手可為。我以為,在為皇帝賞玩專製的煙壺上,至少其粉稿是高明畫師起稿的。從此開創了煙壺由低向高、由俗轉雅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