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間的麵積,若直不籠統就在中間開個門,那不僅沒看頭,許多象征性的裝飾也無法安排。建築師們就從門兩邊想辦法。既然是一開門,兩側最邊上必定是山牆。就叫這兩座山牆向外擴張,伸出兩根柱子樣的牆腿來像兩邊的鏡框,正麵的牆體縮在後邊就像是鏡麵。製度隻規定一開間的寬度,可沒限製深度。那就在前後方打主意,門框立在屋子中線脊檁之下。門外有足夠“餘地”。再把地基墊高,使整個大門的地麵高出門前街道。大門與街道之間,用層次鮮明、等級繁複的石頭台階聯係起來。裏邊人出來在門口一站,有居高臨下之勢,外來人要進門,有步步登高之感。這一來就透著點高貴、威嚴。但是,光這還不夠。還不知道這宅門裏是當官的還是民戶。為此在大門以上,頂瓦之下加了兩件裝飾物叫做“雀替”和“三幅雲”。這兩件東西本是木結構的部件之一,中國建築家巧妙地把它變化成了房屋的肩章和軍銜。隻要看一眼有它沒有,就知道是不是官家。如果有,再看一看顏色花樣,便分出是幾品幾級了。這兩樣裝飾物之下,緊挨著就是叫做走馬板的地方。那地方恰好是一塊橫寬豎短的長方形空地,給掛匾創造了條件。要是狀元府,就掛一塊“狀元及第”的四字匾。若是進士出身就掛上“進士第”三字額。即使是舉人出身也可以懸上“文魁”兩個大字。做過外任地方官少不了當地紳商送的“愛民如子”、“清廉方正”等頌德匾,這些就分懸在正匾的左右。
如果沒有雀替、三幅雲,那是民家。對民家來說這走馬板所掛的匾額就更為重要。我上小學時和同學打鬧,從課桌上掉下來摔壞了臂骨。家人帶我到一位著名的正骨大夫家診治。進了那條胡同,家家都是大宅門。不知正骨大夫住哪一號,就挨門看匾。寫“熱心教育”的是學校校董,寫“陶朱遺風”的是綢緞莊東家,直到找著寫“妙手回春”、“是乃仁術”才大膽地去敲門。果然就是醫生的住所。也有沒匾額的,沒關係,人們不會叫那塊走馬板白閑著,畫幾幅彩繪一樣能透出富貴吉祥氣氛。
再往下這才是安門框的地方。
七開間者啟五門,五開間的中間三間開門,這都既好辦也好看。較難辦的是一開間。若整麵牆全敞開就安兩扇門,空空蕩蕩一覽無餘,未免粗俗簡陋。中國人不會露這個空子的。辦法是隻在中心留個門口,門口高低寬窄以可以使轎車通行為度。多餘的部分,門口上下左右全用木板鑲嵌填補起來。上邊那塊是走馬板,剛才說了正好掛匾額。左右則做成邊框,既可以漆成殊紅、黑綠等色,也可以在框心畫畫,成為門口裝飾的一部分。而下邊則是一塊可裝可卸的高門坎,有車通行時把它拔出來,車過後再把它鑲上。中心才是釘了木釘的兩扇大門。
大門既要安得穩當,又得開關靈活,這上下兩個“軸承”才是真正的“關鍵”。四合院的這兩軸承都有專門的設計。上邊一對叫門簪。成長方形從門框左右上角伸出來,把門框、聯楹聯成一體。裏邊中間掏個洞把門的上軸插入。外邊從門上兩側伸出來像兩根觸角。正好雕刻成各種花樣作為裝飾,常見有四季花草,有“吉祥如意”等字幅,有的幹脆就一個大福字、大壽字。下邊一對軸承因為托著門扇承重,則用石製。這石頭長長的像枕頭,故稱門枕石。裏邊一半簡單,隻在平麵上打出兩個窩放置門軸就行,而伸到外邊的一半則要大作文章。可以雕成石獅,也可以做成抱鼓。不論獅子還是抱鼓石都有多種樣式,與它前邊的石頭台階配合起來組成一個石雕群體。
這中心部位經過匠心巧運,裝修得多彩多姿,相對之下那兩邊的山牆腿子又顯得粗陋寒磣了。中國人辦事講究的是完美周到,九十九拜都拜了不能閃下這一哆嗦。於是這兩邊山牆上也做出學問來。
最上邊挨著瓦簷處,高高在上最為顯眼,恰是磚雕藝術顯能的地方,因而多做立體浮雕。花樣有多種,既有動物浮雕(工人稱為會喘氣兒的),也有花卉蕃草。下邊還要做上盤頭等線腳,最下邊多半用做一個小花籃為這一組花雕墊底。因為是大門,人們不光能看見正麵,而且能從兩側看到側麵,這側麵也不能馬虎了事。於是也用磚雕出柿子、如意、萬字等花樣,並帶有“事事如意”、“萬事如意”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