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台灣,到林海音前輩府上作客。跟何凡、喜樂二位“老北京”,說“南城”憶“舊事”,談得忘乎所以,旁若無人,惹得六嬸沒好氣地吡達我們:“也跟別的朋友交談一下好不好?你們仨聊起老八板來還沒完了!”
我們道歉,道歉完卻又接著聊,因為正談到“南城文化”。
“南城文化”這四個字是我杜撰的。我見過報上有“北京文化”這個詞。這有點籠統,細分起來,舊日北京東、西、南、北四城,文化各有特色。今天還留著很深痕跡。
舉例來說,西城有個關於中藥鋪的傳聞:某家藥鋪的招牌原來是嚴嵩寫的,在一次火災中被燒了。找了幾個書法家重寫,東家都不滿意。店裏有位老廚子,見老掌櫃為這事急得飯都吃不下,就說:“您別著急,我寫寫看!”老掌櫃斜了他一眼說:“你還會寫字?”廚子不言語,找來塊白木板,拿來幹淨抹布,沾上墨汁,拿抹布一抹,幾個大字寫得跟嚴嵩絲毫不差。老掌櫃笑得合不上嘴,連說:“好好好!你再冒充嚴嵩落個款吧。”廚子說:“我就會寫這三個字,別的字不會寫!”原來天天在這匾下邊開飯,廚子收拾完碗筷,就對著那塊匾,拿抹布照匾上的三個大字畫拉一回當做擦桌子。擦了二十多年桌子,就練會這仨字。所以至今那藥鋪的匾額沒下款!南城還有個中藥鋪的傳說:說某天夜裏,有人敲“西鶴年堂”的門,要買刀傷藥。夥計拿了藥收了錢,隔著小窗口一看,這人有點臉熟,沒等想起在哪裏見過,那人一轉身就不見了。第二天數錢入帳,發現收到的錢竟是給死人燒的冥幣!夥計再一想那人的長相,原來是前日在菜市口刑場被砍頭的犯人。從此就留下句俚語,罵人不說“你該死”,而說“快去鶴年堂買刀傷藥吧!”
都是中藥店的傳說,換個城區就不行,西城是富人區,開的是文雅玩笑。菜市口“西鶴年堂”位於十字路口,正是刑場所在,清朝時處決人犯,不管是殺譚嗣同還是斫肅順,都在這家藥鋪前行刑,監刑官來了先進鶴年堂休息喝茶都成了慣例,所以死人買刀傷藥的鬼話隻能產生在南城。
老北京人口頭管那一帶叫“南城帽兒”。南城就南城得了唄,怎麼還加個“帽兒”?這裏有典故。永樂年間初建的北京城,本來是京戲“梅龍鎮”裏正德皇帝說的那樣,是“大圈圈裏邊有個小圈圈,小圈圈裏麵有個皇圈圈”,京城,皇城,紫禁城一圈圈套著的,到了明朝中葉,也就是嘉靖年間,日子不那麼太平了。邊疆有外族侵犯,內地有農民起義。皇上覺著隻有三層牆圍著這寶座還不保險,下令要在京城之外再加一圈。這事交給嚴嵩負責。嚴嵩雖是奸臣,可並不像京劇“打嚴嵩”說的那麼笨。他見災荒遍地。民不聊生,國庫也不富裕,心想:萬一修到一半沒錢了,怎麼交代呢?就留了一手,先從南邊開工,果不其然,剛修了不到一半,沒經費了,隻得半路停工。可也不能沒頭沒腦撂著半截城牆,嚴嵩便按其胸中早作好的打算,把東西兩邊跟原來的東便門西便門兩個城角連接起來,好像北京城牆戴上了帽子,其形狀也確實像個“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