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了這帽子,北京的城市麵貌發生了變化,產生了南城特有的文化圈。
都城是天子腳下,有的是王府侯宅,各部衙門。要保持尊嚴威風,不能跟勾欄曲院為鄰。但官場應酬,私下散心又離不開歌樓舞榭。從前隻能把它們藏在磚塔胡同“口袋底”之類地方,半公開的非法經營。有了外城好辦了,它跟內城隔著一道城牆,可視作皇都界外。把那裏劃作紅燈區,既可滿足聲色之樂,又免有傷風化之議。於是這裏就成了京戲名角的居住地,科班戲班的大本營。大馬神廟有通天教主王瑤卿的故居,晉陽飯莊是富連成的舊址。北京最老的幾個戲院如三慶,如廣和,也都建立在帽內。我在北京東西南北城都住過,遛早時結識戲曲界朋友,隻有在陶然亭。直到今天,早晨起來還是那個公園喊嗓子的人最多。別的公園偶然也有,但喊的是“啊啊啊啊啊,桑達露西亞。”陶然亭喊的則是“衣衣衣,啊啊啊,我說丫環哪,帶路哇。”
舊中國把娼優並提,娼還列在優之上,這地方當然也是故都冶遊之所,要找小鳳仙的遺跡,賽金花的故居,都得出前門往南。如今在八大胡同舊址,仍能見到幾座格局特殊的樓院,那是當年“書寓”的故址,蔡鶚先生就是從這地方溜出北京組織討袁軍隊的。
過去提起北京的商業繁榮地段,習慣說:“西單東四鼓樓前”,其實這是文明人的說法,並不全麵。真正論起商業繁榮,還得數南城。別的不說,您就聽這地名吧:鮮魚口、菜市口、豬市口、糧食店、煤市街、珠寶市……吃悶爐烤鴨要上“便宜坊”,吃掛爐烤鴨得上“全聚德”,買綢段上“瑞蛈祥”,買茶葉要上“張一元”。“花漢衝”的香粉,“同仁堂”的藥材,頭頂“同升和”,腳踩“步瀛齋”。買醬菜上“六必居”,尋古董上“琉璃廠”,消閑上天橋,解悶有茶園。您說吧,吃的用的,玩的樂的,哪樣不夠一絕?
南城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它政治、文化的獨有遺跡:康有為等“公車上書”的大道,魯迅先生久居在紹興會館,毛澤東、李大釗等革命聚會在陶然亭。最早來中國留學的外國人居住地,最先在中國出現的賽馬場,以至第一家現代化書局,頭一個開業的照相館,都在南城。可以說在許多地方,南城是北京開風氣之先所在。
這一切形成了南城特有的生活韻律,也生發了其特有的文化氛圍。若研究北京的市井文化,南城是一大派。所以我杜撰了“南城文化”這個詞,並且覺得不對此作點探討研究,談不到小說的地道京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