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淨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譯文

佛陀又問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聖者,會有‘我已得到阿羅漢果’的想法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證得阿羅漢果的修行人,已是一位無學聖者,在聲聞乘的修學方麵,早已無法可學,無法可修,所以才稱為阿羅漢;世尊!假使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聖者,會有我已得到阿羅漢果的想法,那麼他已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怎麼有資格叫做阿羅漢呢?世尊!您曾經說過我修持的境界已達到遠離是非、分別、執著、心性自在、自如、正定,在所有人中,讚許我是解空第一,有第一等的離欲工夫,也是第一等的阿羅漢。世尊!雖然我得到您的稱讚,但我仍然默默的修持,從來沒有‘我已證得阿羅漢’的念頭;世尊!如果我有心念,認為自己已得阿羅漢果位,而念念在心,您就不會說我是一位喜歡寂靜的修行人;就因為我心無所得,亦無所失,不執著一切相,行而無所行,做而無所做,無欲無求,所以才叫做寂靜的修行人,倘若我執著果位在心,就不是寂靜的修行人了。”

釋家智慧故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佛家中對於自我的認識至關重要。不以物喜:‘物’是指結果,指的是你現在已經得到的東西,可能是金錢、房車,可能是職位、權力,也就是名和利。這個社會越來越結果為導向,個人的成就越來越與客觀得到的名和利直接掛鉤,而非主觀自我欣賞之類,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凡事都以一顆平常心看待。這不僅是一種佛家思想,更是一種處世態度。

相傳,仰山禪師有一次請示洪恩禪師道:“為什麼吾人不能很快地認識自己?”

洪恩禪師回答道:“我向你說個比喻,如一室有六窗,室內有一獼猴,蹦跳不停,另有五隻獼猴從東西南北窗邊追逐猩猩。猩猩回應,如是六窗,俱喚俱應。六隻獼猴,六隻猩

猩,實在很不容易很快認出哪一個是自己。”

仰山禪師聽後,知道洪恩禪師是說吾人內在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外境的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鼓噪繁動,彼此糾纏不息,如空中金星蜉蝣不停,如此怎能很快認識哪一個是真的自己?因此便起而禮謝道:“適蒙和尚以比喻開示,無不了知,但如果內在的獼猴睡覺,外境的猩猩欲與他相見,且又如何?”

洪恩禪師便下繩床,拉著仰山禪師,手舞足蹈地說道:“好比在田地裏,防止鳥雀偷吃禾苗的果實,豎一個稻草假人,所謂‘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

仰山終於言下契入。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