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是傳統中國人對於天道、人道的最完善和最圓滿的體驗者和感受者的稱謂。在中國文化的價值坐標上占有醒目的位置,是傳統中國人所設定和仰慕的理想人格,即能表現文化精神或價值,而為人們崇奉、取法的人格。這種人格就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價值的象征。“聖人,百世之師也。”他和樂中正,溫淳淵懿,參天配地,合節應樞,窮神知化,備德致用,幽讚神明而彌綸天地,是踐履博施濟眾的道德信念的仁者,代表著政治與倫理的規範。在中國思想史上,聖人觀念具有強大的融攝作用,這種融攝力在以泛道德主義為價值取向的曆史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傳統史學的思想起點就是追遠好古,崇聖尊賢,其推理的步驟首先建構以“聖人”與“聖人之道”為理論基礎的先驗意識,承認“聖人”所創造的一切思想理念的絕對合理性。然後在這種認同的前提下尋找解釋的合理性。在中國史學思想史上,這是一種被普遍接受的曆史觀念。自然地,“聖人”即是創造曆史的主體,“聖人崇拜”也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英雄崇拜。這種英雄崇拜觀念的主要特點質言之就是創造曆史的英雄具有一種執著的道德意識。在綿延數千年的中國曆史中,帝王將相、師哲碩儒、俊士豪傑不可勝數,然而在傳統中國人的心目中,卻隻有不多的幾位流芳青史。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曆史人物當中,並非盡是帝王將相,更非豪商巨賈,甚至就俗義看來,有些根本就不在成功者之列,然而卻能爭得千秋盛名,如孔子,出身寒微,就權位和功業而言,實無可稱述,卻道貫古今,名滿天下,號為至聖。這確與中國的思想範型與價值標準有關。從春秋時代起,傳統中國人品判人物的標準就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其中的輕重判然若揭。所以,根據這種標準而傳的曆史,無疑是一部聖賢史,除了聖賢人物的輝煌記錄外,曆史幾同於斷爛朝報。的確,作為中國思想史上特有內容的聖人觀念在曆史哲學中展現出來的蘊義涵蓋諸多方麵的範疇,很有必要加以厘清。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聖人”的觀念也隨著曆史的發展而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這既是一個累積的過程,也是一個連續的不間斷的演變過程,至宋代基本定型。理學思潮的興起與擴展將聖人觀念帶到了中國思想史上的新高峰,同時也在傳統曆史學上投射下濃鬱的色彩。正本清源,弄清聖人觀念對包含曆史觀念在內的中國文化精神的深刻影響的第一步是揭示其在文化發生學意義上的起源與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