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有句名言:“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事實上,就思想家的意圖而言,人類的思想不外有兩種類型:一是解釋世界,一是改變世界。儒家的政治哲學和曆史學說顯然是傾向於在解釋世界的同時向社會提供改變世界的可行性論證。他們在批判社會不合理現象的同時,往往提供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案,設計一些新的藍圖,更有甚者,則構造社會曆史的理想模式,冀圖一勞永逸地解決現實社會的種種政經難題,《禮記·禮運》中的大同社會思想是這種努力最為典型的表現。無論是孟子所設計的“仁政”還是荀子所設計的“王道”都反映出儒家主流政治哲學與曆史學說所建構的社會曆史理想模式的特質,那就是:倫理精神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複雜的社會關係納入了家族關係、宗法關係的網絡之中,政治與曆史均被倫理化,整個社會結構被固定在綱常倫理的框架之中,倫理問題成為解決政經問題的關鍵所在。這些思想特質在宋代理學那裏因將社會倫理的終極根源歸結為具有宇宙本體意義的天理而得到徹底性的闡發。另外,理想社會的實現寄托在遠古的“黃金時代”——堯舜與三代。眾所周知,言必稱三代,將三代看作是理想社會的化身,在儒家思想傳統中由來已久,但在漢唐諸儒那裏,這種現象並不十分明顯。自宋代理學思潮興起之後,思想界才強烈地表現出這種傾向。從本質上說,宋儒所建構的理想社會模式具有濃鬱的烏托邦色彩,也就是說,宋儒所闡發的“理想”其實是一種與這種理想所產生的環境實不相符的“理想”,其目的是要改變與這種“理想”不相符的現實環境。然而,這種“理想”在原則上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它的構思與殘酷的現實距離相差過於遙遠。還有,這個過於完美的“理想”也會因其自身的完美性阻礙思想家對實際的政經問題的認識和處理。下麵就宋儒有關曆史理想模式的闡揚與其思想特質兩方麵展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