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儒對曆史學功能的界定(1 / 3)

李澤厚認為,中國古代的學術文化,以高度重視現實人生、執著追求功利實用為主要特征,他稱之為“實用理性”。的確,中國學術文化的主導性旨趣就在於切合時用,使某種思想學說能在經世致用中體現其價值。曆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一,是構成中國文化架構的主導性成份,幾乎任何一種學術門類,都滲入了曆史學的因素。而且因為中國社會具有文化結構和政治結構的互相滲透的特性,使得曆史學的功能蔓延到國家政治生活中去。曆史學不再是一種純粹的學術事業,而被提升到與國家興衰息息相關的位置上。曆史研究成為具有先知意義的指導者,它對執政者的影響力乃至約束力都是難以言喻的。在中國古代,很少有哪一種知識內容和知識類型可以享受到曆史學的殊榮,曆史學家更是不斷強化著史學的泛學術化意義。曆史學,不僅成為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而且也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對前者來說,史學的功能就在於資誡,對後者來說,史學的功能則體現在教化上。

事實上,“經世致用”在中國古代曆史學中具有悠久的傳統。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初,統治者就十分重視曆史的借鑒作用,宣稱“我不可不鑒於有夏,亦不可不鑒於有殷”。希望從夏、商王朝的興亡史吸取一定的經驗教訓,以利於鞏固自己的統治。至西周晚期和春秋時代,由於政治和宗教信仰中至上的人格神“天”的威信被劇烈變化的社會現實強烈地震撼了,曆史意識中的神意史觀被剝落殆盡,動蕩的時代和動蕩的人生,使“人”的問題凸顯出來了,治亂盛衰,人情世態又規定了史家“寓褒貶,別善惡”的評判標準和以史為鑒的價值取向。這一點,孔子的史學活動表現得最為典型。孔子筆削《春秋》,亂臣賊子懼,史學之經世意義彰然於世。司馬遷指出:“夫《春秋》……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也就是說,孔子作《春秋》不但是對那個時代的曆史事件作敘述性的陳述,而且同時對這些事件作出評價性的陳述,這種評價性的陳述當然滲入了價值判斷,它表現在遣詞造句上,被稱之為“一字之褒貶”。班固指出“夫子不以空言說經”,即孔子不用純粹的理論陳述表達自己的政治和道德理想,而是以春秋時代的曆史大事作實例,進行褒貶勸戒的評價性陳述,以達到經世致用之目的。如果說,孔子作《春秋》標誌著中國古代史學取鑒思想的萌生,那麼太史公作《史記》就代表著這種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重大發展。漢王朝建立後,為避免秦王朝迅速覆亡的悲劇的重演,執政者需要對秦漢之際的曆史經驗進行全方位的總結,司馬遷擔負起這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以“稽其成敗興壞之理”的曆史重任,《史記》的誕生,為中國古代曆史學確定了全麵、係統地總結曆史經驗的基本範型。而班固《漢書》的完成則意味著儒家正統思想最終取得了對曆史學的絕對統治。古代史學中借鑒以資治的思想在中唐以後繼續得到了發展,杜佑居宰輔之位,“以富國安人之術為己任”,為解除時弊,拯救危亂,他將與社會生產、民生利弊以及與國家安危有密切聯係的曆代典章製度集中整理,厘清其興廢沿革、損益變化之由,探討其利弊得失,撰成《通典》,開辟了一條取鑒於典章製度的新途徑。但是,將經世致用的傳統史學宿求推向頂峰的還是在宋代理學思潮勃興之後,經過數代思想家的不斷努力,希望通過曆史研究以探賾前朝興亡之跡和總結曆史經驗,為當朝當政者提供安邦治世之借鑒以及通過對曆史人物與事件的褒貶勸誡,垂訓將來以裨於教化的思維定勢從此得到了空前的強化。傳統史學的經世作用,主要就反映在這兩個方麵:首先是以史為鑒。其借鑒之法,大致不出二類,其一、從類似的曆史事件中得到經驗,明白何者當為,何者當戒。其二、從前人的曆史活動中體察或抽象出處理政事的一般方法以為借鑒。後者顯然優於前者。其次是闡揚教化。充當倫理道德教育的教科書。在宋儒看來,曆史不過是用實際事例對世人進行倫理教育的一門學問。闡釋和體現第一種有關史學功能看法的史著,莫過於司馬光編修的《資治通鑒》,而表述和弘揚第二種有關史學功能看法的史著則不得不提及朱熹及其弟子編修的《資治通鑒綱目》。下麵就以這兩部史著為典型,闡發宋儒對史學功能的解釋。

白壽彝先生指出:《通鑒》的指導思想就在於“資治”二字。此可謂一語中的。司馬光對曆史學功能的看法就集中在總結“古今一貫”之“治亂之道”以獲取“萬世之法戒”和“有國之常訓”:

臣聞史者,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先,故人主不可以不觀史,善者可以為法,不善者可以為戒。自生民以來,帝王之盛者,無如堯舜。《書》稱其德,皆曰稽古。然則治天下者,安可不師古哉!

身為趙宋王朝股肱之臣的司馬光,有感於《史記》以下,曆代史籍汗牛充棟、浩若煙海,而當朝帝王日理萬機,無暇通覽,乃以儒家主流政治與倫理思想為指導,對大量的史料進行了刪削冗長、舉撮機要的繁重工作,“專取關國家盛衰,係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編撰成《資治通鑒》一書。在這部著名的編年體曆史長卷中,司馬光通過對中國曆史的詳盡考察,係統地總結了自戰國以來一千三百多年間曆代王朝的統治經驗,尤其對曆史盛衰轉折之際的重大政治、軍事活動作了詳盡、深入的記載、分析,如秦之覆滅、漢之勃興、東漢之衰亂、魏晉之動蕩、隋之崩潰、唐之鼎盛等等,舉凡曆代王朝的政治變革、軍事征戰、社會危亂、經濟措施、民族矛盾等關係治亂興衰的事件,都予以全麵的記載。所以,該書一經問世便得到當時統治者的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