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誌是記載一個地方古今綜合情況的誌書,可以說是一種地方性的百科全書。從學科的性質而言,它既不是地理著作,也不是單純的曆史著作,它“實際上是界於史地之間的一種邊緣學科,不過史的性質更強,總的是屬於曆史學的範疇,是史學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個旁支”。理學思潮勃興,成為控製全社會精神活動的意識形態,並滲透進各門學科之內,宋元之後更成為統治的思想工具。儒家倫理規範就是傳統史學實踐活動中萬世不移之圭臬,史家亦奉五經為法典,判斷是非,褒貶善惡,始終以儒家倫理為依歸;就是在地方誌的編撰上也表現出強烈的以儒家(尤其是程朱理學)是非為是非的傾向,明弘治《衢州府誌》便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弘治《衢州府誌》無論述當地風俗,道學校設置,載人物詩文均流露出濃烈的以儒家道德論為是非標準的傾向,如其宣稱載錄衢州風俗的原由道:
堯有茅茨采椽土型之度,故唐之風尚儉嗇;文王有關雎葛覃麟趾之化,故國皆變其俗……風俗之移人尚矣。衢為浙上遊,據廣穀大川之間,自古去京師遠,風土樸野,民俗醇厚。我國家掃胡元之陋習,弘敷仁義禮樂之化,民俗益歸於善,故備載之,使君子知所化之道,小人知所習尚雲。
我們知道,理學十分重視“風俗”的作用,在朱熹看來,“風俗”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自然地恪守封建道德規範的民眾的行為,“使人皆知善之可慕而必為,皆知不善之可羞而必去也。”理學追求政治倫理化,以血緣倫理精神、心理情感需求來闡釋政治原理,建立政治架構,冀圖使政治動作與社會充溢著民本氣息與人道溫情。《衢州府誌》稱江山之風俗:“自無以來,習俗撓獷,頗尚華靡。國家教養兼至,民務本業,士知向學。”開化:“士夫好學習禮,自國朝以來益務本業,士風日盛,科第迭出。”常山乃宋代理學大師遊學講道之地:“先賢朱考亭、呂東萊、張南軒遊此講道,又趙鼎、範衝、魏矼流寓於此,故士習向學,迨入國朝,士有賢聲,民無終訟,昔人謂君子多亢言而勵行,易知而難狎,常之俗近之。”總之,一地風俗的善惡,取決於當地的民眾是否恪守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道德規範和封建統治秩序,而保證人民群眾遵循道德規範和政治秩序的最佳方式莫過於讓人民隨時隨地地自覺地體認與宇宙本體合一的倫理原則,這樣,善良的風俗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傳統儒家還十分重視“庠序之教”,認為學校不但是培育人才之場所,還具有移風易俗、改良人性之責任,《衢州府誌》對此深表讚同:
學校之設,所以複民性,明人倫,養老造士,賢才所關,風化攸係者也。自唐虞三代已然……我國家守令奉宣德意,益兗益飾,癳煥廣大,遠邁前古,人才之盛,風化之徵,謂非本於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