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3 / 3)

“靈台到底是什麼?我越來越覺得靈台是人間寄願發思的載體,著名詩人卞之琳有一首很經典的詩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首哲理性很強的詩歌,雖然是以‘橋’和‘樓’作為詩的具象,我們不妨把‘橋’和‘樓’換作‘台’,說成‘你站在台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台上看你’。試想,作為登了靈台或者是想登靈台的人應該從這首詩歌的含義中去領悟,你能經得住人們看嗎?你為什麼去登靈台?‘你站在台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台上看你。’這是《敢問靈台》的點題之筆:‘你能經得住人們看嗎?’” 這問聲,將會永遠回蕩在歲月的山穀,給人們留下無盡的思考和深省。

山,還是那座山;台,還是那座台。山,是麟遊的龍脈;台,是靈台的靈魂。有著龍脈和靈魂的地方,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兩處有著深厚曆史文化積澱的不同地域,雖在兩省,卻山水相依,都是周文化的發祥地。這是張鈞徜徉其間的一條生命風景線,他沐浴浸泡,感受古風,曆經磨煉,獲得真趣,靈動的思維,詩意的語言,讓人感受到鮮活的生命感和曆史感,厚重的曆史文化背景,成為張鈞深邃的散文語境,因而使他的散文大氣磅礴,蕩氣回腸。既不失陰柔之美,又不乏陽剛之氣,展示成力與美的讚歌,形成張鈞散文深邃的力量。靈台高原的風情物華締結了張鈞的鄉土情結,張鈞以他特有的發現和思想的靈光的作品也再度升華了靈台的渾厚與博大。

張鈞的作品獨具風韻,其文筆凝練、雋秀,宛如行雲流水;語詞清新、奇異、俏麗,色彩斑斕奪目;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別致生動,想象力無比豐富;加上張鈞那富有神秘格調的天啟預言式語句,還有鏗鏘有力的音樂節奏感、運動跳躍感,無不充溢著天地靈氣和自然真氣,幻化出一種意境的美。

作者的鄉土散文給人以強烈的視角空間和思維空間,無論是講述一個故事,抒發一種感情,體現一種思想,闡述一種哲理,表現一種信念,豪氣激越的文字裏無不充溢著強大的生命活力。張鈞的作品多姿多彩,既有華彩羅綺,流光溢彩,又有平鋪真純,親和樸實,但都充滿著獨特的審美造意。《割麥的時候》,將人與割麥,麥與人互動成為一幅高原收割麥子的水墨大寫意,“如果是正午割麥在陽光四濺走進流金溢彩的麥地村莊院落像一幅油畫堆塗起厚厚的油彩如沉浸在安然的午睡之中至於枝頭的蟬鳴正好是沉睡時發出的鼾聲。”這歐化句式貫通全文,讓人感受到了土地的熱力能把太陽烤焦,人的力量也能放射出自然的原始光芒,彌漫出了生命的無窮大。無怪乎這篇千字的短文,先後被《散文選刊》等多家報刊選發轉載,在國內引起那麼大反響。

善於造意的張鈞,同樣在《父親的記憶》中,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從一個普通父親升華到一個偉大民族父親形象超乎其想象的意境。“父親,我魂牽夢繞的父親,我心中盛水若海積土如山的父親,如草根千絲萬縷熱戀土地的父親,如高山積雪仰望藍天白雲的父親,就是這些記憶,平淡如初的記憶,驀得在我眼前積聚著湧動成火紅的熔岩,迸發出我靈魂深處的震撼,我隨即也在那灼熱的噴發中升騰著燃燒著,大風當呼,長歌當哭,那岩漿最終在熾熱和驟冷中站成天地間一尊千世不朽的巍峨,我則凝結成那高聳中的一塊。舉目望去,那巍峨的不倒不正是父親生命的豐碑麼。於是我攀爬到那嶙峋的高處,飽蘸熱淚和心血刻寫成我永遠的懷念,讓後世子孫將父親的含義永遠仰思於心師化於行!

“父親,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命運的挑戰……”

“父親,所有的父親,一個偉大的民族的脊梁!”

張鈞的高原係列散文詩《夏之戀》《大西北》《黃土地》等篇什,盡顯天地物華之大美,給高原附會了旺盛的生命意象。《茶禪一味話俊虎》《飲茶》通過兩位書畫家的創作過程,立體地描述了人文情懷的美學追求和思想境界。《蘆葦中,你的琴聲為誰而歌》,溫文低婉,柔情似水,飽含深情地敘述了一位才華橫溢、綽約美麗、如花動人的佳麗女友的生活經曆和坎坷命運,在充分體現人性光芒的同時,更多的是人性關愛和精神上的撫慰。《書語》是張鈞嚐試文化散文創作的一次成功範例,此文得古風真諦,如空穀回音,開闊的曆史背景,古典的文化氣息和對曆史人文的理解,以他對書法的感悟,表現了一種人文的追求和古典情趣。

張鈞的散文意象紛呈異彩,想象出奇,展現了他內心一個很廣闊的心靈世界,作者的造意功能開拓了他散文廣闊無垠的思維空間。他的諸多散文以詩化的語言風格營造了氣息上的韻味,搶先走進了詩化散文的領域,在全國可以說是為數不多的作家,實為難能可貴。

張鈞詩、書、文皆能,書法和書畫評論亦很有功夫。書中“皇天後土”和“大愛無疆”兩輯是他散文的集中展示,而“漫說泛評”有代表性地選取了他為全國各地著名書畫家、作家、詩人寫的評論文章,足以看出張鈞的藝術感悟和對其他藝術的熟通以及駕馭語言文字的功力。難能可貴的是張鈞以詩歌的形式評論一個書法家的藝術創作,足以看出他不凡的藝術才華。他以藝術的目光去認知藝術,不是因人去理解藝術。好多藝術家他未曾謀麵。他是以心靈的藝術去透視藝術,贏得了眾多藝術家的青昧。著名散文作家、評論家王劍冰稱張鈞有“三把刷子”,所言極是。馬來西亞國際書畫聯盟副會長、華文藝術研究院院長林榮光先生看了張鈞的散文和書法後,以“筆下見國魂”題詞稱讚。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彭金山教授說:“張鈞的散文是展示生活亮色的美學極品。”近年來,張鈞詩文書法同時出擊,樣樣被人稱道,獲得好評,足以看出張鈞不凡的藝術造化和他目前所具備的創作實力。

從血管裏流出的是血。散文要體現崇高的生命價值和精神風骨,要從審美的愉悅和激動中,從心靈的感應和共鳴中,牽引和提升人向精神高地不斷攀升,才能有效地抵製當下散文的浮躁和淺薄,消解散文的低俗化和快餐化。張鈞以赤子情懷擁抱大自然、擁抱生活、擁抱生命的散文精神是他難得的思想財富。

值得肯定的是,張鈞通過對自身生命的體驗,通過散文創作,嬗變出了生命的本意,縱觀他的作品可以說是真的人格、美的靈性、善的箴言的結合體,寄托了作者對真善美不懈的追求。張鈞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光彩奪目的作品,但他的創作正走在路上,崛起於靈台的張鈞,並不滿足於自己的已有,他正帶著靈台渾身蒸騰的靈氣走出自己的局限,走上更高的創作境界,賦予作品更深的內涵,讓作品更上層台;張鈞也正在挖掘和思考重大曆史題材的表現新路,以突破以往作品單薄的製約,為時代留下更多的深刻和更浩大的場景。其實,張鈞的探索和思考,何嚐不是當下文學創作中大家共同的探索與思考呢?

讓我們與張鈞一起努力。